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感能力培养途径初探

2006-07-06 08:40程伟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语感课文阅读教学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把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要致力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贯穿新课标,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也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让他们真正与所教的课文有一个心灵的对话和交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为培养语感开辟绿色通道

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又是学生主体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去主动感知、探究和领悟知识。

1.排除心理障碍

一些学生对于所读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往往也怕说出来会被人耻笑,于是在虚荣心等心理因素的作祟下,那些独到的触发被埋藏了。为此,教师须让学生明白,以排除学生心理方面的阻碍: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学生们个人的体察见解中往往有其闪光点,切忌惟教科书及某些所谓权威参考资料的结论是听。

2.倡导民主教学

民主化教学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化知识化程度。教师一旦创设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环境,学生的原创思维火花就更有可能成燎原之势。

3.提供交流机会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讲得过多,把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寡然无味、印象肤浅。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以为,只有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碰撞,学生大脑中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语感。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交流的机会:每堂课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在预定研讨目标的指导下,争取让学生人人都有交流和展示风采的机会,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平日诵读,为培养语感提供训练基地

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速读还是慢读,是粗读还是精读,总之是先要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可见,要学好语文,读是第一步,读中尤以诵(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让语文课充满琅琅书声,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新课标指出:“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读,调动学生眼、口、耳、脑多种感官,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可谓是对诵读效果的印证。如宗璞的《西湖的绿》中描写灵隐所见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对于这样优美的句子,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逐步感受语言内涵和文章韵味,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同时也能受到美的熏陶。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认为学生自己看犹如大海捞针,不着边际,不如自己多讲些,能抓住重点,应付好考试。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主旨、写作特色诸结论告诉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重视培养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与其多讲,不如授之以法,让学生多读多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首先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体验、领悟作品的韵味与作者的心声。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味课文内容的意蕴。细读,边读边体会课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分别在哪一段;是怎么样的一个背影;文章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深情?小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品读,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然后思考文中哪些词哪个句子打动了你?再将认识和看法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真切地感受到伟大的父爱。最后让学生回读,把全文朗读一遍,进一步领略到父爱的深沉,觉得“世上还有爸爸好”,这就进入了体验与反思。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熟读精思,才能打开情感之门,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对接”,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培养语感。

当然,对于不同文体要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而培养语感。如歌词《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在希望的田野上》,指导朗读时,边读课文边播放相应歌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歌曲的情境中;散文《西湖的绿》可利用课本插图配合朗读,这样图文结合,有助于理解文章意蕴,学生容易入情入境;对于那些童话、神话之类的文章,有时可用分角色朗读法,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诱导学生揣摩角色的语气、语调,在活跃的气氛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有魔鬼和渔夫这两个角色,教师首先疏导学生分析归纳出魔鬼和渔夫的性格特征,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角色来读,读得很有感情,从而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收到形神兼备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改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推敲;还可以改换原文句子,在比较中体会不同文体语言的不同特点。记叙文中的词语替换,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词语的删留,可体会到其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中句子的更换,可体会到其语言的严密性。这样,学生在比较中能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尽魅力,从而引导学生玩味语言,培养和增强语感能力。

三、展开想象翅膀,为培养语感增添动力支持

培养语感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调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训练他们运用形象思维方法。从广义上说,所有成功的阅读都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审美想象性活动。作者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心中所要表达的意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本质上说,是由语言的局限性造成的。但这种局限性,却也给阅读者带来了想象的广阔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或一个简单场景的理解,也需要展开想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在脑中“复活”这些场景,如人物是什么样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是怎样的语调、神情,什么样的动作。这些不单单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复原,它包含着学生的许多创造。阅读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些文学性不强的文体,也需要想象。如《晋祠》一文,无论学生是否去过晋祠,阅读时让学生构造自己心中的晋祠,晋祠有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水,怎样的“三绝”?如此通过想象,能对作者介绍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阅读在预测性想象中顺利推进和深化。诚如萨特所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读《卖炭翁》,设想一下他的眼神是炯炯有神还是焦虑不安?设想一下他的身板,是挺直的脊梁还是弯弓般的驼背?还有他的头发、脸色、手指、着装等。在这种阅读状态下,学生的“创作”和作者的创作齐头并进,不断交流,“创作”与欣赏合为一体,阅读的愉悦和收获自不必说。

四、课外拓展应用,为培养语感搭建一个大语文平台

语感是言语对象对人们语言官能长期雕琢的结果,是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250万多字,教师让学生每天读中外名著半小时,日积月累,增强语感。因此,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文本,对名篇名作、精粹短文熟读背诵,烂熟于心,习得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应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搭建起一个大语文的平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必须采用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引领学生不但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更应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夏丐尊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一文里指出:“中学国文课中既以选文为重要成分,占着时间的大部分,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进而提出“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这样“关联愈多,范围愈广。好比雪球,愈滚愈会加大起来”。《文心》第13篇《触发》,枚叔写给乐华的信结尾写道:“书是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这强调了要读无字的书,要学会触发。第11篇《辞的认识》中则指出“读”的裂变:不光是用眼睛、心力去看,而且是用耳朵、心力去听。教学中,我们早已发现学生不是关在教室里能学好语文的,他们需要课内外充分流动的氧气、水分、光照。因此,阅读《文章病院》里的病例是一法;听辨街头巷尾日常闲谈是一法;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是一法;鼓励学生与同龄人交朋友,做邻居小孩的老师,尝试社会实践服务也是一法。鼓励学生出黑板报,讲故事、竞聘校广播台主持人、排演文艺节目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感、触发语感。

语感的灵敏和准确以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因此课内外的大语文塔台上,要求学生说,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说得完整、清晰,不乱用连词、助词,避免口头禅。要求学生听,要善于听人家的话,要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把一个较长的意群依次地言说完整。要求学生写,要先构思,然后列提纲,再打草稿成文、写完了读几遍再修改,若有牵强、不顺耳之处就马上修改,力争不出现病句。只有这样认真思考、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在已有语感的基础上训练,到自认为满意为止,日积月累,语感会不断增强。

(程伟瑛 浙江省绍兴市长城中学)

猜你喜欢
语感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