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怡
尽管摄影是个艰苦的工作,但对于摄影家贾培信和高端芳来说,无论酷暑严寒,肩扛沉重的摄影器材在花丛中如蜂采蜜、似蝶恋花般地拍摄那些美艳的花儿,给他们带来的是无尽乐趣和丰硕的成果。《中国画报》、《中国摄影报》为他们开辟了花卉艺术摄影专栏,中央电视台为他们拍了专题片《追逐花季》、《有花的日子》。
一张好照片得来不易
深爱摄影的贾培信和高端芳,多年的摄影成果颇丰。在他们家里,那些用纸盒箱装着的照片,一列列已经顶到房顶,一排排已经站满了一面墙。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张照片里就有一个故事。
贾先生告诉笔者:“你看,这是冬天在颐和园拍摄的。”他指给我看的是一幅雪压断荷的照片。画面上,太阳刚从乌云里露出一线光,照在那些残荷上,荷叶上的融雪一滴一滴落在尚未冻实的池塘里,溅起一圈圈带冰的涟漪,开阔地伸向远处。
高老师接着话题说:“冬天的一个晚上,听天气预报说,当天夜里要下雪,我们就准备第二天去颐和园拍摄雪景。第二天赶早班车到了颐和园,颐和园还没有开门售票,给看门的人说了好多好话,才放我们进园。因为天一直阴蒙蒙的,在园里转到10点多钟,也没有找到要照的好景致。后来实在太累了,就抄近路爬上了一个小山丘,刚下过雪,路很滑,身上的器材和背囊又重,我体力不支,在下坡的时候一下子跌到了,就在重重地摔到的一刹那,太阳出来了,正好照在脚下池塘里这株断荷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几个小时的艰辛一扫而光,仿佛这是上天对我们的真诚回报,你看,照片上残荷、融雪、冰滴与光线的组合是多么奇妙啊,像这样的照片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花为悦己者容
花为悦己者容。这是拍摄花卉这些年,贾先生夫妇最大的感受。拍摄花卉,要和花交流感情,与花取得共鸣。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一朵花,任何一株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比如喇叭花,这是最普通的花了。它开花的时间特别短,拍摄这样的花又要很精彩恐怕不易。而贾先生夫妇的这张题为《窗前晨曲》的照片却别有韵味:阳台上从凉衣绳上扯下几条细细的丝线,那可爱的喇叭花就从上至下攀爬下来,从屋里向窗外望去,就像一只大号的竖琴立在窗前。这是他们自己阳台上养的花,为了给它拍照,前一天晚上两个人就忙着给它洗了个澡,拍摄出来的之后,干干净净的喇叭花真的好精神。
“花是通人性的,有时候你对它说‘你真漂亮,它真的就漂亮了许多,你看这幅红掌,”高老师拿出一幅红掌的照片,“这是在花卉市场拍摄的。那天风特大,我们骑了一个多小时车才到那里,这株红掌吸引我们是因它的花株姿态美。当我们向花贩借到花,把花搬到空地一看,上面落满了灰尘。就拿出手绢,向花贩借了水轻轻地一个叶片一个叶片、一朵花一朵花地把灰尘揩试干净,你看,这叶子绿得发光,花儿红得悦目多漂亮啊!
摄影艺术需要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
人的修养不同,心境不同,尽管面对同一个拍摄对象,拍摄出来的作品也是大相径庭。贾先生夫妇如是说。
除了阅读有关书籍外,在他们的床头,经常放着许多杂志:青年文摘、读者等,翻开这些杂志,杂志的扉页上都有贾先生夫妇做的标记。他们告诉笔者,有这些标记的文章都是关于花卉的有趣文章,他们就是这样通过阅读体会文章里花卉的寓意。即使出来遛弯,他们浏览大街上的广告牌,从广告的设计中体会构图的技巧,用以充实在花卉摄影创作里。
范敬宜先生在为贾培信夫妇所著《荷花摄影艺术》(待出)一书题写的序言上曰:妙手真无敌,巧摄芙蓉魂。评论得非常精到。在贾先生夫妇的10万张照片中,荷花的数量蔚为大观,白洋淀的荷花荡,微山湖10万亩荷塘,广东三水的荷花世界,甚至广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池塘里的荷花等都曾在他们的镜头里留下倩影。在这些照片里,无论是夏天荷塘的亭亭清韵还是枯荷逗雨的秋意阑珊,抑或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命寓意也还是冬雪残荷的萧索意境,人们都能读到荷的精魂。难怪范先生说他们是:参透爱莲说,花影映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