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熙
赵金铎(1916~1991),河北深泽县人,中医世家出身,为国内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赵老早年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解放后奉调参加中国中医研究院筹建工作,曾先后担任医史研究室副主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医师、研究员,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还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赵老一生勤于治学,编著、主编的著作有《赵金铎医学经验集》、《医论医话荟要》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清上补下法是赵金铎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在糖尿病的诊治实践中得到验证。赵老认为,该法比较契合糖尿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只要运用得当,每能获得满意疗效。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非纯寒或纯热、纯虚或纯实,常常是虚实挟杂、寒热并见。因此,赵老认为不能刻板地按上、中、下三消划分,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灵活辨证,或清多于补,或补多于清,或清补并行,这样才能切中病机。赵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总结出不同的治法方药,现整理如下。
临床表现为烦渴多饮,口舌干燥,大便正常或秘结,小便频数,消谷善饥,或微有困倦乏力,舌苔黄燥,脉滑数有力者,是燥热甚于虚,多见于糖尿病的初期阶段,或青壮年及素体热甚者。此时病变以肺胃燥热为主,但虚象已经渐露,治疗宜在清燥热为主的同时兼顾下虚。清燥热施以沙参麦冬饮、玉女煎、人参白虎汤等,在此基础上稍加滋补下虚的女贞子、旱莲草之属,可防微杜渐。兼湿热熏蒸者,常见汗出,不可误认为气虚,宜加轻清之品,如枇杷叶、竹茹、茵陈之类清热利湿,不宜重剂,有伤阴之弊。凡舌苔腻者,乃湿热之征,但又有阴虚一面不得不虑及,需要兼顾,改天花粉、玄参、玉竹为天冬、知母,使之清而不伤,滋而不腻。
临床表现为渴而多饮,食多消瘦,小便数甜,如脂膏,气短乏力,舌质嫩红,脉沉细滑数者,是燥热与下虚并重,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或中年人体质偏虚者。需既清燥,又补下虚,宜二冬汤加减化裁。可加生石膏,与方中知母、甘草(不宜多用)、人参相合为白虎加人参汤,加重清胃中燥热之力;可加生地、山萸肉以增强补下之功。
临床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腰膝酸软,尿如脂膏,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舌质红,舌面光,脉细数者,是肾阴虚,多见于糖尿病晚期,或老年人及素体虚弱者。须滋肾阴,补多于清,用六味地黄汤加收敛之品,如芡实、金樱子、莲子。六味地黄汤的组方原则是三补三泻,再加上这些收敛之品,就变为补多于清了。阴虚日久,必及于阳,致阴阳两虚之证。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饮一溲一,尿如脂膏,腰酸困倦,面色黧黑,男子阳痿不举,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肾气丸加山萸肉、女贞子、制首乌主之,方中桂附为补肾猛将,燥烈伤阴,应易以次将鹿角霜、仙灵脾、仙茅,则可温而不燥。
典型病例患者,男,46岁。患者平素喜食肥甘,近3年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感肢体疲乏,烦渴喜饮,小溲频数量多,口中甜、腻、苦等杂味相兼,腹中饥饿,时作痞满,肠鸣辘辘,大便秘结,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耳鸣目涩,心悸失眠,语音低微,恶风,身常起痒疹,舌苔白黄厚腻,脉滑细。查:尿糖(++++),尿酮体(++),血糖18.68mmol/L。诊为消渴,为上热下虚并重,兼有湿热郁阻之证。治以清上补下,渗湿泄热法。处方:党参15g,黄芪15g,知母9g,生石膏30g,天冬9g,竹茹12g,茵陈15g,茯苓12g,山萸肉12g,金樱子15g,山药20g,地肤子9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服2个月,尿糖、尿酮体均转阴,血糖7.6mmol/L,诸症消失,继予丸药服之。处方:生地40g,熟地40g,山萸肉40g,山药40g,茯苓30g,丹皮30g,麦冬30g,五味子20g,党参30g,鹿角霜30g。上药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5g,日服2次,善后调理,巩固疗效。后随访年余,未发病。
此外,糖尿病可见诸多并发症,如皮肤瘙痒,若属全身性的,可于清上补下法中加地肤子;上半身瘙痒者加僵蚕、蝉衣;下半身瘙痒加白藓皮、木瓜。若并发疮疡感染,五味消毒饮亦可加服。并发高血压,阴虚阳亢者加夏枯草、枸杞子、菊花;痰湿阻络者加服十味温胆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