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新课标以来,对于以往采用的目标教学法是否过时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新课标提倡开放性教学,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目标;有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生成,不应该强调教学目标的预定,而应该提倡非预设性教学;有人把新课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也有人认为没有目标的教学是杂乱无序的,还是“目标教学”最好;还有人觉得,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还是“一课一得”。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在新课改形式下,目标教学是否真的不适用了呢?是否就真的过时了呢?我的看法是:目标教学自推行以来,改变了原先的那种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的、收效甚微的教学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新的课改形式下,目标教学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过需灵活运用,使之在新课标指导下焕发新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要求下确定教学目标?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审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更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承担着学生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把人性中最美好的爱和生命意
识、生命价值等放置其中,让学生珍视生命,引导学生用爱来塑造生命。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所写内容明确,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这样的文章,如果按照以前的常规教学方法,仅仅对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大的兴趣。那么,这样的文章该确定一个怎样的学习目标呢?我认为文中作者身残志坚、直面逆境、战胜困难的精神应该能给学生以震撼,很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所以根据这个思路,我确定本文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史铁生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的精神
(2)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对亲情的感悟
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对作者战胜困难,在逆境中不屈服的顽强抗争精神,会受到一定感染,这时再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思维。首先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有过哪些挫折(困难、不如意等),当时是怎么想的,怎样战胜的?学了本文之后,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让学生把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而且要观点明确。学生经过思考,会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强烈触动,对生与死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再举出生活中一些表现母爱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母亲给了你很多关爱,你体会到了吗?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或你怎样看待母爱?通过研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这样以点带面,学生不仅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而且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理解也会逐渐深刻。所以本节课就很好地完成了新课标下对散文的解读。
又如《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文章,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以探求生命的意义为主。文天祥,他曾经是状元,曾经是宰相,然而他的朝廷灭亡了,他也变成了阶下囚,这时是选择高官厚禄,还是选择舍生取义?文天祥,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最激昂、最壮烈、最高亢的《正气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这里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处于世,应该有怎样的追求?文天祥“撼天地、慑鬼神”、“最为悲壮、最为高亢”的诗文,仅仅是靠他渊博的学识写出来的吗?不,那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的,“写他的不是笔,而是生命的孤注一掷”。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司马迁的箴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活在新时期的我们,生命的追求又该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观点,然后适时点拨,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同时让学生懂得,作文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
二、确定教学目标,要立足文本
所谓“立足文本”是指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就是读懂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去分析和鉴赏,而不能架空文本,任意拔高或发掘所谓微言大义,甚或牵强附会。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例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人物进行鉴赏时,我就要求学生立足于文本,去分析文中给我们描绘的王熙凤和贾宝玉这几个人物形象。本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节选, 若依据全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鉴赏,当然能做到全面深刻,但本文是节选,就只能对人物形象的某些侧面进行分析把握。例如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鉴赏,教学参考书从全书出发进行分析,说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从全文来看,这是可以的,若从选文来看,精明能干还可以说得过去,从她回王夫人的话中“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可以发现这一点。至于惯于玩弄权术、刁钻狡黠、一把火、一把刀的说法,文本并没有具体表现,这样的分析就缺少依据。若按教参讲授,虽然深刻而全面,却脱离了文本。若立足文本,就只能抓其“精明强干”来分析。到底该何去何从?这就成了一个问题。我认为,文学作品教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小说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大多数学生对文学作品探究兴趣不是很高,语言感悟力又不是太好,阅读上缺乏量的积累。面对这样的局面,就更需要我们从文本出发,实实在在地去落实教学任务。也只有从文本出发才能更好地去解读小说内容,鉴赏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领略小说的艺术魅力,而且让学生知道,人物形象是站立在文本中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鉴赏人物形象,就应该从人物自身的活动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学风。至于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要让学生课下阅读全书后再做出评价。
三、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难点
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个专题的《像山那样思考》一文,这篇文章是一篇外国散文,主要是通过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过这篇文章带有很多理性思考,特别是“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学生在理解时就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点播,从狼的嗥叫声中一点点深入,最后揭示内涵。像这样的问题,既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弄明白,决不能含含糊糊过去。
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应该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定与变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整个高中阶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专题,每篇文本,每一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加以实施,减少随意性。但是这些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变动,有时进行局部调整,有时甚至要从总体上调整。例如,要求学生正确翻译文言文时,发现他们连文章也读不通顺,这就需要改变目标,加强朗读训练。再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学科突出了人文性,我们也应该随之而调整阅读目标,重点应放在突出人文思想的名家名篇上。总之,只有定变有方,才能使语文教学不断的发展。二是详与略的问题。目标教学在语文领域中迅速推广的同时,出现了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教学目标过于求全,在教学过程中又过于求详。这势必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其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如何处理好详与略的问题呢?一句话,教学目标的详略要视学生的实际而定。同一个知识点,在高中三年中往往会出现多次,如果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就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反之,则要详讲,直到学生掌握为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那就更非详讲不可了。总之,教学目标的详略处理一定要慎重,一定要研究透学生后才可定夺。
语文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探索的问题还很多,本文只是从确定教学目标这一角度略陈己见,抛砖引玉,向各位同行求教。
(乔爱霞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