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结合“零距离”培养人才

2006-05-23 08:07韩祖德
计算机教育 2006年5期
关键词:零距离计算机专业校企

韩祖德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其他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凭借一些粗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近几年,不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毕业生,因缺乏特色而导致求职难。

据最新统计,就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模来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有14000多所,2005年招生规模超过650万。其中明确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学校5000多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约200万;就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来看: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每年增长超过100万,在人才紧缺名单中,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仍高居榜首。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仍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从笔者掌握的最新信息来看,目前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自动化办公、计算机系统维护、信息工程实施、IT服务(外包)、信息维护(日常应用系统维护人员)和信息处理(企业内部IT信息的建设和服务)等相关工作。

用人单位希望我们的毕业生实用,希望他们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诚信并且具备学习精神。即企业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员工,可以马上为企业创造财富,并且是低成本的。

学校希望培养出的学生,马上就能就业,并且获得企业的认可。而学校的现状是生源不断减少,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体系落后,课程匮乏,实训型案例教学模式仍待完善,硬件办学条件更新缓慢,资金短缺,实验环境简单,缺乏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且社会认可度不高。

学生希望工资收入要高,适合于自我成长,工作要有成就感。而实际上现在的中职毕业生大都缺乏沟通能力与交流技巧,缺乏合作精神,缺少工作实践机会且掌握的技术相对简单。

从笔者参与的毕业分配及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毕业生数量的增多或质量的下降,而是学校没有把专业与课程设置对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当学生们兴冲冲地走出象牙塔,满怀希望地走向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时,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些学生则是“拿来不能用”。

三方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其方向为:按照合作企业的用人“订单”对学生进行培养、培训;力求产学合作“零距离”培养人才。

一、订单式的校企结合

现在很多公司的用人标准已经将受聘者的职业素质放在了第一位。如蓝波公司总裁张祖国等很多成功企业老总的人才观,都把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放在了第一位。他们普遍认为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候选人才的道德观、责任观以及诚实守信等方面。

(1)目前中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普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本素质的缺乏让企业在人力的使用过程中感到头痛:不少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不务实际。对于一个基本素质低下的学生,在他来到企业之后,企业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在社会实践中笔者了解到,西门子、索尼等一些大公司,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这些成熟企业并不回避人员再培养的问题,但他们希望能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

再如,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2006年初将安排到北大方正实习,方正方面的观点是:技术问题比较好解决,但职业素质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方正方面要求我校必须先按方正方面的要求进行企业方面要求的职业素质培训,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方能安排去方正实习。

上面两个实例充分说明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2)改“定向委培”为“订单式培养”。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特殊的企业文化。在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共同“量身定做”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这是订单式培养不同于“定向委培”的根本区别。

计算机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还跟用人单位的利益紧密相关。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而且可以使学校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用人需求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训方向;还能使用人单位能够选择到符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化。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者优势,整合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是企业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和最佳途径。

二、专业设置与教育内容的校企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可以看成是一种产品,这种产品必须适应市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教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确定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人才市场与岗位的调研,确定计算机专业设置以及学生所对应的岗位群及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完整的适宜学分制管理的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技能目标;专业设置及其课程体系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密切挂钩。这就是说学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及其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企业之所需。

1.专业设置的校企结合

目前中职开设的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专业和方向达数十个,但教学计划标明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过于宽泛和笼统,缺少对行业中本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分析。

课程设置中一般基础课多,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课和系列选修课少;内容安排中追求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和完备性,混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要求上的差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我校计算机专业进行的企业调查中:80.3%企业强调学生应有一门技术专长和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79.5%的企业认为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78.4%的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51.6%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所学知识针对性不强,太偏重理论。结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缺少核心竞争力和优势。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更多考虑社会上相关职业的需求。按企业的需求进行计算机专业专业化、行业化设置的设想,对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和一些被淘汰和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

例如,目前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已进行下面的实验:根据蓝波网络公司的建议,以面向计算机网络公司的岗位细化其能力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力求将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与专业技术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下一学年我们计划将网络公司要求的课程纳入正式课程。

2.教育内容的校企结合

学校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是能否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环节。

(1)要寻找对口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企业一起建立教学、实习、考证和分配一条龙的实训机制。没条件的可以请企业做顾问参与学校的教学、实习和考证的合作。

(2)要参考企业的人才标准制定实训目标: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制定实训目标,让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地学到一技之长。

三、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校企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为企业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实训是职业教育特殊而必备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地学到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这是对中职教育的导向,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

1.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项目教学

(1)实训室按照能够模拟企业的加工、施工和营业场所的要求进行建设。

(2)进行项目教学法。即模仿企业加工、管理产品的一整套程序,花费一定的课时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简化学生融入企业的过程,做到学校和企业的“零接触”。

2.发挥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提高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1)教师配合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学校要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课,学校教师要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营造和谐的实训环境,实现:把企业的人才标准带到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向企业需求靠拢;把最实用的专业技术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快速与企业接轨。

(2)加大实训的课时量。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的合理性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以前通常是理论课上完了才进行实训,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可能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实训时有时还要重复讲理论课的内容,这无疑是一种浪费。要加大实训的课时量,理论课与专业课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技能的提高、经验的积累需要反复的实践。

四、师资队伍的校企结合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先进的教学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加全面和高水准的要求:包括基本素质、专业学识、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人格魅力等。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课程变化和教学要求变化的适应能力。

1.专业教师应该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既有中等学历的知识理论水平,又有中等技术等级资格的人才的教育。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师资队伍的特殊性,也就是需要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即要求专业教师既熟悉文化知识,又要掌握专业技术,既懂得教育规律,又明确操作要领,既能做学生的老师,又能当学生的师傅。

如北京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求教师必须有所教课程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

再如,我校计算机教学部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以下的努力方向:

(1)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如下条件:讲师(指授课能力)+工程师(指项目开发能力)。

(2)一个优秀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如下条件:讲师(指授课能力)+工程师(指项目开发能力)+创师(指创新和超前能力)。

2.要解决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

必须通过课程开发,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校企合作发展的发动机。

(1)要能够从“课程的执行者”转换成“课程的设计者”,即教师不但要能够自己决定课程,更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

(2)要从“被动的学习者”转换为“主动的研究者”,即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研究者。

(3)要从“教师进修学习”转换为“教师专业发展”,即透过相关制度与资源的调整,激发出教师的自我控制、自我导引与自我成长,并且透过各种专业互动,使教师们彼此互相激发各方面的专业发展。

五、实训条件的校企结合

与企业携手,开辟技术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条件的校企结合,达到资源共享,不失为一种解决实训问题的好办法。

由于北京的IT企业一般均不愿接收中职学生实习,更不愿提供实习场地和资源,因此中职学校要实现实训条件的校企结合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模式。

1.建设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企业把细化的岗位和项目设置在实训基地,参与整个实训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并对学生的实训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让学生能够对就业的岗位及技术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2.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

没有条件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训基地的学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可以和用人企业根据现有条件共同设置实训课程,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教师则配合技术人员完成实训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并对学生的实训结果作出相应评价。

例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网络实训课程,以往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实际动手环境,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缺乏合适的培训教材以及对新技术的跟踪。校企合作以后,我们依据华为3com公司提供的网络实训室解决方案,参考华为3com公司的HCNE认证体系设计了教学方案,完备了实验种类和教材,采用了华为3com公司的主流设备,多种设备联合组网,体现了网络发展的最新潮流,模拟了中小型网络环境,方便学生进行网络实验操作,同时满足学生考取信息产业部NCNE认证、华为3com公司HCNA、HCNE认证的实训环境。通过与蓝波公司的合作,学校聘请公司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选派了两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参加了华为3com公司定期举办的网络实训室标准课程及网络工程师的培训。此外企业还为我校的计算机教师举办不定期的专题培训,如安全、语音、网管等课程,以确保教师紧随最新技术潮流。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真正实现教育与行业企业接轨,与新技术、新标准、新行业接轨,与国际人才标准接轨;可以实现产教结合,有效培养受市场欢迎的计算机人才。学校依托企业的技术、培训、服务、渠道等丰富资源和良好平台,职业教育市场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企业则可以为国家教育行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回报社会对企业的支持,有效地扩大企业影响力并实现以用户为核心的经营理念。

猜你喜欢
零距离计算机专业校企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和党旗零距离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