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国读者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人们对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定论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使读者对小说中的项链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性的女性形象。
那么玛蒂尔德究竟是个怎样的女性?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同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这就是玛蒂尔德的身世。如果她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就像许许多多的平民女子一样,既认命又随遇而安,也就罢了,可偏偏她并不甘心,总是对自己的处境不满。于是,爱慕虚荣,奢望富贵,贪图享受──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但是,玛蒂尔德作为普通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不能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恪守道义,默默地开始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性格中要强坚韧、重义轻利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小说中写道:“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而就在这10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挺直腰板,站稳脚跟,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快乐。“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假想和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而是有了实际的动力,她的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了她精神生活的充实。丢失项链的挫折给了玛蒂尔德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与其说是其步入苦难的边缘,毋宁说是其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另外,玛蒂尔德婚前婚后的最初阶段,根本就没有懂得爱的真谛,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爱,对丈夫常常挑剔。倒是10年的同甘共苦,使她真正体会到了爱——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是路瓦栽先生在妻子因丢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名,借债买了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10年中,也是他急妻子所急,想妻子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路瓦栽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与她共渡难关,使玛蒂尔德才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的含义。
综观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说,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小说最后写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那么,丢失项链这件“小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断送还是拯救呢?我们的结论显然是拯救!当我们看到她10年后又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多么达观和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态啊!当陈述完了自己10年的艰辛后,“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这就是最后的玛蒂尔德——一位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就在漫长的10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10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王立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