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毛叶枣主要真菌病害调查

2006-04-29 00:44张国辉赵明富何月秋
植物保护 2006年1期
关键词:真菌病害

张国辉 王 兰 赵明富 何月秋

摘要本文对云南省毛叶枣的主要真菌病害作了介绍,主要为炭疽病、白粉病、疫病、黑斑病和煤污病。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毛叶枣;真菌;病害

中图分类号S 435.622.9

毛叶枣(Zyziphus mauritiana Lam.)系鼠李科(Rhamhacene)枣属(Ziziphus Mill)滇刺枣(J.mauril,iana)的一个变种,义名台湾青枣、印度枣、缅枣、四四果等,在干热湿润地区有广泛分布,原产于我国云南省于热地区和印度南部。云南省的保山市、两双版纳州、玉溪市的元江县等地还可以见到大量的野生毛叶枣,有的被做成篱笆防止牲U进入田园。云南省于1970午代末至1980年代初从缅甸引种高产、优质商用品种挟得成功,我国南方其他省区从台湾省引进经芽变培育优良的品种,把产量和品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毛叶枣在生产上的一些制约因子也突显了出来,如病害问题、贮藏问题、综合开发问题等。2004年2月上旬,作者到云由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景洪镇采集毛叶枣病害标本,发现所有果树都发病,所有叶片轻轻一碰即掉,发病程度从未见过如此严重,部分果园绝产。本文以报道近年来对毛叶枣上主要真菌病害研究的结果为主,同时,综合厂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

1炭疽病

毛叶枣上的炭疽病发生极为普遍,在后期造成严重落果,落果率高达10%左右,果肉品质变坏而丧失食用价值。此外,带菌果实在运输过程中及贮藏期,还造成大量烂果,烂果率高达40%或更高,损失极其严重。病果产生椭圆形或圆形的褐色坏死斑,后期产生子实体。受伤果实更易感染该病。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少数发生在中央。病斑不规则形或十圆形。病斑深灰色,略凹陷,病健交界明显,大小0.5~1.0cm,病部表面可见黑色小点,即病原菌1:的分生孢子堆。果实上的病斑初为小祸点,渐扩大成大圆形或近圆形、浅祸色至褐色病斑,大小可达3 cm以上,凹陷,多数病斑上子实体少见,但在天气潮湿时,部分病果上可形成典型的炭疽病病斑,有轮状着生的分子孢子盘,其上分泌出淡黄泥土色的分牛孢子团(由于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其颜色与培养基上略有不同),有的果实表面留有清晰可见的分生孢子突破表皮的痕迹。

病原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但王兰等(结果未发表)测量了该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大小及用中国枣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做对照、以棉花炭疽菌(C.gossy-pii)、辣椒炭疽菌(C.capsici和黄瓜炭疽菌(C,lagenarium)等进行分子聚类分析,利用9条RAPD)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发现毛叶枣炭疽菌与中国枣上的炭疽菌不能聚为一类。虽然毛叶枣炭疽菌和小国枣炭疽菌均以蛋白胨为最适的氮源,但前者利用硫酸铵较后者好,后者则利用磷酸二氢铵较前者好,前者可以很好地利用脲作为氮源,而后者则不能很好地利用脲。

病菌的单根菌丝灰白色,成簇时近鼠灰色。菌丝绒毛状,紧密与疏松菌丝常不均匀的相问,明显的轮状生长排列。菌落背面颜色成灰白色,亦有明显的轮纹和颜色深浅不一的斑块状。分牛孢子盘埋生于培养基中。菌落中央有土黄色至品红色的分生孢子团溢出,如刮去气生菌丝,48 h后便可见到大量的分生孢子团几近布满培养基表面。在28℃下,从伤口接种的果实上于接种后的第3—4天便显症,第5天在病斑上便有粉红色的粘性孢子团溢出。果实上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外露,破裂的表皮清晰可见。分生孢子梗短小,柱状或棒状、单胞,刚毛淡褐色,较少见,间牛于分生孢子梗之中。分生孢子单胞。单个孢子淡绿色,集聚成孢子团时呈品红至红色;长杆状,一端钝圆,另一端稍尖,或两端均钝圆,或稍向一侧弯曲,或直杆状,近中央处略缢缩,大小为(21.29士2.67)μm×(6,04±1.05)μm;中央有油球1个、大小为(3.38 i0.67)μm,分生孢子盘直径291~360tzm。

该菌的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4℃与16~3l℃,最适温度分别为25~28℃与28℃;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pt-t范围分别为2~12与3~11,最适pH分别为5~6与4;在不同的光环境中,只有荧光处理区既利于菌丝体生长又促进产孢;黑暗处理区虽对产孢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但光照时数对菌丝体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对维生素的要求不严格,但分生孢子形成对维牛素敏感,以VE对产孢的促进作用最大。病菌以分牛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越冬,树上枣吊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可以通过风作媒介四处传播。可从气孔和伤口等处轻易地进入寄主。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温、湿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以温度为23亡,相对湿度为82%时开始发病。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80%~89%时为发病盛期。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贮藏室内通风不良,发病逐渐加重。

在过去的炭疽病研究中,主要以病原生物学、侵染来源、传播方法、潜伏侵染及寄主等方面的研究,而分子方面的研究尚无报道。根据对毛叶枣炭疽菌不同地点的广泛调查和病原采样收集,已发现分离到的毛叶枣炭疽菌存在形态差异。在国外,已通过分子方法、生化方法和免疫学方法去鉴定炭疽菌每个发育阶段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用以研究炭疽菌的致病性及与植物之间的关系。Kelemu等(1997)利用9个Operon公司生产的10碱基随机引物对45个来自于南美的圭亚那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菌株的DNA基因组进行了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扩增结果表明供试炭疽菌具有显著多态性。从锦葵属植物棉花卜分离的炭疽菌表明,有些菌株相似,但一些菌株之间有差异,因此在寄主专化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子方法进行研究是比较适宜的。曾大兴利用RAPD与ITS-RFLP相结合的方法技术,分析了香蕉炭疽菌的3S个弯孢类炭疽菌株,揭示了该菌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因此,应用RAPD和ITS-RFLP两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炭疽菌属几个重要种的种问和种内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分子依据。不仅在不同来源的炭疽菌间发现遗传差异,即使同为毛叶枣炭疽菌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王兰等(结果末发表)用炭疽菌属特异引物Pn3:5CCGTTGGTGAAC-CAGCGGAGGGATC3和Ph8:5-GCTGCAT-TCCCAAGCAACCCG-ACTC-3扩增后,再用不同的内切酶进行消化,结果发现毛叶枣炭疽菌也有异质性,供试9个菌株中8个菌株的PCR片段有BarnHI酶切点,而1个菌株则没有,该菌株的培养性状也与其他菌株不同。

2白粉病

白粉病在干热河谷地区几乎整个生育期均发生,是生长期间影响产量和品质的第一大病害。病害以5月至10月为多,以9月至10月间为发病高峰。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但也危害幼果及嫩梢。叶片受害,先从中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初期在叶背出现白色菌丝,形成白色茵丝块,随后白色菌丝和白色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可市满叶背,叶片正面出现褪绿色或淡黄褐色不规则病斑。受害叶片后期呈深黄褐色,易脱落。发病严重时,白色菌丝和白色粉状物布满整个枝条,嫩叶呈黄褐色皱缩,枯死。果实受害以膨大期果实为主,幼果次之。被害果实上先山现白色菌丝,随后扩展,严重时白色菌丝和白色粉状物可布满全果。果实受害后,果肉木栓化,果皮出现麻斑,皱缩,呈褐色或黄褐色,易脱落或枯死。花器亦受害,也以覆盖白色菌丝和白色粉末状物为物征,但其发病较叶和果实少见。

病原茵为Oidium zizyphi(Yen&Wang)U.Braun,是一种外生菌。病叶上常见一层白色的粉状物,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菌丝体表生,分生孢子梗稀少,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桶形,五色,单胞,大小为(27~30)μm×(15~16)μm,田间未见到有性阶段。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

3疫病

疫病主要危害果实。在重病田块远离田埂的果树几近无收。果实受害后,果面产牛褐色斑点,边缘不甚明显,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到全果。由于病菌侵入需要水滴,果实花蒂一端滞水时间较其他部位长,故病斑首先从果实的下部始发。扩大后,病斑不规则,早深浅不均匀的暗红褐色,边缘似有水渍状,有时病斑部分与果肉分离。病果果肉腐烂,并可沿导管延伸到果柄,均变为褐色。病变组织空隙处有白色绵状菌丝体。病斑扩及全果时,果实不变形,病果呈皮球状,具有弹性,最后失水干缩。天气潮湿时,病果下部常覆盖一层白蜡状霉状物<菌丝体、孢囊梗和孢囊孢子)。一般树冠下部靠近地面的果实先发病,外侧果枝上的果实较内侧的发病轻,朝阳的一侧较背阳侧发病轻。病果易脱落,极少数悬挂树上形成僵果。

病原为Phytophthorapalmivora Buffer,真菌,无性阶段产生孢子囊。孢囊无色,单孢,椭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大小为(51~57)μm×(34~37)/μm,长宽比1.5,每个孢子囊都有一个短柄。孢囊可直接产生芽管,或形成游动孢子。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孢子囊可直接萌发形成芽管,后者形成菌丝体。有水时,萌发的孢子囊释放出大量的游动孢子。有连续光照和在V8培养基上,该菌可产生大量的孢子囊。但在病果上没有光照也可形成孢子囊。该菌有性阶段为异宗结合形成卵孢子,有At和3.2两种交配型。但这两种交配型菌株在给予相反交配型菌株的性激素时,也能自交形成卵孢子。光可刺激卵孢子萌发,但抑制卵孢子形成。以0.25%KMnO4处理20 min,置于光照下能诱导成熟的卵孢子萌发。卵孢子有厚而光滑的外壁,球形,卵形有乳头状突起,无色或带褐色,大小为27~30μm。卵孢子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不大,主要原因是有性生殖需要另一相反交配型存在,但自然界这种可能性很低。在菌丝中部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其存活能力很强。在有营养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体。在有水时,厚垣孢子形成短的芽管,在芽管顶端形成一个孢子囊。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高温度为36℃,最低生长温度为12℃。在25℃时,产生孢子囊最多,但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时则不产生孢子囊。风雨是影响该病流行与否的主要因子。飞溅的雨水是孢子囊释放和传播所必需的条件。在雨季,土壤中的厚垣孢子在水中萌发产生孢子囊和释放出游动孢子。雨水可把游动孢子溅到空中,小水滴中的游动孢子借风力而扩散,成为接种体,从而引起流行。疫病以厚垣孢子、卵孢子或菌丝体随病组织在土壤中越冬。其中落果中形成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起主要初侵染源作用。每次较大降雨或灌水后,都出现一个侵染和发病高峰,毛叶枣整个生长季均能被疫病侵害,但在云南省以7月至9月的雨季发生为多。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重,雨后高温也是疫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疫病主要危害树冠下部果实,一般接近地面的果实先发病,果实距地面1~1.5m仍可发病,但以距地面60cm以下为多。树冠下垂枝较多,四周杂草丛生,果园局部小气候湿度大,疫病发生重。受浸染的果实+即使来显症,但在贮藏期易腐烂。

4黑斑病

黑斑病在云南省的野生毛叶枣上可能早就有发生,但首次引起关注是在1985年3月,云南省农科院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保山潞江坝)果园中,毛叶枣和野生酸枣(Zyziphussptnosus Hu.)上发生较普遍。至1987年4月调查,病害已遍及整个果园。病害主要只在叶片上发牛。最初在叶片背面产生零星黑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色病斑,直径0.4~0.6mn,严重时病斑町合并成片,在叶背面覆盖较大的面积,而造成果实变小,果味变差,品质降低。不仅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腋芽抽发,使果实养分供应不足而发生落果,对产量影响较大,严重的颗粒无收。第二季果实的成熟期是翌年2—3月份,此时正是水果淡季,毛叶枣果售价较高,由于黑斑病的影响,使果农的经济收入受到严重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种植者的栽培积极性。2004年2月上旬,到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景洪镇采集毛叶枣病害标本,发现带有黑斑病的叶片正面覆有一层黑膜,类似烟煤病,叶片背面的黑斑密集成片。云南农业大学刘云龙教授称之为“烟煤状黑斑病”。受害严重的叶片成卷曲、扭曲状,易脱落,一碰即掉。该病一经发生,蔓延很快,易使毛叶枣大面积受害。

该病的病菌为Isariopsis indica var.zizyphiGupta&Madaan。分生孢子梗暗褐色,直立,大小(67.0~148.0)μm×(5.4~8.1)pm。分生袍子梗集合成束状,暗褐色,大小平均为160×450pm。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圆柱形、倒棍棒形和梨形,暗褐色,大小(24.3~40.5)μm×(8.6~10.3)μm,0~3个隔膜。

毛叶枣黑斑病的发生与雨季有很大关系,随雨季来临的早晚,发病时间也提前或推迟。多数年份在6月的雨季来临后,该病开始发生。若雨季推迟到7月份,该病也推迟到7月份才发生,这与湿度和风吹雨溅有关。8月上旬至10月上旬雨季期间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所有果园都不同程度地受害。10月中旬雨季结束后,该病的蔓延有所减弱,但由于前期病原菌积累较多,危害仍十分严重,使大量枣叶变黄并脱落,1—5月是该病的停滞期。在云南省元江县调查发现,在种有茉莉花田中种植毛叶枣,因通风不良,出间湿度大,黑斑病发生普遍而严重。田间施用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于旺盛,株间密度小,相互搭附,发病较重,陇田凹洼地比山坡地发病重,地块中间较四周发病重。田间管理粗放,发病亦很严重。病菌初侵染源不详。

5煤污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枝条,严重时花果也无一幸免。2004年2月上旬,自云南省思茅地区出发至西双版纳州,沿途作毛叶枣病害种类调查,发现煤污病极其严重,部分果园里所有片叶,果实的止而,甚至树干全被黑色霉层覆盖。病叶片和果实上首先出现小黑色霉点,渐扩大覆盖整个绿色部分,形成一层黑色霉层鞘,用手一剥即脱落。果实变小,品质变差,部分果实畸型,已失去商品价值。

该病的病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一些次生病原物引起。如Ciadosporium zizyphi,Alternaria sp,等。病害发生主要与治虫不力,管理粗放有关。当果园灌溉不及时,植株受旱严重,诱发蚜虫、红蜘蛛、介壳虫滋生,且不及时用杀螨、杀虫剂防治。由于害虫的分泌物增多,次生病原菌、腐生真菌附着植株表面,覆盖绿色部分,光合作用面积减少,病害加重。

猜你喜欢
真菌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西瓜两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真菌造房子
“杀”出来的病害,“杀”出来的风险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