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教师会认为语文就是读读写写,不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改,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都不会而且不应该有太大冲击。“熟读精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丰厚的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积累,对一个人来说,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古汉语知识与语感的获得必然离不开传统的诵读抄录等方法,相应的,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完全抛开传统。现代文就可以撇开文字的感知而仅仅去读图吗?没有潜心阅读的习惯,只会网上冲浪能学好语文吗?现在的孩子网上聊天如鱼得水,写起作文来却错别字连篇不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吗?还有许多名家如宁鸿彬、翟小宁等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却收到了极佳的课堂效果的课例不也在揭示着某种规律吗?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令人感叹“天上才一日,世间已千年”,语文教学难道是一成不变的轴心?永远一潭死水冷若冰霜面目可憎地端着古板的传统的架子?也许现实中正有人抱定传统,在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两难”题海中苦苦挣扎或是乐此不疲,无论当事人内心感受如何,他的结局不会是“双赢”的,盲目得排斥现代教育技术,仅靠一块黑板一张嘴就想赢得学生的心,就想“抓”出信息社会的孩子们的语文成绩,难免会顾此失彼。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调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灌输式、一言堂的教法已成为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瓶颈”。
现代教育技术,也称教学技术被定义为: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主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持。美国教育学者拜格雷认为:“在当今的科技信息时代,任何领域的改革或多或少的受到现代技术的影响,在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时,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校、教学的改革协调起来进行。”使语文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联姻”,不是让现代教育技术变成华而不实的装饰,而是让其成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紧密配合,水乳交融,共同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教学媒体不断更新和普及,既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又向这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尊重传统,勇于创新,挖掘教材美点,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效果,既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又是打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局面,给传统语文课堂注入活力的有利武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利用媒体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潜在智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使用媒体要有目的性,并有明确要求,注意使用的适时性,与其它教学环节联系要紧密。同时必须注重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研读语句,探究主旨等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在新教学环境下的突破加深。
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融合,将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语文课堂实践中。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新课,特别是优美的诗歌散文,就可运用多种媒体为学生营造逼真抒情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欣赏课文的美感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沂源历山中学张萍执教的《春》,就通过歌唱《春天在哪里》,“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随大屏幕的画面感受春天”,激活学生内心对春天的鲜活印象,令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应用调动起学生良好的情绪,营造出一堂好课的良好气氛,使品味语言、把握写法、培养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在良好的开端后顺利实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零碎的语感与印象完整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进入课本,与文本对话。周村实验学校杨海燕执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大屏幕上展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的美丽画面。教师提出结合预习课文的印象,简述本文内容。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把学生从语感中获得的朦胧印象上升为清晰的画面,促进学生读文与读图结合,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智力得到开发。同时为简述内容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推进学生对课文的总体把握。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文字难懂的内容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化解课文难点,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博山九中商杰执教的《安塞腰鼓入在大声诵读课文后,播放安塞腰鼓录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腰鼓这种艺术形式的震撼力,有利于对其精神内涵的把握,从而使课堂讨论顺利切入主旨,学生自主表达?“写鼓就是为了写黄土高原上的人,就是为了赞美这些人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勃发的生命力量”。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深课堂学习印象,使课文阅读提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的知识与生活和其它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巩固课堂所学。桓台世纪中学出示的公开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学完课文之后,用大屏幕出示一组罗布泊环境破坏后惨不忍睹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思考,结合课文及所学环境保护知识,写一封给开发大西北者的建议书,以避免重蹈覆辙。
(杜雪梅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贾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