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需要标准像吗?

2006-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23期
关键词:孔夫子曾子圣贤

海 克

为孔夫子塑造标准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

现代人要为孔夫子制作标准塑像了。由于海内外出现儒学热,人们对塑造一代圣贤的形象有一种需要,并不奇怪,毕竟现在是一个流行形象代言人的年代。但是,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

孔夫子生于春秋时代,离今天已经有二十五个世纪之久了。除了有一些身材高大这类简略的文字记载以外,一代圣贤究竟长得什么样,并没有留下可供后人复制的真实蓝本。

专门记载孔夫子言行的《论语》,其中有一章名叫《乡党》,全部内容是细细地不厌其烦地描述孔夫子如何在乡在朝,如何衣食起卧,如何言谈举止,记述了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的形象。但是,通篇没有一个字去描写孔夫子的身形或长相。

没有真实蓝本,艺术家们获得了自由。可以说,有一千个艺术家就有一千个孔夫子的形象。从西汉开始,唐宋元明清,都不断有孔夫子画像或塑像出现。每一种孔夫子形象都不相同。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创作的那些孔夫子肖像,并不好看,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丑化。但实际上,这是古人神化圣贤的一种方式。因为圣贤不同于常人,面貌也与常人不同。在传说中,孔夫子相貌就很奇特:眼露睛,鼻露孔,唇露齿,耳露轮。这还不算什么,还有一种对孔夫子身貌更加神奇的描述,根据这种描述,孔夫子头手脚背身体每一部分都与天上星宿地上山川万物相对应。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神化人物的经典方式,显示出中国人并不太看重人的外在形象这样一种意识。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非偶像崇拜的特性。

在中国文化中,不能说没有偶像崇拜因素,但它们大多受外来文化影响,从来不是主流。在北京天坛,人们可以看到过去由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祭祀对象就只用了一块上面写着“昊天上帝”四个大字的牌位来代表,而没有用什么偶像之类。北京还有一座帝王庙,过去里面供奉着历代帝王,全都是用牌位来代表,而不是一些偶像。

作为中国文化的伟大阐释者,孔夫子自然显示出对形貌一类东西很淡然的风度。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夫子到郑国,与弟子走散了,一个人立在东城门外。学生子贡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有郑国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一个人,额头像唐尧,颈项像皋陶,但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疲乏劳累活像一条丧家之狗。”在见面后,子贡把郑国人的话照实告诉了老师。孔夫子听后笑了,说:“样子,一点不重要,但他说我像丧家之狗,说得对啊!说得对啊!”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就是以貌取人的故事。有一位年轻人叫子羽,相貌长得很丑恶。他想做孔夫子的学生跟随他,但孔夫子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出息。在做了一阵学生后,子羽回到家里,自己修学,他走路从不走小路,没有公事从不去找公卿大夫,行事做人公正大方。后来子羽到江南,有数百名学生跟随他,他在诸侯中也很有声望。孔夫子听说后,感叹道:我以貌取人,就看错了子羽啊。

亚圣孟子讲述的另外一个故事也很有趣。孔夫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大约是不想离散吧,看到同学有若长得很像孔夫子,就主张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供起来伺候,他们要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曾子也同意这么做。曾子反对说:“不可以这样。圣人德行,好像江汉之水荡涤过一样,好像秋天大太阳暴晒过一样,非常高洁,没办法去模仿啊。”于是,这找特型演员扮演圣人的行为,就宣告失败了。

正如曾子所说,孔夫子最光辉的,不在于他的形象,而在于他的德行。现代人可以将一个人的真实形象很方便地保存下来流传下去,后人将来也可以很方便地一睹先人的真容。但是,对于孔夫子这样的先人而言,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蓝本流传下来,今人就不必非要去塑造一个标准形像,试图让人们相信这就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形象。何况,大象无形,孔夫子的伟大是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描述的,因此,在那些与孔夫子相关的地方,没有偶像,只有书香,只有经典、思想与对话,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风度,才是先人孔夫子所期许的风度。

猜你喜欢
孔夫子曾子圣贤
哪吒失手
曾子杀猪
修身
圈里事儿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诡异的仕女图
与小人为伍
曾子杀人
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