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毕业实习,在我们中文系的老师、同级同学和泰安泰山中学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在泰山中学高一(三)班同学们的配合下,特别是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回想起来,是很有些感受和收获的。
老实说,这次实习一开始,自己就觉得压力很大,甚至隐隐地预感到有过不了这一关的可能。这种预感是有根源的,因为“十年浩劫”致使各人命运突变(而非“渐退”或者“渐进”)后,自己便再没有上过讲台,而且平时也较少在大庭广众前露面,更不用说开口讲话了。再说,由于上述原因,对“教师”这一行也几乎没有什么感情和兴趣。然而,也正是因为有压力,才在自己的思想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从而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次“战役”。所讲的课题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574--576页)。首先努力钻研教材,翻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除了系里发的那本《教学参考资料》外,还阅读或重读了《卡尔·马克思》、《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传》等等,写出了内容充实、语句详尽的教学讲稿;后来又写了第二遍,而有些地方修改了已不知多少遍。第一次试讲失败了,但自己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坚信一一“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己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和可取的因素,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促进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试讲,一遍又一遍地记诵,心里越来越有数,而那种莫名的紧张心理和情绪则愈来愈淡漠了。当果敢地一步登上讲台,这时的预感已是——已经成功了!
由于这一成功,自己对一些简单道理可以说是“豁然开朗”了:一是“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但须切记,人的承受力也各有各的个性与极限,“超人的”、不自然不正当的压力千万要当心,适可而止,至于非人性、无人性的东西则亟需休矣——才能“压”出名堂来。二是原本以为很难的、似乎是完不成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真正钻进去,下到功夫,那么——“工夫不负苦心人”,水到渠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年来第一次意识到个人潜在的能力,意识到关键是一个怎样发掘的问题;别人能行的自己也同样能行,顿时自卑感锐减,自信心大增,且对以后的生活萌发了某种新的看法。
不仅如此,讲完课后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是强烈的和多方面的。当就要最后走下讲台时,一时竟有点儿恋恋不舍,此后心里长时间内都充溢着那么一种不过瘾的味道,很想再上台去讲几次。因此,不由自主地,自己竟也对“教师”这一教育实践记忆之一职业产生了某种感情和兴趣。是的,当你突出地站在讲台上,整个教室只有你一个人在讲、一个人在写,而随着那滔滔的讲、刷刷的写,把你个人的知识(特别是你特别珍重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的时候;当你看着一双双先是充满好奇、审度、甚至带点挑衅意味而后渐渐变为习熟和亲近的眼睛,饶有兴味、聚精会神地看着你的时候;当你的提问得到一致的应答,当你的失误引起善意的哄笑……这时,你确实不能不感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并渴望再次、三次地重复这种较高级的精神享受,以至对问题的根本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做一个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但教师也自有教师的乐趣——这就是这次实习的一个双重体会。而后者是主要的,即能把个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自豪感和兴奋感,以及对学生所暗暗怀有的一种特殊的感情。正是这种情感使自己在离开泰安的前一天晚上,一个人跑到泰山中学,围着教学楼,仰头注视着高一(三)班教室的灯光,足足徘徊了两个小时!——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应当承认,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次实习任务,与所讲的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也是有着一定关系的。因为这不是别的,而是我们无不表示尊敬、爱戴的马克思!如果讲不好,那确实是一种亵渎行为。自己曾经设想:应该就像“在马克思墓前”那样来讲,把这一课升华到既促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又是对那些反马克思主义者、假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一切不知道而又不想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一次教育的使命的高度,这样就酿成了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神圣感。而其它的问题——什么忧惧啦、紧张啦、困难啦,统统都是很次要的了。另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自己对马克思光辉战斗的一生及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也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对马克思更加尊敬和爱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在和泰山中学高一(三)班老师和同学们告别的时候,自己特意赠送了两本苏联近年(1973年)出版的、我国翻译过来的长篇传记《卡尔·马克思》([苏]彼·费多谢耶夫等著,译校有孙家衡、胡永钦、顾锦屏等15位工作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0年7月第1版)给他们做个纪念,为大家进一步深入地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创造一点条件,对自己来讲,也算尽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点力量。此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例子,实习以前,自己跟有的同学(如果未记差的话,如今当称“老耿”了)不太和睦。而这次讲马克思,不禁也学了一点马克思的宽广胸怀和伟大气魄,主动地跟不和的同学恢复了关系。这也算是这次的一个额外的收获吧。
在知识方面,其收获是胜听半年的课、胜读一大批书的,也是任何一次练习或考试所不能比拟的。自己深深地体会到,长时间集中精力地、深入地备一篇课文,所获的知识是非常全面和深刻而又自成系统的,它能使你永志不忘。自己大概一辈子都能背得下那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而读过的其它许许多多的书(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将可能会记忆模糊,甚或干脆忘得一干二净。另外,要想讲好一篇课文,必须既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又有扎实的基本功,二者缺一不可,不能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还应根据具体的课题,有所侧重。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就不怎么强调所谓“字、词、句”,而是着重突出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伟大贡献,不妨带有一点评介、演讲和思想、理论课的色彩。另外,通过这次实习自己自然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顺便练习了普通话.,并且说得还可以。这些都印证了前面所说的“原以为很难,其实并没有什么”的道理。
这次实习,除了备课、讲课以外,自己也参加了阅卷和批改作文的工作,还和其他同学一起做了一段时间的实习班主任。在阅卷和批改作文的时候,自己非常认真、仔细,特别是批改作文,对每一个错别字和标点都不放过,并且详尽地写了边批和总批。自己总觉得应该对得起学生的辛勤劳动成果,使之有所收益。整个实习期间,自己能够(用点“套话”)遵守纪律,听从安排,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等。
毋须讳言,缺点和不足也是有的。例如,试讲了几次,曾经对指导老师的意见不够·虚心,总以为自己已无可挑剔;而实际上老师的意见是很有可取之处的。讲课中,也出现了两次不应有的失误:一次是竟然忘了拿粉笔,一次是忘了带事先准备的小黑板(亦即那个年代的所谓“课件”)。虽然两次都处理过去了,但处理得却不够高明,没有做到不露痕迹。有时提问学生启发得不到位,有的板书也不太清楚,而开始讲时尚有背书的味道。总之,不够成熟和老练。再者,自己讲完课后,就感到万事大吉了,以致对后进的学生辅导得不认真;实习班主任时,则觉得反正又不是一个人,对别的同学依赖多,自己干的工作少,而跟学生们的接触也少,所谓上台是老师,下台就好像不是了。
然而,不管成绩还是不足,自己真正看重的是:在生活的道路上,命运能给自己安排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而自己没有“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地失掉这一机会,真是值得庆幸!印象是深刻的、永存的,感受是复杂的、鲜明的。在南归曲阜的列车上,自己就像离别了“故乡”一样;而当初北去的时候,却似要被送到一个遥远的、凶多吉少的地方!一九八一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二十八日确实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不小的转折点!——永远难忘!
(石进明,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