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君
今人在解读《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一句时,对“技经肯綮”的理解,往往多依俞樾的说法,认为上古时“技”、“枝”通用,而解其为“枝脉”;“经”解为“经络”,认为“经络相连之处,亦必有碍于游刃”。由于朱東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从此说,因此现在所有的大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此文时无一例外的也采用了这种说法,故使这种解释根深蒂固,影响极为广泛。但我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合理的,至少是不准确的。那么,“技经肯綮”到底如何解释才合理呢?比较妥善的说法是,“技经”和“肯綮”实际上应该是互文。“技”采俞氏之说,当通为“枝”字,但应解读为除大骨之外的其它骨头;“经”字,依《史记·田单列传》中“遂经其颈于树枝”一句,可知“经”字在上古可当“系”讲,故由此引申可理解为“结合”之意,故其与“綮”字当为同义。“技经肯綮”的意思就是“小的骨头的结合处及其与肉的结合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我在运刀时)即使是牛身上那些小的骨头的结合处及其骨头与肉的结合都不曾碰到,何况是牛身上大骨头(的那些地方)呢?”所以“技经肯綮”指的应当就是下文“彼节者有间”一句中“节”,“技经肯綮之未尝”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这里顺带说一句,出自此句的“肯綮”一词,后多用于比喻事理的要害或关键,但就原文而言,这个比喻义并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对庖丁而言,他解牛时真正的要害与关键的地方应当是“每至于族”中的“族”,在庖丁看来,这才应当是筋骨盘根错节的地方。
作者系河北省临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