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生命艺术

2006-07-24 23:37张文勇
艺海 2006年2期
关键词:园子史铁生命运

张文勇

作家蒋子丹说:“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那种作家------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以这样一种平静而平实的语言来讲述自己人生的经历和对生命的思考。思考发端于个人苦难命运的倾诉,最终上升到对人类生命本质以及亘古宇宙生命奥秘的探索,于是他的苦难不再是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整个人类的苦难,他的思考超越了自我,由感性认知而达到闪耀出生命哲学理性光芒的境界。

该怎样为自己不幸的命运寻找救赎之路?这一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史铁生面临着残酷而严峻的生存现实,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不幸的命运把他驱逐到地坛这个荒芜的园子里来,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正是在这“满园弥漫的沉静的光芒中”,史铁生“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影子”他坐在轮椅上从早到晚在这园子里“呆想”关于生死的问题,“这样想了好多年之后”,终于把这个事情想得通透了。从对整篇散文的解读中,笔者认为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卢梭曾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确,生命初诞时与世界的第一次相触是简单的、粗浅的。可是人生的旅途中,不全是怡人的美景,往往还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无奈和苦难,让人在毫无准备中被折磨、被摧残,而你甚至无处呼喊。在散文《我与地坛》中,开始表现,更多的是史铁生对自身悲惨命运的哀叹和对命运不公的满腔怨恨,并由此洞烛出生命个体在不可预测的外在力量面前的无奈和软弱,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由此引申出个体无法抗拒命运的观念,所以史铁生认为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组合,生命中最不堪忍受的残酷与伤痛都是不可自主选择的。

为了替自己生存的困惑寻找到答案,史铁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在散文第二、四、五部分中,作家分别写到了母亲、一对中年夫妇、唱歌的小伙子、饮酒的老头、捕鸟的汉子、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等一系列人物。这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他们内心的孤寂、人生的平凡、以及命运的不济却历历在目。尤其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描写,通过母亲双重的苦难折射出她那毫不张扬的爱。母亲把自己的苦痛深深埋藏在心底,她最终在对儿子不幸命运的忧患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母亲的苦难既是她自己的,也是儿子苦难的延续和深化。作品还描写了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她惊惶地用手攥紧裙裾中小灯笼的样子着实招人怜惜,不由得人不慨叹命运的不公。作者由这些人物的不幸命运引发出对人类苦难哲理性的思考:“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是不测的命运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这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由此,史铁生由“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一味感叹命运的不公平转而勇敢地认同和面对眼前惨淡的人生境况。

以这种人生境界和深刻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史铁生进一步将自己个体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来思考,这种思考是恢宏和深邃的,更加显现生命之重。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听着唢呐声在夜空里低吟高唱,“清清楚楚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就在这融汇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汇了生死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生命个体在内的生命本质,即:就个体而言,生命是一个并不漫长的过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就整体而言,生命却是永不休止的轮回,生生不息。

在散文的结尾,史铁生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作为个体生命的三种不同形态:刚来的时候是个“哭着喊着闹着要来”的孩子,他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一刻也不想离开”的不要命的情人,而在那漫长而又稍纵即逝的时光中,他又变成“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的老人。“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人类生命的延续仿佛太阳永远地轮回往复,“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史铁生因而想到自己“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这是生命永恒的最憾人心魄的画面,史铁生对着无边的苍穹向自己发问:“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在这宁静而平实的语句中,浸透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引用徐志摩的诗说“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洞穿了死亡之后的史铁生,心情变得轻松而从容。

由个人严酷的生存现状的哀叹,上升到对生命永恒的感悟,史铁生终于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融入了对人类生命全体的关照,他不再绝望,转而奋起抗争。可贵的正是这一点,要不然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史铁生了,一方面他既承认命运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他能够超脱尘俗、出离苦难,成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真的猛士”。抗争自己不幸命运的武器和方式就是笔和写作。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以顽强的拼搏精神投入到永无终结的人类生命之舞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而且,这是一种终极的超越,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实在散文第一部分里作者就已经为这种超越埋下了伏笔,在地坛里沉思默想的时候,他有一段极精彩的写景,表现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处处显现着蓬勃的生机:“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满园的小昆虫和茂盛的草木带给作者无限的启迪,使他虽然遭遇不幸但却并没有因此颓废沉沦下去,而是用自己的纸和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了一条路,这条路正是他自身苦难的救赎之路。

由史铁生笔者想到更多的残疾人作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加入全国地市级作家协会的残疾作家有三百二十三位,加入省级协会的有一百零二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有二十六位。他们以其切身的感受和独特的視角,用手中的笔诠释生命,讴歌真情,创造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纵观他们的人生经历,无不历尽艰辛坎坷,其过程有如凤凰涅槃,在熊熊烈焰中燃烧自我以获得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创作无一例外地成了他们自身苦难的救赎之路。

猜你喜欢
园子史铁生命运
命运的更迭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命运秀
我和祖母的园子
园子匠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