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煜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渑池之会”,秦王都给人一种骄横、不可一世的性情。
“秦王坐章台宫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坐”是端坐不动,君临天下,一国之君的威风显露无遗,想来南面而坐,听着底下大臣们高呼万岁是非常舒服的事情,所以,当蔺相如将美璧献给秦王的时候,秦王一时之间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而把它当成了一次简单的地方进献,也根本没有顾及到迎接外宾所应当具备的礼仪,照常享受着大臣们的阿谀吹捧。可能,秦王在心里已经把自己当成是天下之王了吧,而正是秦王的傲慢恰让蔺相如窥出了究竟,识破了秦国的奸诈之心。秦王的骄横、傲慢在“渑池之会”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
秦国大胜赵国,处于绝对优势,与赵交好不过是权宜之计,秦王更加有恃无恐,准备好好地羞辱赵王一番,明目张胆,气焰何等嚣张。哪里还把赵王当做是一国之君呢?而赵王竟毫无办法,甚至于害怕得不敢赴约,说明了当时秦国的势力的确相当强大,正是依仗了国势,秦王才可以为所欲为啊,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如果仅仅如此,那秦王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介狂徒,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但,真是如此吗?我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蔺相如早在完璧归赵的时候就会被砍掉脑袋了,也不会在后面的渑池之会上勇斗秦王了。因为问题是:以秦王的骄横傲慢何以能够处处忍让蔺相如的“得寸进尺”,“出尔反尔”?蔺相如虽然是与秦王据理力争,但大家知道,羊入虎口的时候,“义”和“理”恐怕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吧!
从后来的结果看,秦王换璧是假,骗璧才是真。为了达到骗璧的目的,我们可以看看秦王做了多大的努力: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与第一次见蔺相如相比,恐怕是判若两人吧,能够放弃威风八面的架子进行“斋戒”,并“设九宾礼于廷”,的确需要一定的度量啊。韩信能忍胯下之辱,遂成大业,名扬天下。古今一也!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蔺相如大智大勇,庭斥秦王,并且能成功地完璧归赵,的确让人钦佩。但命悬一线却能从赵国全身而退,就不是蔺相如所能决定的了。秦王的左右欲杀相如,谁能救他呢?只有先前骄横傲慢的秦王,注意,没有任何大臣进谏,是秦王自己作出的决定。这件事情的结果是:蔺相如顺利完成任务;秦赵之欢仍然继续。“骄横傲慢”的秦王看到了暂时还不是杀掉蔺相如的时机,也不是和赵国开战的最佳时机,秦国要做的事情是“包举宇内,囊括四野”,是要一统天下,如是,赵国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而秦国则争取了大战前的统一部署。
秦王第二次该杀蔺相如是在渑池之会上,原因很简单,蔺相如不可能永远保持在与秦王五步之内,何况,这次秦王竟受到了蔺相如的直接威胁:“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次救蔺相如的是廉颇。假设没有廉颇的“盛设兵以待秦”,恐怕秦王的这次鸿门宴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廉颇的担心就会变成现实。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秦王知道,与赵国决战的机会还没有到来,不能因小失大,一个赵国算不了什么,整个天下才是重要的。赵惠文王能够幸免于难,但楚怀王却没有那么幸运了,“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列传》),使怀王客死他乡的就是这个秦王,渑池之会上,不就为赵王和相如着实捏了一把冷汗。秦王决非平庸之辈。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即秦昭襄王,名则,一名稷,秦武王的异母弟弟,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武王死时,昭王作为人质被留在燕国,他回国继位,年仅十八岁,当政初期,大权旁落。昭王凭借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废黜了太后,驱逐了贵族外戚,重整纲纪。他选拔贤能,先后任用足智多谋的魏冉和范睢为相,采取远攻近交和远交近攻的策略,调衡六国之间的关系,先后打败和削弱了强大的楚国和齐国。昭王任用白起为将,于长平之战坑杀赵兵四十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又逼死楚怀王,攻破楚都,并借各国的力量大败齐国。
秦国统一天下,其格局早在昭王时代便已注定,这与昭王的雄才伟略,胆识和气魄是分不开的。司马迁在文章中对秦王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不彰不显,其威自现。
历史是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台。战国时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弥漫的硝烟和振聋发聩的呐喊声中,演绎出了流传千古的壮丽史诗。
(陈 煜,安徽省太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