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峰 许竹君
与荣宏君相识缘于他2006年1月2日在全国政协礼堂西南厅的华宝斋举办的个人写梅作品书画展上。他面容青俊,一幅王秀王郎眼镜使他显得温温尔雅,浑身充满了斯文的书生气,他的神态平和而朴实,眼神干净而清冽,眉宇间透着英气和朝气。而他亲切和蔼的笑容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他笔下的梅花作品与其年龄形成了较大的对比和反差。他那一幅幅苍劲老辣、舒朗俊美的梅花,让我们走入他不凡的经历和他所营造的艺术世界。
历尽磨难终不悔
荣宏君,1973年2月出生于山东荷泽曹县农村的一个中医世家。曹县古称曹州,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便出生于此,从古至今都有崇文尚武的习风。可命运对他来说有些不公平,他幼年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把家庭操持着。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个乡村妇女要拉扯一家人是多么的不易,而他还有三个妹妹。家庭生活的艰难使他过早地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也许是天性所致,荣宏君从小就喜欢信手涂鸦,家里的土墙上,遍是他画的稀奇古怪的图案,从简单的涂画中,他得到了艺术最原始的快感和乐趣。他从小聪颖好学,在祖父的影响下,八岁时便开始代笔全村的春联,那俊秀、颇具大人气的书法让村民看了煞是喜爱和吃惊。十岁时,他在自己家的土墙上画下人生的第一幅梅花。也就是从那时起,在他纯真的内心世界就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他的曾祖父、祖父都以中医为业,且写得一手好书法,那时,到他家里的乡贤较多,儿时的小宏君就扎在大人堆里,并不断地得到众人的教导和启蒙。上小学时,他便开学习山水、花鸟、人物绘画。一本《芥子园画谱》让他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但他更像自己学习走路的孩子,无老师指点,无正规课程可循,一切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渐渐地,他由绘画的爱好变成了专心的投入,将它当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待读初中时,每逢上美术课成了他最开心的事,他的书法和水彩画常受到学校师生的称赞。
1993年9月,荣宏君高中毕业后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自费学习日语。象许多青年人一样,他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想学好日语,去日本留学,然后干一番大事业。但事与愿违,荣宏君因家境并不富裕,上学一年后,终于再无钱交得起学费只能辍学。而今,当他回忆起辍学这段经历,依然心有余悸:“那段时间,心情简直无法形容,用痛苦这个词,根本不足以说明当时的心境,每每经过校门口或者每当想起学校的生活,心里都仿佛有很多小刀在搅动挥舞,痛得无法言说。”而这种失落的心情,一直持续了四五年才渐渐有所好转,那种切肤之痛,如影随形,在北京漂泊流浪的日子一直伴随着他。
辍学了,怎么办?又不愿回家,怕回家妈妈知道后担心,况且自己一无所成,也有些不甘,他想留在北京再努力一番。或许是从小吃的苦太多,他在内心总是充满了坚毅和自信:“只要自己好好干,总会有一条出路的。”
刚辍学时,荣宏君暂住在中国人民大学一个老乡的宿舍里,当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出于天性的爱好和为自己苍凉的心情找些抚慰,一本《唐诗宋词三百首》成了他的最爱。他每天骑车去紫竹院公园,去公园的僻静处背诵前人的章句,也正是饱含古风雅韵的一首首诗词成了他灵魂的一剂补药,陪伴他度过了最难熬的一段艰难时光。
即使是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荣宏君依旧没有放弃作画。为了谋生,他曾经开过饭馆,让来家乡的妹妹帮助经营,而自己则把大部分心思放在绘画和读书上。后来饭馆经营不下去了,他又摆过地摊,卖过书。在西苑的繁华地带,他把书摆在那里,一旦有人喊:城管来了!他就急忙兜起书,赶紧走远。等城管人员走了,再出来叫卖。在山东老家,曾有人传言:荣宏君在北京不务正业。消息很多次传到荣妈妈那里,她只是淡然一笑:“不会的,宏君绝对不会。”虽然这位乡下妈妈不识字,并不知道荣宏君在做什么,可是她心底清楚儿子的秉性。她坚信:“宏君什么时候都不会走歪路。” 荣妈妈这种最简单最淳厚的古朴一定也遗传给了荣宏君。那就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追求。那段经历确实是苦啊,可荣宏君说:“当时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沮丧或者辛苦,只是相信:苦心人,天不负,只要付出,总会有回报!”就在他失学的那年寒冬,荣宏君回家探亲,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不经意在姨妈家的院落里发现了一株傲然挺立的腊梅,它高不盈尺,但在白雪皑皑中傲然地绽放着:那嫩黄如凝玉般的花蕾,开得是那么的灿烂,那样的圣洁,那样的从容不迫,仿佛从未感觉到严冬的存在。他的心震撼了,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他为这嬴弱的身躯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所折服。一株小小的腊梅尚且傲然挺立于严寒之中,何况是人呢?在家没过几天,荣宏君便身揣着妈妈借来的一百元钱又来到了北京。
人和梅花一样清
采访中,荣宏君告诉记者,1998年的夏天,他有缘结识了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老先生,他被荣宏君的吃苦敬业精神所感动,又欣喜于他为人朴实厚道,随即收他为徒。史树青工书法,精鉴赏,尤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从史老身上,他不但学到了广博的知识,而且学会了谦卑为怀,坦当做人的道理,为他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他还有幸拜以独创冰雪山水画新画种的著名国画家于志学为师,而其后创作的系列冰雪梅花作品均受益于此。
也许上帝对荣宏君特别的宠爱,1999年8月,通过部队一位大姐的引荐,他结识了著名画家关山月老先生。那时,荣宏君的绘画路线还比较繁杂。关老看过他的画建议他:“你的花鸟虽都不错,但古人说得好,术业有专攻,你应该主攻一项。”主攻一项?他没有犹豫选择了梅花。从此,荣宏君开始专攻梅花。他从学习关山月的梅花入手,上溯元代王冕、明代陈淳、徐渭、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等书画名家。画画之余,他对文物感兴趣,经常就去古玩市场转一圈。在他看来,这些并不是商品,它们隔着历史,隔着时空在和他对话。他说,做文物鉴定,画画和读书这三者这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并没有领域的区别,连同他的经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修为”。技巧只是表层的东西,真正决定画作质量的还在于绘画者的内功。在与文物的对视中,他又开始研读大量的古书,一本本浸润深厚文化底蕴的先贤的著作,不但充分补给自己人文知识,转化为丰富的学养,也使他的画作更多了份儒雅的学者品味。
荣宏君对于艺术的坚持缘于他艺术的禀赋,更源于他做人所崇尚的境界,那就是人生若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北宋诗人林逋的名诗《山园小梅》描绘出梅花暗香疏影的形态与凌风傲雪的神韵,它的清逸高洁象征高尚的人品,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被尊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他品梅、爱梅、画梅,将自己对梅花的感悟融入画笔,沉浸其中,刻苦研习,笔耕不辍,乐此不疲,终有所获。而他的梅花作品已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笔下的梅花错落有致,点染随意,淡雅清醇,水墨浓淡相宜,疏处跑马,密处堵风,它们或迎风斗雪或含苞待放或竞相争春,枝头花间生机盎然,喜气盈盈。梅的坚毅、古朴、风骨、雅致在他多年的笔意浸染下,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性格气质中,浸润在他的性情灵魂中,显示出一片清新与傲然之气,成为京城书画界以画梅擅长的青年画家。史树青评价他的画:“宏君写梅,得扬州八家诸老之神。”
荣宏君笔下的梅花追求的是入世的、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情调,而不是“寂寞开无主”的孤梅,他着力表现的是梅花那种历尽沧桑、凌风傲雪、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把梅花神姿绰约、暗香疏影、品格清奇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流淌的水墨中感受了那份久违了的宁静和安详,也可以细细品味在每一个流动的梅魂中蕴涵着的深深韵味,从中不断领悟到画家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同时结合自己的阅历悟出一些生命的真谛和哲理。
荣宏君是典型的山东人,为人本份,忠厚善良,也喜好交友,黄苗子、周汝昌、白雪石等老前辈都把他当作小友看待。对他而言,不仅仅是穷而后工,而且还乐善好施,他不忘记自己曾经的过去,积极热心公益事业。西藏写生回来,他看到那里的孩子渴望学习却因为经济问题而得不到学习的机会而痛心疾首,他主动找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请朋友帮忙为他联系了十名藏族儿童,为他们一次交清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全部费用。当他得知一位在陕西就读的甘肃籍大学生高宽浩父亲患癌症去世,母亲也得了绝症,在大四时面临辍学,虽然自己并不富裕,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一幅精心画作出手,将所得的8000元全部捐赠给这位未曾谋面的大学生。
多年来,荣宏君把画作的大部分收入捐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至今自己在北京仍无片瓦,就连画室也是租来的。当记者谈到他远在山东老家的母亲,他的眼里充满了盈盈的泪光,他说:母亲劳苦一生,没有享过什么福,自己要努力创作,将来给老人家买一处大房子,让她安度晚年。近年来,他还成功策划了首都百名书画家为失足青少年捐赠书画等公益活动,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这就是有着梅花性情和品格的荣宏君,正如他的名字,容(荣)刚烈英迈之气,宏济世扬善之义,兼谦谦君子之风。
荣宏君艺术简历
现为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北京职业画家,中佳信拍卖公司书画鉴定师,山东曹州画院艺术顾问。在诗词、书画鉴赏方面也有潜心研究。2003年《荣宏君画集》出版,2005年1月荣宏君个人画展在荣宝斋举办,作品《白梅》为人民大会堂收藏,《铁骨迎春》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并撰写《怎样画梅花》、《怎样画枇杷》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