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与读本之间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在于,教材有作业系统设计和编排,而读本没有。作业系统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点和作用并没有受到广大学者的特别重视,对它的相关研究也主要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上,本文则试图从理论的角度来阐释它。笔者仅以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为例,客观并理性地分析此套教材中作业系统的特点。
一、言语性
言语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个体交际的过程和结果,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强调个体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是一种学生将学得的语言规则和别人言语的经验运用于实际的一种行为。
新教材的作业系统充分体现了言语性。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会写,还要求学生会说。这一特征在新教材的作业系统中具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讨论,或小组交流,或集体讨论;一为即席发言,编者为学生选好一个话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话题发表即席言论。这类作业的设计将听说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而实现“语文教学决不是以传授系统的语言规则为终极目的”“语文教学,说到底,应该属于言语教育范畴”这一教育理念。
二、探究性与合作性
随着“学生主体论”这一教育论点的出现,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又一热点。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所谓“合作性学习”,这里采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性学习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的约翰逊兄弟的定义,他们认为:合作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新教材的编者们在设计作业系统时巧妙地将这两种学习方式融入了其中。具体体现在:新教材的作业系统一改以前语文教材作业系统以“练习”、“思考题”命名的方式,采用“研讨与练习”来命名。这就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研”即研究、探究之意。这个字首先告诉我们,现在的作业不仅要求学生看到问题的表象,更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以及搜集到的各种材料和信息去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内涵。“讨”即讨论,新教材作业系统设计的讨论有两种,一为小组讨论,一为全班交流。这种作业显然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活动,它需要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关于“探索月球奥秘”,编者为学生设计了五个活动,其中一个写到“月球的奥秘非常多,诸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开发月球、月球与人类关系等等。班上同学可按兴趣分组,分别探究其中一两个方面。然后开一个专题汇报会,各组推选代表将搜集整理的材料和研究成果作汇报。……” 这种作业为学生选择了一个固定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为学生选择和确定了一个主题,学生以这个主题为中心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类作业题目的设计,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探究和合作在这类作业中互为手段和目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更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是为了探究出问题的本质内涵;而探究又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发展。
三、趣味性与生活性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新教材在设计作业系统时考虑到了这一因素,将兴趣融于生活中,因为,生活是兴趣的最大来源和培植土壤。
新教材的作业系统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再像以前的教材那样仅就范文而问问题。诸如“试结合自己的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在生活中有……”这类问题在新教材的作业系统中随处可见。此类作业形式打破了以前课后作业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原有经验和体验的模式,不再把学生的学习等同于学科内容的学习。这就向我们揭示了,学生成为作业奴隶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的教育更加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正如张华所说:“为了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的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源于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而是在儿童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而非控制工具。”这类作业将落脚点放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原有的经验、体验上,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认识需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疲惫感。
四、实践性
实践一词来自希腊文“Praxis”,意为重复进行某种活动,使之变得熟练、有水平,同时它还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理性思考以及由此制定计划、付诸实施与应用。实践是与沉思相对应的一个过程,是“做”的过程,是“所进行的理性行为”。它是以知识、智慧为支持的行动,实践内在地包含反思。
新教材的作业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践性很强的作业,这部分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编者针对“成长的烦恼”这一话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这里试举其中第二项活动为例,“某报社要开展一次讨论,话题是‘回首成长的烦恼。现在请你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如妈妈、爸爸、老师等……通过采访,就这个问题与他们做些交流,然后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再塑生命》一课第一题是“通读全文,把握文意,课外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讨论: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类作业不是简单机械地做,而需要理性的思考,无论是上面例子中提到的采访还是搜集,都需要学生事先制定计划,然后付诸行动,在初步获得信息和知识后,还需要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整理,最后得到的是整理后的信息、知识以及自己在这一系列实践中的反思。
五、情感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一种心理活动。”积极的情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促使他们探求新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及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新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充满了人的气息,注重对人的情感的唤起。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再塑生命》一课第三题是“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三部分师生间的问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而这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编者就设计了“关于母爱”这一话题,讲述了与母亲有关的故事,列举了描写母爱的俗语、格言、古诗甚至歌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就“母爱”进行交流,最后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这类作业不仅使作业人性化,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去了解爱、懂得爱、珍惜爱的机会,有利于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拓展性
所谓“拓展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拓展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均得到拓展。”
拓展性可以说是这套新教材最新的一大亮点。它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视野带出了课本和课堂。在新教材的作业系统中,“网络”、“网站”、“图书馆”这类名词频频出现,许多作业都要求学生“搜集”或“查找”相关资料和信息。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第三单元《古代诗歌五首》课后的练习为“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编者写到:“人类到底从何而来?有神话的回答,有科学的解释。请你搜集、研究一下这两方面的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找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和专家。”这类作业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现代社会生活、新科技等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完成作业的工具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子和笔,还需要计算机、互联网。它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教材编写建议,即“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此外,这类作业在拓展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上面对新教材作业系统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套要求教师低度控制的教材,其作业系统的设计非常灵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套教材中得到了突显。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这样灵活的作业设计使得教师不容易把握点评学生作业的尺度,从而导致教师的点评停留在学生做作业的方法和态度上。由此,我们可以说,这套教材在作业系统设计上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但它仍然任重而道远。
(缪佳芹重庆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