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柠:他们会被“90后”取代

2006-05-14 15:05罗雪挥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29期
关键词:文坛出版商文学史

罗雪挥 刘 芳

出版商的目的不是在为文学史增添一部作品,而是为市场增加一个商品

文学评论家。从事当代中国文学、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研究、教学。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文学教授。较为关注“80后”作家群,提倡“80后”要有自己的批评家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畅销的年轻作家的作品,和传统文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张柠:现在的文学生产跟传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版商就知道这本书好不好卖,因为他的目的不是在为文学史增添一部作品,而是为市场增加一个商品。传统的文学是一个“物品”,提供使用价值。现在的文学作品更像是“商品”,更多的是交换价值。

像韩寒的博客仅次于徐静蕾之后,以他还有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写作模式,已完全变成消费性的,它不是文学鉴赏和文学阅读。文学鉴赏和文学阅读是个传统的概念,要求你全身心投入,把自己的思想带进去,参与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审美概念。

我们希望小说能提供这个时代人的精神状况,或者说解决一个心灵问题,而不是通过阅读解决我们的好奇心。

我们现在对他们的否定,是因为从他们的作品里很难看到跟这个时代的精神焦虑有什么对话关系,只是每个人的独立表达。

中国新闻周刊:当年被冠以“80后”的作家们,很多人已经二十四五岁,早就成年了,可为什么评论界、社会上都还认为他们是不成熟的?

张柠:所谓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要承担社会责任,承担跟他的生命、跟自由有矛盾的责任。整个20世纪,有太多的磨难,没有任何人提供保障可以让你不长大、不承担责任,上一代作家所写的痛苦,实际上更多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

而80年以后出生的人是在一个保护伞里。所写的痛苦是个人的,甚至是本体性的,只跟他个人的生存密切相关。这种绝望从社会学上讲没有任何存在的依据。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他们想要成熟起来要靠什么力量?文坛会给他们什么帮助?他们如何成长?

张柠:文坛已经把他们拒绝了。

有一部分人会随着市场走,市场就是他的指导。再说他们二十多岁了,还需要别人的指导吗?

从市场角度看,他们会被“90后”取代,还有可能消逝。

“80后”会不会被取代,还取决于会不会出现优秀的作家,比如出现五个,它就成了。到现在我没看到(这样的人)。

猜你喜欢
文坛出版商文学史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各行各业
韩寒们与传统文坛为何势不两立?
2006年国际消费类杂志调查
《文学史》丛刊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