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连动句研究综述

2006-11-24 13:34陈淑梅
现代语文 2006年8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义主语

胡 涛 陈淑梅

“连动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李荣先生编译的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原名《国语入门》,出版于1948年)一书中,原文是“动词结构的连用式”[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之后,尽管它的范围有大小之争,“连动句/式”这个名称还是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80年代后,随着句型句式研究的深入,连动句/式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对连动句的性质、存废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讨论。

1.连动句的性质

1.1 一般认为:凡是由连动短语作谓语构成的主谓句或由连动短语单独构成的非主谓句都叫做连动句。而连动短语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的短语。正如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里所说的,“连动式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也不是述宾、述补、偏正等等关系,归不到已有的任何一种句法结构类型里去。”[2]

1.2 从构成部分的功能类看,连动短语是指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但也包括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连用,因为形容词的功能基本上同于动词。因而,朱德熙先生也称之为“连谓结构”,并特别注明“谓”是谓词,即认为还是一个谓语而不是两个谓语。[3]宋玉柱先生则根据谓语构成单位的性质,从结构上把连谓式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全由动词结构构成的,就是连动式;一类是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的,是连谓式;另外一类是由动词结构和主谓结构构成的。[4]所以,连动句/式,也叫连谓句,还叫连谓式。

2.连动句的存废之争

自从连动句/式这一术语提出后,对其是否要建立的问题上,始终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使到了80年代,也是如此。

2.1 否认汉语连动句/式

对连动句/式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连动式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可以把它们归入其他类型结构当中去。[5]史存直先生认为连动式的说法造成找谓语中心的困难,他反对连动式的说法。他认为,两个动词的关系当有主次之分时,可以归入主从词组中,当无法分主次的时候,“就只好当作有‘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来处理。”[6]张静先生认为所谓连动式只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他根据形式和意义结合的标准把连动式肯定者的几类典型例句分别归入其他类型的结构中去。[7]沈开木先生虽然也使用“连动”的名称,但却归入联合关系,所以实际上也是否定连动式的。[8]

2.2 肯定汉语连动句/式

朱德熙先生从连动句与其他句法结构的不相容来肯定它的存在。邢欣先生则试图用转换生成语法从理论上阐述连动式存在的理由,她认为,连动式是一种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不一致的句式,表层结构是综合式,深层结构是分析式。也就是说,一个句子的深层结构包含主体句和嵌入句,如果嵌入句的主语和主体句的主语相同,就是连动式。[9]

2.3 时间是一维的,任何动作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发生的。时间的这种一维特性在人类语言中的投射就是,指示时间信息的句法特征都体现在动词上。[10]我们知道,临摹性在人类语言的语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形式是线形的,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的时间结构。“汉语和印欧语主要差异之一是编码方式和原则的差异,汉语的编码方式更多显现出临摹性。”[11]所以我们认为,连动句的存在正是汉语本身的一大特点,也是语法研究重视汉语自身特点的一种表现,与印欧语相比,这正是汉语的一种非常常用且很有特色的句式。退一步说,存废之争、名称之争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对这类客观存在的语法现象的内部结构、语义关系、外部功能和语用价值作细致考察。

3.连动句的特点

3.1 连动句的形式特点研究

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因此,它虽然只有一个谓语,但谓语的结构中心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是它在形式方面的一大特点。

3.1.1 范晓先生从动1和动2的角度考察了连动句的形式特点[12]:(1)动1位置上是动宾短语;(2)动1位置上是动补短语;(3)动1位置上是单个动词,主要限于趋向动词“来”“去”以及由“来”“去”组成的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上来”等;(4)动1位置上是“动词+着”;(5)动1位置上是动词的重叠式。关于第三种情况,对于已经虚化的“来”“去”只表示动作的意向,而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辛承姬在《连动结构中的“来”》中,把这种情况叫做“语义泛化的‘来”,它“表示VP发出者的主动意志,有加强主动语气的作用,并且可以省略。”[13]一般的动词性词语都能在动2位置上出现,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

3.1.2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里也曾从形式方面讨论了几类连谓结构,分别是[3]:(1)V1 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关于“V1+着+V2”,各家观点不一,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14]和李临定[15]、陈建民[16]都认为是连谓短语;而张静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则认为是偏正(状心)词组,[17]宋玉柱先生对把这种结构形式看作连动结构也表示异议,认为“着”是动词作状语的标志,“V1着”说明V2的方式。[4](2)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3)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4)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5)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

朱德熙先生认为,由少数从文言中来的介词构成的“动+介+名”结构都是连谓结构,如“走向胜利”。[3]而蔺璜在《连动式的特点与范围》中指出,即使把某些“介词短语”看作述宾短语,如“用笔写字”“用毛巾擦汗”,它们仍然是表示“写”或“擦”的方式,是修饰“写”或“擦”的,具有状语的意义。[18]

3.1.3陈建民先生也从形式角度讨论了连动句的形式特点,具体分为[16]:(1)NP —(VP1—VP2);(2)NP -(V1-NP)-(V2-得…) V1=V2;(3)(V1-NP)-(V2-M/VP)V1=V2;(4)NP1-(V1-NP2)-V2, V1与V2共一受事;(5)NP1-(V1-NP2)-(不-V2);(6)NP -(有-NP)-VP;(7)NP -(VX—VP1)-VP2(VX代表助动词);(8)NP-来(去)-VP,或NP-VP-来(去);(9)NP-V着-VP;(10)NP-VV-VP。

从形式上看,有些句子比较接近连动句,如连动句与兼语句、动状句、动补句以及顺承复句和紧缩句。但从语义及逻辑关系上看,它们的界限还是非常清楚的。

3.2 连动句的语义特点研究

连动句的语义特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语跟连动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一是连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3.2.1 主语与句中动词间的语义关系

范晓先生把连动句中的主语跟动词间的语义关系分为两种[12]:主语表示动1、动2的主事;主语表示动1、动2的客事。

陈昌来先生在《现代汉语句子》[19]、宋玉柱先生在《现代汉语特殊句式·连谓句》[20]里把连动句中主语与连动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三种:除了施事跟动作的关系、受事与动作的关系,还有主语是一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施事,同时又是另一个连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受事。

吴启主先生在《连动句·兼语句》中把连动句中主语与连动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四种[21]:除了主语为施事、受事、施受同体外,还有主语既非施事,又非受事,如“家里寄来的钱都买鸡蛋吃了。”杨月蓉先生把连动句中主语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分为四种情况:主语是施事,主语是受事,主语是前一动词的施事、后一动词的受事,以及主语是前一动词的受事、后一动词的施事。[22]

3.2.2 动1与动2之间的语义关系

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连动句研究的重点,也是确定和显示连动句范围的依据之一,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取得的成果也比较多。

范晓先生将动1和动2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12]:(1)动1和动2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2)动1说明动2的动作方式;(3)动1和动2表示动作及其目的关系;(4)动1和动2表示动作(事件)有因果关系;(5)动1和动2表示互补关系。

陈昌来先生把VP1和VP2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六种,除了先后、方式、目的、因果、互补外,还有“有”字型连动句,“有+VP”往往表示条件、能力和动作的关系。[19]

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里,动1与动2的语义关系除了以上六种还包括:动1和动2是一个动词,一个带宾语,一个带补语,同时说明动作的对象和结果;此外还有动12从正反两方面来说主语 [23]。

吴启主先生在《连动句·兼语句》里也对“V1+O”和V2的语义关系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细分为动作的先后、目的、方式、原因、工具、手段、处所、时间、情况的说明等等[21]。

李临定先生在《现代汉语句型》里,把动1和动2之间的语义关系除上面所提到的之外,还细分为状态、方面、依靠、讯号、假设关系等十二种情况[15]。

可以看出,连动句中的动1和动2之间的语义关系有时是不止一种的,如“他看书看累了”中的“看书”和“看累了”既有先后关系,又有方式、结果等关系。如果一个连动句有两个以上的动词性词语,表达的语义关系也会更复杂。

总之,这一时期,各家对连动句的语义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因为语义关系不但是连动句的研究重点,而且对连动句范围的划分,很多也是以此作为依据的。故而连动句的语义特征研究的成果是非常丰硕的。

3.3连动句的语用特点研究

连动句在谓语部分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并且共同拥有一个主语,删除了一些成分,且没有停顿,因而跟非连动句相比,连动句就显得简洁、精炼、经济、连贯。

孙俊在《谈谈以“去”构成的连动句》中从语法、语用的层面对以“去”构成的连动句进行了研究。在语用层面上,“VP+去”的使用频率最高,“去+VP”次之,“去+VP+去”最低;用作招呼语时,打招呼的主动者要在“去+VP”的后面加上“啊”或“呀”等句末语气助词,以此来表示一种不确定和客气的语气,而“VP+去”一般什么都不加;若作为祈使句来使用,它们的语气强弱也是有差别的,“去+VP”祈使性强,“VP+去”次之,“去+VP+去”较弱。[24]

总之,这一时期从语用的角度对连动句进行的研究不是很多。

4.不足与展望

4.1 汉语连动句的提出与研究己有50余年了,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25]如:(1)缺乏把连动句放在整个语言体系中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知道,连动句并不是孤立的,它与词汇、篇章、其他句法结构都有关联,要想全面、准确、系统地认识连动句,只有把它放到整个语言体系中,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认识。(2)自觉的理论思考不足。连动句的提出以及对性质的关心实际上是直接与句子分析联系起来的,而不是自觉、积极的认识。以往的研究比较重视语义,而为什么汉语会出现连动现象,连动句在汉语里的作用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2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也只有抢占理论的制高点,才能建立起以理论为先导的科学研究。在强调理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语料,特别在具有大规模语料库的今天,若没有或缺乏语料的研究,只能是空谈,准确地说,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应该以理论为先导,以语料为基础。

而理论最主要是通过继承、借鉴、移植、创新等方法得到的。继承国内已有的有关理论思想;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移植相关相邻学科的理论;创造新的理论体系。因此,要想在连动句的研究上有更高突破,首先,要进行理论的创新与方法论的突破,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新理论的构建。为此,就需要把连动现象本身看作语言发展和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从而把对连动式有关问题的研究从其他问题研究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其次,需要把某些成熟的理论适时的引入连动句有关问题的研究。最后,在方法上,要把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结合起来,从系统的角度对连动句的研究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注释:

[1]赵元任. 北京口语语法[M]. 李荣编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2]朱德熙. 语法答问[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宋玉柱.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5]胡裕树,范晓. 动词研究综述[M].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6]史存直. 从句本位观点看连动式和兼语式问题[A]. 句本位语法论集[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7]张静. 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A]. 析句方法讨论集[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8]沈开木. 连动及其归属[J]. 汉语学习,1986,(5).

[9]邢欣. 简述连动式的结构特点及分析[J]. 新疆大学学报,1987,(1).

[10]石毓智.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 中国语文,1995,(1).

[11]张志毅,张庆云. 词汇语义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范晓. 汉语的句子类型[M]. 太原:书海出版社,1980.

[13](韩)辛承姬. 连动结构中的“来”. 语言研究,1998,(2).

[14]胡裕树. 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5]李临定. 现代汉语句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6]陈建民. 现代汉语句型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17]张静. 新编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8]蔺璜. 连动式的特点与范围[J]. 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83,(3).

[19]陈昌来. 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宋玉柱.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21]吴启主. 连动句·兼语句[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2]杨月蓉. 连动句和兼语句中的语义关系——兼论连动式与兼语式的区别[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4).

[23]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4]孙俊. 谈谈以“去”构成的连动句[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

[25]高增霞. 连动式研究述评[J]. 聊城大学学报,2003,(6).

(胡 涛 陈淑梅,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语义主语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