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6-11-21 11:48赵四亮
教育探索 2006年10期
关键词:建议问题教学

赵四亮

关键词:“两课”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97-02

“两课”教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各类高校学生的必修课。

一、当前“两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1.课堂规模过大,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保证

1999年的高校扩招是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自扩招以来,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从1997年的607万增至2005年的2 300万,增长了近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8.84%上升至约45%。高校扩招一方面推进了我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教学设施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等矛盾。为解“燃眉之急”,合班上课的大课堂教学方式“大行其道”,而“两课”的课堂更是几乎清一色的大课堂,师生比严重失衡,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难以正常进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倘若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失控,正常有序的课堂教学就难以为继。此外,作业的批改及考试阅卷任务繁重,质量难以保证。

2.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两课”课程设置缺乏张力,内容实效性不强,教材不尽合理,教材内容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各阶段多有重复。据统计,大学“两课”和中学政治课的内容有近1/4是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从理论到理论、从本本到本本,表现出单薄、陈旧、僵化、空洞的倾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解释不能令学生信服,不够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导致学生对“两课”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两课”教学科学化进程缓慢,教学效果不佳就不足为奇了。

3.社会环境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这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很难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因此,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这也是“两课”教学效果越来越难以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

4.教师心理失衡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高校领导对“两课”采取歧视性政策;有的大学教师对专业课挤占“两课”的课时颇有微词;多数高校评定职称时往往更重视科研成果,而忽视课堂教学状况……对此,部分“两课”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难出成效,与行政干部相比,教师的地位和应得的待遇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于是,心理发生失衡,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热情,敷衍了事。

5.学生的抵触情绪严重

曾经有记者在黑龙江省若干高校走访时发现,在“两课”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听老师讲课,而是看外语书、听录音机、刺十字绣、接打电话、睡觉等等。很多学生表示,“两课”太乏味,很多内容离现实太远,很多“两课”老师都不大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关心什么,只是“照本宣科”讲课文,所以“两课”老师并不能成为他们思想的积极引导者。“我们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工作,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看我的专业课成绩,会看我有没有外语四、六级证书,没听说哪个单位会问学生‘两课打了多少分的。我‘思想品德修养打100分,用人单位就会要我吗?”

二、对改变“两课”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1.抓住“两课”课程设置改革契机,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两课”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七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种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适应迅速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教育部已决定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全国四年制本科高校实行新的“两课”课程设置,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这一改革,对于解决以往“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两课”教师应紧紧抓住“两课”课程设置改革这一契机,勇于探索创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邓小平早就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

“两课”教学应大胆探索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授课方式,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假如要使学生有兴趣,我们就要当心使得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生动地放在他们跟前”[2]。“两课”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技巧性的“包装”,可以使学生有新鲜感,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要进行“两课”考试制度的改革

“两课”学习效果的考查应当改变现行“两课”考试制度中只关注理论考试成绩,不考虑日常道德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现象。

3.要进行“两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实行专题授课制度,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两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是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善“两课”教学的呆板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要处理好“两课”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一是理论教学要同现实世界、社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二是理论教学要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就最基本的要求来说,在结合社会现实讲授理论时,既要讲清楚社会现实的“然”,更要讲清楚“所以然”;既要讲现实的历史,也要讲现在和未来;既要有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也要有肯定现实必然性的态度。反对那种为迎合学生心理需要而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极端行为,防止借联系现实之名,把“两课”变成对社会现实的“控诉会”。在结合学生实际讲授理论时,既要看到他们的优势和希望,又要注意他们的缺陷和不足;既要强调理论之于实践的相对独立性,也要注意理论与个人实际的密切关系;既要反对那种理想主义的理论“假大空”,更要反对那种讨好学生的理论“媚俗”。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05.

〔责任编辑:徐光宗〕

猜你喜欢
建议问题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建议答复应该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