翠湖的亘古岁月

2006-11-27 00:47
滇池 2006年10期
关键词:翠湖湖畔茶馆

熊 铃

翠湖——让人心境宁谧安恬的理由

翠湖——绽放在城中心为昆明市民所共有的大花园,在每位市民心目中,它就像自家的一座老宅。

悠游湖畔,环翠湖带周遭至今仍氤氲漫漶着已远逝但仍能感觉到它还存在的沧桑的碎屑,这里的一枝一叶,一砖一瓦,却浸淫了文化,让人能穿越时空的幻境,思绪蓦然回溯到方苏雅的老照片曾定格的那个时代,于是身不由己地进入冥想,这里我们能感受亘古及今的悠悠岁月……

这就是为什么数百年来翠湖缘何为昆明人所推崇、景仰,它是昆明人的一个精神栖所,一块心灵的圣地。仅以翠湖周边的几个知名的历史文化遗存——讲武堂、云大贡院、政界和文化界官僚府邸、达官贵人聚集之所、洗马河茶馆旧址、赶考学子荟萃的客栈茶肆……就能让人触摸到一个城市的悠悠文脉。

翠湖其实只是一个小湖,却在昆明数百年历史中,在湖畔“停靠”了太多的历史航帆,“搁浅”了纷纭的史实,“沉淀”了摇曳多姿的回忆。

清初,吴三桂入昆,在翠湖边的莲花山麓缢死永历帝后,“填湖之半作新府”,名“洪化府”。清末,辛亥、护国,翠湖畔,成了举义策源之地。“云南陆军讲武堂”辟湖之西地为营,聚合英杰,联结同盟,演习兵术,密谋肇造。

做了督军的唐继尧大有一番整觞南滇的“主人”气概,还是在湖畔,湖之北一隅建起了“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于是,云南“地主”的“武功”之外再点缀了些“文治”的绚彩,滇地顿时有了许多新气象。

东陆大学主楼名“会泽”,后边一部分则为清代科举考场。会泽,唐继尧乡称,他的寓所也建在北门首山,二地皆可将翠湖揽入眼底。1917年,唐继尧训令云南省公署将翠湖环湖之地亩收购归之国有。1919年,他在翠湖园中再筑“阮堤”,建石桥两座,次年翠湖正式辟为公园,成为市民共同赏玩之地。

至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翠湖畔有了现代图书馆。在云南经正、五华、育才三个书院将所有图书合并一块的基础上,筹建起来了“云南图书馆”,馆址选在了原经正书院“背枕山,面临翠海,地既适中屋宇亦极开敞”的书院原址。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云南图书馆”开馆。1931年,云南图书馆更名“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5年后藏书11万余册。

湖畔多官邸或名人旧居。随着洪化府(吴三桂官邸)的兴建,军政要员尽皆仿效,住到了湖边。洗马河旁云贵都督、蔡锷、唐继尧等都曾是这里的“居民”。西侧钱局街53、65号曾为著名气象、天文学家、云南第一个测候所创始人陈一得旧居,翠湖北路5号为袁嘉谷旧居,遥遥相对的是云南大学会泽院,云南第一天文点,云南府贡院、至公堂、映秋院……翠湖东侧有卢汉公馆,当年方苏雅的法国领事府也设在当年的皇化宫(卢公馆处)。附近青莲街学士巷有钱南园祠。南路、西路一带曾为吴三桂平西王府,南路19号的赵公祠,现尚存牌楼式大门。华山南路68号胡志明旧居、西路顾品珍旧居、北门街51号唐继尧旧居、北门出版社旧址与北门书屋隔街相望,罗隆基等主办的位于翠湖西北隅、府甬通14号的“民主周刊社”等等,都令后人浮想联翩……

湖畔,又因昆明古城名府贵邸、社会贤达、高官显宦扎堆聚集,借此滋生出了供这类人群社交、娱乐的莘莘酒肆茶楼,据说鼎盛时有上百家。茶馆滋生和由来,与前边所提到的林林总总的人文景观有极密切的关系,也与科举考试互为因果。

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再往前追溯到明代。那时翠湖北端有个重要寺庙——志愿城皇庙。是为守护城市的寺庙,为龙脉所在。寺庙向北推移,明代科举考时在寺庙后边建有贡院。清朝每隔三年的省试,都在贡院举行。每次省试在云贵两省参加完乡试的秀才等,文人骚客有两三干人,提前赶到云南府(昆明)准备省试,应考者挑担子的清苦者,有家丁挑行李骑马来的,还有借省试来逛府地的。来了都要在翠湖边找客栈住下。住的过程中准备功课。白天到湖边可读书喝茶处,从宫廷来的主考官也同时到达湖东北边的皇化宫(今卢公馆)下榻,从外边贴封条,严拒外来访问。应考者中出生有清寒的,会到茶馆里去打工,苦点工钱。住进茶馆,跑堂。有钱的住进五华山北脚下的青楼里,那时青楼集中,茶馆、客栈密集。贡院右侧是集聚了当时文人骚客之地。左边住了许多县官。

有那么好的地气,人气焉能不飚升。翠湖,昆明城人文地理之优,皆备于斯。

吉人茶宴楼——延续袅袅升腾了百年的一缕茶韵

上接龙脉贡院,下接吴三桂洪化府,创建于1900年的翠湖畔著名的“洗马河茶馆”,2000年1月,原老茶馆被新建的“吉人茶宴楼”延续上了袅袅升腾了百年的那一缕古茶芳香的余韵,就在“洗马河茶馆”原址上,新崛起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吉人茶宴楼——一颗镶嵌在翠湖畔的明珠。百余年前现今“吉人茶宴楼”所在处即是一座老茶楼,历经百年沧桑,还是散溢着氤氲茶香的店铺在此落了地,莫不是这里天生是茶的福地。

环翠湖文化圈内,茶楼酒肆可谓多矣,但与翠湖数百年文化渊源一脉相承并延续至今者廖若晨星。昔日的“洗马河茶馆”,赶考的学子,大都在这里汇聚、交流……平日里三教九流、社会贤达甚至织席贩履、引车卖浆之类,也都喜欢来到这里度过一段闲适的时光,及至抗战时期,杨振宁、李振道,都成了茶馆里的贵客。西南联大流亡昆明时,大批的中国文化教育界精英集中住在北门街、文化巷等环湖一带,闲时也常到茶室读书聊天。

方苏雅曾为洗马河茶馆拍过一张照片,现今就悬挂在吉人茶宴楼内。从照片上可看出,当年的茶馆可谓人气旺盛,充分透视出那时的茶肆作为社会主要公共场所和社交场所的历史风貌,至今看上去仍感到亲切。茶馆中的人,一副知足长乐、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表情。他们的身份、地位和秉性肯定不尽相同,但面对镜头,一律是神态坦然。也许每天都在这里像例行公事一样,“排出几个大洋”,品几杯清茶,说上一堆不咸不淡的家常话,扔两句“国骂”,没有更奢侈的消费,但他们就能换回快乐感受。可见快乐不完全与富有正相关,对普通人来说,只要有个快乐的精神栖所就足够了。

历历在目的老昆明市井生活文化遗迹,让栖息于昆明城的人们更加重了历史的归宿感,也让今天昆明城市的文明之流更深入地融汇到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渊源之中,笔者脑海中蓦然凸现出抗战时期曾旅居昆明的林徽因笔下若干首关于昆明市井生活的诗,在题为《昆明即景·茶铺》的诗中,风俗画的色彩更为醇厚:

在顺城脚的茶铺里,

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

刻画着不同方面:

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

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

老的,慈祥的面纹,年轻的,灵活的眼睛,

都暂要时间茶杯上

停住,不再去扰乱心情!

这是林徽因用诗语为半个多世纪前的昆明“描述”的市井生活图,读来亲切生动。诗中所谓

“上七下八”,说的是昆明老房子二楼高七尺,底楼高八尺的特点,这正是昆明旧城区那种一楼一底的“临街的矮楼”的典型制式。

吉人茶宴楼虽创建于当今,与洗马河老茶馆一脉相承,但现代风格的外包装,并未改变茶宴楼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茶室经营的时间开端可追溯至五年前。

步入吉人茶宴楼,更有明的画桌、清的大匾、历史名人字画、古董藏品、清的八仙椅、官帽椅,雕龙缕凤镶嵌了岁月沧桑的木门窗充斥其间……好一个古雅之地,让人感觉时光在倒流。置身其中,连心跳都放慢了速度,一种平和、宁静之感,骤然衍生。央视电视片《大法官》有两集就是在这里拍摄。

为了强化这里的文化氛围,茶宴楼的女掌门又刻意将这里营造成文化人的麇集之地,云南本土书画家常作为嘉宾应邀到这里作画并展示,每年汶样的雅事都会举行多次。书画界陈崇平、冯国语、赵浩如、王升强、孙建东、杨平康等贤雅之士,都是这里的常客,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卷墨宝。

“饮茶男女”以最东方的方式享受闲情逸致

依傍翠湖边的吉人茶宴楼,楼高六层,登高远眺,翠湖全景尽揽眼底。据说一天一道学专家站在湖畔著名的吉人茶宴楼顶层登高远眺,放眼向翠湖看去,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翠湖的形状天然酷似一个太极图,于是认定环湖一带是最好的人居环境。其实翠湖岂止人居环境最好,也是最美的让心灵安栖的人间仙境。

茶宴楼的每一天,皆以翠湖公园的如烟垂柳、粼粼波光相始终。自雾岚蒙蒙的清晨始,一个湿漉漉的翠湖,似一幅立体的水墨画,赏心悦目;待中午的阳光将它的朦胧揭去,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晰绚彩的翠湖;傍晚来临,翠湖带着些倦意,将那树影花影,拉长变形拖到地上;夜色下的翠湖,因了霓虹灯的激发而又兴奋起来,人们穿梭若明若暗的湖间小道,很惬意地聊着、玩着,湖水倒映出五彩的霓虹、垂柳、花墙……翠湖比白天更加妩媚。夜幕下,当“月已阑珊,上下莹澈”时,翠湖更是柔情万般……

似乎是每个时辰,翠湖都有不同的景致,让人对它永远牵念。如你这时正在吉人茶宴楼,口中品味着普洱香茗,目光浸润在湖光烟霭里,耳闻茶艺表演的缥缈仙乐,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每天有丝丝古琴缭绕耳际,缕缕茶香沁人心脾,与茶朝夕耳鬓厮磨,一边翻着书悠然地读,人品因品茗而渐次优雅精致起来,心中很多飞扬沸腾的东西,会逐渐沉淀。品茗读书,人会变得沉静而富有底蕴,从而学会冷静地思考,从容地生活。茶,莫非会改变人生?

这正是进入“吉人茶宴楼”后扑面而来的直觉和氛围,那肯定是最惬意的时分。这种品茗的文化,就是一曲弦乐,两盏香茗,三尺茶案,人生况味,尽在手腕翻飞、茶香氤氲袅娜升腾弥漫之中。

借由茶的指引,与其他“饮食男女”相比,“饮茶男女”们更能在纷繁的现代都市中,在不断升腾的欲望里,在日益紧张、焦躁甚至脆弱的生活中得到安静与乐趣,更能体会生命里一些平和与淡泊的滋味,在茶构筑的清平世界里,以一种最东方的方式来享受闲情逸致的人间烟火。

有趣的是,本已美丽如仙境般的翠湖,近20年来,又见翩翩鸥影点缀其间,年年冬季湖畔天幕上海鸥与昆明从不爽约的美丽邂逅,但见这空中小精灵的魅影舞姿与翠湖已融为一体。它们从迢遥的西伯利亚长途跋涉来到它们红嘴鸥“部族”公认的一个新的理想栖息地,从此,年复一年,从不爽约,每个冬季如期飞抵这里,这是周而复始的一次次美丽迁徙,它美丽了昆明人的视野,美丽了昆明人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翠湖,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一种动态的美景,再为美丽的翠湖“锦上添花”。鸥群飞舞,是上演在环翠湖带蔚蓝天空中的激情华尔兹。

每天,只要红嘴鸥还“旅居”春城,这里都有行人和游客在翠湖或滇池畔观鸥,喂鸥,形成一道人鸥相嬉的独特风景,构成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组合。

诗人为此意兴盎然;快门为此不停揿动;音乐美术家为此灵感泉涌;大人孩子更为此鹊跃亢奋……诗句从诗人心中进发而出……

海鸥,它的魅影和舞姿、它温婉悦耳的啼鸣,已丝丝缕缕融入了昆明市民的生活,与春城融为了一体。围绕“海鸥”这一主题而衍生的文学艺术活动此伏彼起充盈着昆明人的生活——摄影大赛、音乐会、诗歌比赛、诗朗诵、电视剧……昆明覆盖在温馨下也更趋彬彬有礼。所有艺术创造,摄影则又是最能吸引公众普遍参与并把“红嘴鸥”这一昆明独有的人文加自然的美丽景致传播向海内外,使其遐迩闻名的艺术创造,昆明多少人因拍摄红嘴鸥而获得荣耀,多少人在全省全国影展中摘金夺银,有人还因定格胶片上鸥群的倩影夺取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摄影专题展荣誉奖。对外地游客来说,到昆明观鸥,已成为游览的一项必选内容。

翠湖,已不能想像没有红嘴鸥相伴,也因了红嘴鸥的相伴,翠湖更加生动起来。

可以肯定地说,有品茗之嗜好者,长期置身于这样的美丽氛围,在已经历了的和将要经历的日子里,难免坎坷、失意和沮丧……然深溺沁心茶香中的饮茶男女,世间扰尘,终究难敌茶的清隽淡远。

责任编辑王坤红

猜你喜欢
翠湖湖畔茶馆
岳池翠湖
《茶馆》
翠湖心影
居湖畔:将自然之美发挥到极致
破解湖畔“密”语
我在翠湖等你
湖畔
湖畔品龙井 人在天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