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学生主体,立足学科本位

2006-07-06 08:40刘世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课件建构多媒体

当多媒体课件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段突入教学领域挑战传统课堂的时候,教师兴奋,学生新奇。可我渐渐发现多媒体之于语文,就像美食之于肠胃,吃多了反会伤身,看来还须忌忌口,还须谨慎用。特别是一次赛课让我陷入了迷惘,冷却了我的头脑。

记得我选择了《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将一个Flash配乐朗诵课件,链接在了另一个PowerPoint(即“ppt”)课件中。我期待着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引领他们走进散文优美的意境,而事实却给了我无情的打击。音画确美,可学生盯着大屏幕,不是在感悟文本,而是在“欣赏”画面的新奇!文章较长,费时过多,竟占了课堂1/3强,后来竟有人东张西望,百无聊赖;我也“孤零零”的站在讲台上,煞是尴尬。没想到除了“多媒体”在热闹外,师生都患了“哑语症”,沉闷难堪。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细细分析,问题就出在这“高科技”上,师生都被课件预设的程式束缚住了。纵观当前多媒体教学,确实问题多多:

1.重手段,轻观念;

2.追求花哨,分散注意;

3.视听代替朗读,形象限制想象;

4.重“教”不重“学”,重“速度”不重“效度”;

5.课件高于一切,师生为“课件”服务,成“课件”奴隶;

……

和传统的讲授教学相比真是过犹不及,说是倒行逆施也不为过。究其根本,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不顾语文的学科特点。那么,新课程下多媒体究竟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语文学科使用多媒体教学究竟该注意些什么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很显然,多媒体不应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应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我认为,语文多媒体课件应该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富有语文学科特点的认知工具,它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容器,更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一个动态的富有启发性的、有利于会话的思维触发器。要优化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尊崇学生主体,立足语文学科本位,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优化策略

其实,早就有人说过,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 (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可见,确保教育观念的先进应当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首要基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媒体也仅仅是用来辅助教学的。教育观也应开展“先进性教育”。

为此,课件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切不可喧宾夺主。要分析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筛选出必要信息通过课件来表现,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防止课件成为课本、黑板与练习册的简单搬家,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教师照“图”宣科,学生望“图”生畏。因此,要尽可能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妥善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有机的交融和整合,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最优化。

二、兴趣优化策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

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集音频、视频、图片于一身,渲染气氛,设置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过于注重外观的精美,背景和装饰的华丽,不少与课堂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课件,尽管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感官的兴奋刺激,但是可能会造成两大恶果:一是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二是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缩短学生解读文本或运思动笔的时间,从而冲淡教学目标。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看似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实则效果甚微。因此课件设计要紧扣教材和学生实际,“兴趣激发”要适可而止。

三、情景优化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 “同化”(把新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或“顺应”(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也就是说,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这也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难以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使得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现在多媒体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课件设计应该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准确把握新知识,然后精心构架两者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地自我建构、生成新的知识。这里所谓的“情境”,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问题情境。教师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善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

2.相似情境。模拟、再现当前学习主题的情境,利用相似类比关系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3.相关情境。分析相关信息与当前学习主题间的逻辑意义,然后筛选出主要的向学生作情境呈现。诱导学生走进逻辑空间,获得新的意义建构。

4.相反情境。基于逆向思维、对比思维向学生呈现与当前主题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追根索源或鲜明的对比中得到领悟。

例如,教学《再别康桥》时,课件中就可以运用低缓忧伤的背景音乐来设置相似情境营造气氛,然后指导学生在吟诵中细细体会徐志摩依依惜别的深情。《我的空中楼阁》也可设置相关情境,通过多媒体和学生一起回顾《陋室铭》,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所以会很快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对《胡同文化》,考虑到南方学生对北方胡同较陌生,课件中我除了收集北京胡同图片外,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胡同里的生活与咱重庆作比较。通过比较讨论,学生既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封闭、忍耐、自足、保守、安分守己等特点,又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总结出地域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实在难得。

四、空间优化策略

语文是一个模糊学科,特别是文学艺术讲究含蓄美,读者与作家作品形成的“共鸣”往往有多重空间,特别讲究对读者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语文多媒体课件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要运用多媒体的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去重构艺术想象的美,决不能用自己或他人的理解和想象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最起码的是在呈现问题情境时,不要提供过于精确的“答案”,否则学生就很难超越现有结论而有自己的思考。古代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到底多高才算美?每个读者心目中的美的尺寸都不尽相同;东坡所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是这个道理。完全不必在课件中一厢情愿地插上一美女图片。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营造的意境,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体验,又岂是执教者在课件中费力安排的图片所能表达的?必须留下“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让他们用心去“悟”。

这样的课件相对于那些大而全的课件来说是有缺陷的,然而正是这样的缺陷却给师生带来了更多的交互和对话的空间,就如维纳斯的断臂所带来的艺术想象一样,是必需的,也是有价值的。我们只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原认知结构,针对不同的文体,针对不同的文本,设置相关的知识点和思维的触发器即可。

五、文本回归策略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以语言和文字为本。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应基于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奥妙和课文的写法,熏陶渐染,在写作与口语交际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例,该文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小屋缀山的描写,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以动喻静,以大衬小,形象地展示出小屋灵巧的身姿和迷人的气势。多媒体怎么表现?用“水面风帆”“天空飞雁”的图片或者视频?显然只能限制想象,都不能品味出语言的滋味。媒体的“特长”在于直观形象地展示 “写了什么”,而对于“怎么写”或“为什么这样写”则难以表现。所以,教师一定要趁热打铁,回归文本,将画面还原到对语言文字的品评上。也就是说,要通过多媒体所搭建的直观形象这座桥梁,深入的领悟大师们是怎样在笔尖舞弄语言的精魂,遣词造句来呈现那些特定的对象的,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六、交互优化策略

新课程特别强调“对话”,一个优秀的语文课件一定要注重交互性,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多重交互中实现意义建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当前使用最多的ppt课件而言,其最基本的结构设计不外乎有两种:单向流程和多向网状结构(如图所示)。

很显然,前者程式化模式化痕迹浓重,教师总是把学生往预设轨道拉,交互性灵活性差,以教师主导为主,适宜搞讲座;后者借鉴网站主页以链接、超链接形式组织课件,各支页可通过主页交互,支页间也可直接交互,有较强的交互性,可以用来教学。但是ppt平台毕竟是基于讲座目的(演示文稿)而开发的,其先天性的不足还是难以满足对话交互式的教学需要。

优于ppt的还有Authorware、Flash等软件。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最好还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制作课件。以 “聊天室”、“博客”(Blog)、“论坛社区”等形式实现交互,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编制基于教学资源库的课件。如果在课件中设置网站或相关资料的网络链接点,还可以使该课件上网,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这样才有可能让媒体真正成为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工具。

总之,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向纵深挺进,更加智能化,人文化,对它的研究也将永无止境。不管何时至少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防止科学手段对人文精神的消解,要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当用则用,适可而止。如此,多媒体才能与语文形成有机整合,增强课堂教学效益。

(刘世军 重庆市江北中学)

猜你喜欢
课件建构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