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模
新型农民合作社是农村经营体制中新兴的组织形式,其运作模式上的独到之处引起了各界极大关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引导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对吉林省梨树县首创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模式的肯定和鼓励。
吉林省梨树县新型农民合作社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打破了现行农村金融市场一片沉寂的局面,撬开了农村金融的瓶颈,把“农村金融创新”的新鲜血液注入了农民合作社的肌体之中。从当地三个典型合作社案例,可以探源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真面目。
闫家合作社:金融创新发轫处
梨树县榆树台镇闫家村是一个有9个生产队2300多人的普通村子,那里的百信农民合作社(简称“闫家合作社”)为梨树其他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金融创新思路,是新型农民合作社的源头。
“股权信贷”雏形形成。
在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组建农民合作社,通过集中购买生产资料与出售农产品节省费用,然后把得到的批零差价收入以集体入股形式不断向信用社投资,形成信贷联保机制,使信用社降低了信贷风险和不良资产比重,农民减少了信贷费用,同时获得了信用社更多的贷款支持,从而形成信用社优良资产持续增加,农民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这种以增加股权换取信贷支持的做法被称为“股权信贷”。
“股权信贷”模式最初由闫家村农民提出。1999年前后,梨树县农民合作社的组织者、时任人民银行四平市农村信用社监督指导科巡视员的姜柏林在闫家村设点,进行统购分销的试验。当时他们以猪饲料为切入点,成立了服务中心,并对农户承诺:凡是从服务中心购买饲料的农户,享受批发价待遇,年终按交易额返还。但是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发现一个问题:按交易额返还给农户的利润太少,农户看不到明显的效益,倒不如将这笔钱暂时放到银行里。这引起姜柏林的注意,他知道农民只有向信用社入股,才能恢复信用社的民办性质。如果能将农民从服务中心节省下来的钱以农民个人的户头入股到农村信用社,农民再以股东的名义向信用社申请优惠贷款,就能既解决农民入股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又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急需资金,效益非常明显。“股权信贷”的雏形由此形成,后来在梨树各地推广合作社时得到实践和完善。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模式实践。
2004年7月闫家村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制度框架下,社员把资金以入股方式集中起来实行贷款互助。闫家村不少农民说,当地的百信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把民间资本转化成农村金融资本,建起了农民自己的“小银行”。这一模式采取“社员集资再服务于社员”的办法,“资金互助”的股金由社员入股,分为资格股、投资股、流动股和社会公共股。合作社章程规定,农民身份入社最低标准是200元为资格股,每多入股400元,增加一个表决权,即为投资股;非农户入社最低标准是500元为资格股,每增加1000元增加一个表决权即为投资股。没有数额限制、随入随出的为流动股,流动股没有表决权,只享受分红。合作社以外的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捐助的资金为社会公共股,资金年终红利计入合作社积累。
这个“小银行”的好处就是随用随取。例如,社员姜伟超结婚急需2000元,家有玉米3500公斤要卖掉变现,当时的玉米价格是每公斤0.7元。合作社知道后,让他等玉米价格上涨再卖,如果用钱合作社可借款。两个月后,玉米价格上涨,姜伟超多收益800多元。
闫家合作社金融创新启示。
血缘关系为切入点。闫家合作社进行金融创新,首先是以血缘关系为切入点,使金融创新理论与农民金融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姜柏林在1999年完成《21世纪中国农村合作经济模型》后,选中闫家村为试验点,因为姜柏林和闫家合作社负责人姜志国是叔侄关系,姜志国不会向其他农民那样认为他是来骗人的,所以姜柏林第一次在闫家村搞联购分销就能运行,并获得“股权信贷”的灵感。
而在2004年姜柏林根据梨树县农民合作实践设计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模式,并没有让闫家村首先试验,而是让其他基础比较好,规模相对大的合作社实践,但是没有一家合作社愿意搞,他们对这种模式充满怀疑,最后姜柏林只好重新让闫家合作社试验,并且一炮打响。而闫家村“资金互助”模式的成功运行,也是在由血缘关系产生的信任基础上运作的。据笔者调查,闫家资金互助合作社43户社员中,绝大多数是合作社8户核心户的亲戚。
学习是金融创新的灵魂。受自身文化水平的约束,农民搞金融本来就是一件难事。而闫家合作社的农民不仅搞金融,而且成功地进行金融创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合作社有着严格的学习制度。闫家合作社规定,社员在农闲时间,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能少于2小时。社员不仅要听,还要写学习体会;不光要听别人讲,还要自己上台讲;不仅自己学习,还要带动家属学习。通过学习,社员甚至能和专家聊金融。
宣传是关键。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这样一个新事物,首先要取得社会的认可。为了做好宣传,他们成立了社区秧歌队,编写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快板,凝聚人气,增强村民之间的信任感,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操作办法通俗地告诉给非社员。另外,他们还利用专家、记者来合作社调研、采访之机,宣传资金互助合作模式,争取政策和社会认可。
太平合作社:金融创新助推剂
梨树县太平镇李家街村在2001年成立合作社之前就是有名的养猪示范村,生猪年出栏达万头,养猪达百头的农户也不少。然而,由于农民在养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常采取赊销方式。每袋饲料用赊销与现金购买的差价就是10元,而农民用现金联合购买产生的批零差价又是10元——这样养一头猪(一般一头猪需用一袋饲料)通过联购分销仅从饲料环节就可节省资金20元。2001年,姜柏林在李家街村发动合作社时就以饲料为切入点,组织当地的养殖大户进行合作示范,同时吸取了闫家村联购分销的经验,将节省下来的钱入股到太平信用社,通过增加农民股权来换取信用社信贷支持。
太平镇李家街村农民田永海等8户养猪农民按这种思路,创办了太平百信农民合作社,首批集资3200元到镇信用社入股。2001年,信用社向合作社农民先后发放贷款7万余元。农民拿到贷款后,直接到厂家采购饲料。厂家按平均每吨比市场零售价低550元的价格卖给这个大客户,使农民饲养每头猪的成本降低了22元,共节支增收1万余元。扣除合作社管理费用后,这笔钱按社员交易量全部返还社员,再由社员集体拿到农信社入股,股金增加到8550元。年末生猪出栏后,社员一次性将贷款结清。通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磨合,合作社与信用社初步建立起信用关系。
“股权信贷”模式的成功运行,给太平合作社带来很大变化。合作社由8户发展到330户,股本金由3200元增加到56万元,是合作社建立初期的175倍。户均养殖收入由7000元增加到15100元,联保互助风险金由4260元增加到72000元,贷款月均余额由1.7万元增加到120万元,是合作社建立初期的近70倍。2003年初,合作社先发展起来的14户社员,通过“股权信贷”的方式共同投资140万元建起一个占地面积为1.84万平方米,设计批次养猪存栏4200头,年出栏1.26万头的标准化生态牧业园区。2004年底通过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吸引60万元外来资金,投资1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饲料加工厂。
在太平合作社成立之前,信用社也进行过增资扩股的改革,一家一户入股信用社,结果只是“花50元买回个小本子(股金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难问题。而通过成立合作社,使农户与信用社的关系变成了“信用社+合作社+农户”的关系。
农民诚信意识增强。太平镇百信农民合作社的章程规定,入社农民不能拖欠信用社贷款。过去,农民李树柏有多年陈欠,有钱也不还,为了入社,他主动还了5850元陈贷。信用社抓住这一事例,决定对李树柏贷款执行基准利率扶持政策,这引起了很大反响,当地农民纷纷主动归还陈欠贷款。合作社成立一年多,镇信用社就化解集体承贷贷款70万元,农民主动归还陈欠贷款21万元。
信用社主动改变服务。以前,信用社基于农民还款能力低等考虑,给农民的贷款额度很小。太平合作社成立以后,农民贷款增多,信用社基于风险考虑也开始主动研究农村市场。比如养殖业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就多贷款,行情不好的时候就少发放贷款。“股权信贷”使农民的利益与信用社的利益绑在一起,太平合作社入太平信用社的股金现在已达到56万元,占太平信用社全部股金的62.9%,已成为信用社的第一大股东。
保险的介入使信用社、合作社、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更稳定。为了降低风险,巩固合作社与信用社的关系,太平合作社还积极引进保险业务,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由安华保险公司对合作社的生猪养殖投保:社员每头生猪投保保费16元,国家财政负担三分之一,社员承担三分之二;理赔办法是10头猪死1头以上者包赔,赔一头猪成本的70%。这样不仅解决了养殖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减低了信用社因担心风险而不敢多贷款的顾虑,同时也使保险公司通过合作社这个组织载体,降低了因面向分散农户而增加的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信用社、保险公司、合作社三方的共赢。
郭家合作社:金融创新定心丸
郭家合作社(即梨树县胜利果乡农民合作社)所在地郭家窝堡村被誉为“果树之乡”,以盛产葡萄闻名,但因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学生失学、医病无钱、老无所养现象时有发生。合作社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于2001年末成立的。
消费积累为农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等三项保障服务。郭家合作社成立后,开展经营活动,以社员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为切入点,采用联购分销的方法为社员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市场购买形成了批零差价,在扣除当年服务成本的基础上,对产生的纯利润进行消费积累分配:12%提取公积金,8%提取公益金,80%按交易额返还,提教育、医疗、养老三项保障基金积累(以下简称三项基金),年终结算,记入个人账户。另外,在医疗处方中提取的专项养老基金年终不通过分配,也同时进入个人账户。三项基金在使用上规定:三项之间根据需求可相互转换使用,专项养老基金专供老年享用。合作社根据基金积累总额,在账户上调剂余缺,倡导社员之间互助使用,培育社员互助合作的精神。
“股权信贷”是消费积累的前提。合作社的联购分销,产生了消费积累。随着消费不断增加,积累也在增加。要想使消费持续进行,必须保证农民有用于消费的可支配资金,并且是同时都有。而农村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一部分人有钱,一部分人有点钱,绝大部分人没有钱,尤其是在春耕时期。很多合作社因为这个因素,联合购买很难实施。果乡农民合作社能把联合购买做好,并能产生消费积累,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实行了“股权信贷”的融资方式,即农民通过生产规模向信用社入股,以获取信用社贷款的优先权,并取得一定比例的增量贷款。
如2004年,合作社通过“股权信贷”的方式,为社员协调贷款22.8万元,其中40%用于采购社员急需的生产、生活资料,60%返还给社员发展生产。果乡农民合作社消费积累能进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用社提供的贷款。郭家合作社成立四年来(2002~2005年),累计入股信用社股金达72330元,为社员协调信用社贷款84.1万元,确保了合作社医疗、教育、养老三项保障的进行。郭家合作社在不增加一分钱负担的情况下,解决了过去集体经济组织解决不了的事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了促成和谐的“稳定器”作用。
责任编辑: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