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字序亦成诗

2006-05-14 09:07娄午尘
知识窗 2006年4期
关键词:翰林康熙

娄午尘

(一)

明朝代宗景泰年间,苏州一个不学无术的通判(地方长官的助理)将坟墓前的“翁仲”(石人)称作“仲翁”,一时成为笑柄。为此,有人作倒语诗咏叹:“翁仲将来作仲翁,皆因书读少夫工。马金堂玉如何入?只好州苏作判通。”诗人有意把“读书”、“工夫”、“金马”、“玉堂”、“苏州”、“通判”等词字序颠倒,以作讽刺。“金马”、“玉堂”这里是泛指高级官署。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人不能当大官,只能在苏州当小小的通判。语气很尖酸。

(二)

明朝英宗时期,有一次,英宗出外打猎,群臣赋诗祝贺。某祭酒(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先生在他的贺诗中因笔误把“雕弓”写成了“弓雕”。某监生(在国子监读书的生员)一看,不觉大喜,这正是奚落老师表现自己的机会,立即吟诗一首:“雕弓难以作弓雕,似此诗才欠致标。若使是人为酒祭,算来端的负廷朝。”故意把“标致”、“祭酒”、“朝廷”等词的字序颠倒,变成一首倒语诗。“诗才欠致标”(标致)意即诗才不佳。“端的”就是“真的”,祭酒是全国最高学官,任务是培养英才,请这样的人来担任,的确有负朝廷的使命。

(三)

清朝康熙年间,一天,皇帝带着一帮人到远郊游玩。途中看见一尊石像,康熙问身边的一位翰林:“这是什么?”这位翰林不知是走神还是紧张还是真的无知,也把“翁仲”说成了“仲翁”。这字序的颠倒却也触发了一个人的灵感,而这个人就是康熙。他当下口占一绝:“翁仲如何叫仲翁,想必读书少夫工。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到江南作判通。故意将“工夫”、“翰林”、“通判”等词颠倒,对翰林的无知(也许是随意,或是紧张)作了委婉的讽刺。“通判”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官职,那时的江南也就是今天的“长三角”一带,当时属边远地区。

猜你喜欢
翰林康熙
来的都是客
来的都是客
康熙下象棋
如此原因
年度第21期,P.84
康熙下象棋
康熙为何只南巡六次
康熙隐忍除奸
孤独的骆驼
陷身“生子”陷阱,上海女歌手追求浪漫殒命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