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与新词构筑

2006-07-06 08:40鄢春艳刘建立
现代语文 2006年4期

鄢春艳 刘建立

[摘要] 用原型范畴理论多角度阐释新词的构筑:1)基本等级词之“基本”是绝对的,即是超高频词汇,是人们心理上的 “常常识”词汇。它又是相对的,随着主体认知变化而变化。2)新词构筑是新增或约定俗成的基本等级词原型意义衍生的结果。衍生理据基于相似性网络和属性;衍生过程是人与客观外界的互动过程;衍生结果,是基本等级词范畴的扩展。3)新词构筑中也常基于汉语传统的构词方法“种差+属”法。4)从新词结构来讲,动宾结构词之动部和偏正结构之正部由基本等级词充当。

[关键词] 原型理论 基本等级范畴 家族相似性 新词构筑

一、从古典范畴理论到原型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的2000多年里,古典范畴理论一统天下。它遵循的是二值逻辑(dualism),即认为范畴是抽象的容器,范畴成员要么在容器内,要么在容器外;容器内各成员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决定各成员是否归属于某范畴的是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刘宇红,2002:53)。1953年,维氏在《哲学研究》提出家族相似性理论,终使其受到质疑。家族相似性可表述为:假定某范畴E有A、B、C和D四成员,找不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但A有属性(1,2,3)B有属性(3,4,5)C有属性(5,6,7)而D有属性(7,8,9)。这样,决定该范畴的似乎是A、B、C、D四成员间的某种链条关系。A与B因属性3、B与C因属性5、C与D因属性7而分别被连结起来。由于A与B、B与C、C与D所存在的联系,A、B、C、D四者因此被联系起来,构成范畴E。

20世纪60年代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对古典范畴观提出大量反证。如美国民族学家Brent和Paul Kay (Berlin & Kay, 1969)在考察了98种语言颜色词系统后发现在不同语言的色彩词中,有11种基本颜色词,而且,每一个颜色范畴包含一种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即焦点色(foci),人们总是以焦点色为参照系对颜色连续体进行范畴化的。这样,古典范畴观表现出不可克服的缺陷:1)范畴的各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维氏分析的GAME范畴即是经典。2)并非所有特征都是双值的,很多情况下,不是一个“是或不是”的问题,而是要“看你怎么说了”。3)并非所有范畴都有清晰界限。比如“女孩子”这一范畴,一个29岁的未婚女子可称为女孩子吗?4)某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地位不一定平等。仍以“女孩子”这一范畴为例,一个16岁的姑娘与一个29岁的女子比,前者会被视为一个更典型的女孩子。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再次对颜色词研究,她把焦点色称为prototype (原型),通过实验证明了范畴中原型的心理现实性(Rosch,1973),并于1975年首提原型理论。

二、原型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语言学家对“原型”有两种阐释:1)原型本身是其所代表的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Rosch持此观点。2)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Taylor持此观点。其实,范畴应该是由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原型理论的基本观点:1):范畴不能以一套充分而且必要的特征来界定,它是建立在“相似性网络”和“属性”(attribute)之上的。属性不同于特征(feature),是事物特征在人们心理中的体现,是认知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属性具有主观性、多值性和差异性。2)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处于范畴的核心位置,它强调完整性和综合性。3)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模糊的。4)范畴成员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即地位不等,它们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5)范畴化是一种心智运作过程,是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6)范畴中某一成员与原型的相似度越低,其隶属度越低。7)大多数语言范畴呈现出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而是多中心结构。也就是说,它们通常表现出多个原型,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相互连接。

原型理论认为“基本等级范畴”(basic-level categories)代表了“人们眼中自然界自划范畴的关节处”,(Mac Cormac. 1990:96)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是进行范畴化最有力的工具。它让认知主体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基本等级范畴”由具备显著特征的基本事物构成,具有:1)视觉上的完形性。范畴成员在感知上具有相似的、完整的外形结构,并能形成反映整个类别的单个心智意象。基本等级的形成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是人与近身外界直接、频繁互动的结果。2)心理上的易辨性。基本等级范畴具有最大的区分度,能明显被感知,使人们最快识别其类属,也是儿童最早、最自然习得的范畴。3)线索的有效性。人们能以基本等级为出发点,向上或向下扩展形成上位或下位范畴,也可通过认知隐喻模型扩展出其它具体或抽象范畴。Rosch曾提出用范畴线索有效性来量化检验基本等级范畴。线索有效性在基本等级上具有最大值。4)交际上的常用性。在基本等级范畴上形成了基本等级词和原型意义。基本等级词出现较早,较为常用,是生活中的基本词语,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表达下位范畴的词常用复合词。(王寅, 2002 :138)

基本等级范畴之“基本”是相对的:1)是相对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而言的,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2)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认知能力的局限,对范畴的划分、基本等级范畴和原型的认识也存在相异之处,会随时间、地域、民族而发生变化。

三、原型理论与新词构筑

汉民族“注重整体的具象感知,注重综合思维的认知模式”(鲁川,2002),这一理念与原型理论是一致的。下文拟结合原型理论从五点阐述汉语新词的构筑:1)这里的基本等级词之“基本”是绝对的,即是日常交际中的超高频词汇,是人们心理上的“常常识”词汇。它又是相对的。随着时间演变,人类认知能力得以提升,认知领域发生变化,有些词会失去其地位,而有些会升级为基本等级词。2)新词构筑是新增或约定俗成的基本等级词原型意义(一个或多个)衍生的结果。衍生理据基于相似性网络和属性,衍生过程是人与客观外界的互动过程。衍生结果,是基本等级词范畴的扩展,这验证了范畴成员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边界的不确定性。 这是最基本的一点。3)新词构筑中也常基于汉语传统的构词方法“种差+属”法。“属”由基本等级范畴词,即种类词充当,还有表明新词范畴属性的功能。换个角度,从新词结构来讲,偏正结构之正部常由基本等级词充当。4)而偏正结构之偏部有时也由基本等级词充当,起到提供和限制“域”(domain)作用。5)从新词结构来讲,动宾结构词之动部由基本等级词充当,而动宾结构之宾部与偏正结构之偏部一样,往往起到提供和限制“域”(domain)作用。下文结合新词实例,看以上各点如何针对性的解释新词构筑这一现象。

例一,“星” 由2),3)点解释。

“星”,《辞海》对它的理性意义归结如下:

天空中除太阳和月球外,用肉眼或用望远镜能看到的发亮的天体,都称为“星”。

“星”原型属性有二:第一,看上去很小;第二,发亮。在此基础上,创生了“火星儿”“星子”(唾沫星子)“金星儿”“准星”“秤星”等词;在“发亮”的特性上,派生出了“影星”“歌星”“笑星”“新星”等词语。这类新词的构筑就是基于汉语传统的构词方法“种差+属”法。“属”由基本等级范畴词,即种类词“星”充当,它还有表明新词范畴属性的功能。从新词结构来讲,这类是偏正结构词,占了新词的很大比例。其正部常由基本等级词充当,此处为“星”。

例二,“炒” 可由2),5)点解释。

“炒”是动词,《辞海》对它的理性意义解释为:

把东西放在锅里加热并随时翻拨使熟。

可见,“炒”这个动词包含着两个原型意义:第一,加热;第二,随时翻拨。在这两个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衍生了“故意地、翻来覆去地不断扩大某人、某事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不断升浊,以从中牟利”的含义。这样,由“炒”就构成了“炒股”“炒作”“炒外汇”“炒新闻”“炒地皮”“炒楼花”“炒文稿”“炒明星”“炒买炒卖”等词语。从新词结构来讲,这类词为动宾结构词,其动部在这里由基本等级词“炒”充当,而动宾结构之宾部“外汇”“新闻”“地皮”“楼花”“文稿”等起到了提供和限制“域”(domain)作用。

例三,“网” 可据1),2),3),4)点作出解释。

“网”同样是汉语基本词汇,《辞海》对其理性意义的解释是:

用绳线织成的捕鱼或鸟兽的工具。

我们可以知道,“网”的主要特性是“用绳线织成”,类别是“工具”,换句话说,“网”,是“纵横交织而成的系统”。在这个被称为“计算机文化”的新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非常普及,新概念的产生,需要新词语来表达,于是,“网” 这个基本等级词,因其具有十分贴切的“纵横交错而成的系统”这一特性,被用以指新兴的互联网。而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日趋熟悉,一批以“网”为构词语素的新词语不断涌现,并被人们广泛运用。例如,“网站”“网址”“网页”“网语”“网友”“网民” “网姐”“网德”“网恋”“网虫”“网吧”“网号”等,形成了一个关于“网”的语义网络。这个关于“网”的语义网络的形成,是在网民这个社会大群体的文化心理和美学追求支配下构成的。更进一步结合原型理论讲,随着时间演变,人类认知能力得以提升,认知领域发生变化,人们对互联网的日趋熟悉,“(互联)网”升级为基本等级词,即变成了日常交际中的超高频词汇和人们心理上的”常常识”词汇。随即,一批以“网”为构词语素的新词语不断涌现出来,并被人们广泛运用。换个角度,从新词结构来讲,这些偏正结构词之偏部由基本等级词“网”充当,起到提供和限制“域”(domain)作用。

例四,“的”“啤”“吧”用1),2),3),5)点阐释。

“的”“啤”“吧”都是音译外来词。“的”是“的士”的省略称呼来自粤语音译的“taxi”,“啤”和“吧”也是音译外来词,“啤”指啤酒(英语的beer),“吧”指酒吧(英语的bar)。它们作为在音译中起记音作用的汉字,本来不是一个语素,总是要另加表示义类或起区别作用的语素,例如“啤”“吧”加上语素“酒”,构成“啤酒”或“酒吧”,才能出现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近年来,它们渐变为汉语中独立的并且比较活跃的构词成分,派生出一系列新词,如出租面包车叫“面的”、载客的摩托车叫“摩的”、开出租车的男司机叫“的哥”、载客的摩托车叫“摩的”。由“啤”则派生出“生啤”“黑啤”“冰啤”“干啤”“扎啤”,由“吧”则派生出“氧吧”“水吧”“网吧”“陶吧”“迪吧”“箭吧”“吧台” “吧女”等。更贴切讲,随着人们对“的”“啤”“吧”等外来事物和相关领域的频繁接触和日趋熟悉,它们变成了人们心理上的 “常常识”词汇,升级为基本等级词。这些新词构筑中也是基于汉语传统的构词方法“种差+属”法。升级的这类基本等级范畴词,即种类词占据了“属”的位置,表明了新词的范畴属性。而从新词结构来讲,充当了偏正结构之正部。

第2)点作为基本一点,对上述所有新词的构筑有解释力。综合来看:上述词例都是相应的、新增或约定俗成的基本等级词(“星”“炒”“网”“吧”“ 啤” 等)之原型意义(一个或多个,如“星”为两个)衍生的结果。衍生理据基于基本等级范畴的相似性网络和属性,衍生不是任意的。衍生过程是人与客观外界的互动过程,这些词成为或变成基本等级词,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相应领域接触日趋频繁、认知上对相应范畴日渐熟悉的自然结果。新升级的基本等级范畴词(如“吧”“啤”)尤能证明此点。衍生结果,往往是基本等级词范畴得以扩展,这也验证了范畴成员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边界的不确定性。另外,这里的基本等级词之“基本”是绝对的,它们已经变成了日常交际中的超高频词汇, 是人们心理上的 “常常识”词汇。总之,是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创造新词的要求,而基本等级词成为创造新词的“骨干力量”,而汉语的构词法则规定了新词构成的方式。

上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运用原型理论对新词语构筑的深层机制做出解释。用概念整合理论也可对新词构筑做出合理阐释,并可与本文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笔者拟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 Berlin,B. & Kay, P.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 [M]. Berkeley: California Press.1969.

[2] Mac Cormac,E. 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3] Rosch, 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75, (104): 92-233.

[4] 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Clareden Press. 1995.

[5] 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M]. Trans by G.anscombe. Oxford: Blackwell. 1978.

[6] 陈维振. 有关范畴本质的认识[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1).

[7] 刘宇红. 乔姆斯基语法的类典型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8).

[8] 鲁川. 汉语的“语位”[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4).

[9] 马琳. 词义的联想因素与新词构筑[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

[10]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M]. 杨潮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92.

[11] 王寅, 李弘.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

[12] 杨忠, 张绍杰. 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鄢春艳,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刘建立,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