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毓强 陈立勤 丁 理
令人意外的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新址,在广东路海通证券大厦的2楼,是2005年10月份刚刚搬过来的,总领馆下属商务处、文化处及签证处,管辖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当我走进总领事薛翰(Jean-Marin SCHUH)先生的办公室时,颇感意外,因为办公室以大玻璃为幕墙,窗外就是100多年前形成的跑马车的窄小马路,马路对面仅仅一二十米的距离,都是“七十二家房客”似的老百姓住宅,十分凌乱。总而言之,上海老街道的市井生活天天、时时都在总领事的视野里。这样的办公环境,中国人特别是有地位的中国人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总领事说,淮海中路乌鲁木齐南路口的老馆,现在已经成为他的官邸了。我想,所有在上海的外国总领事一定都极其“嫉妒”的,那可是上海最好的总领事官邸了!但住在这样贵族化的官邸的总领事告诉我,他有时是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因为这样可以观察到上海老百姓的生活,虽然路上要花一个小时,“但我喜欢看马路上小店的变化,我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摸到城市的脉搏。”
我似乎能够明白,这或许是总领事特意安排的办公环境吧。我知道,法国人是文化的、独特的,也许中国人看来有点“怪”。但我清楚,没有这种“怪”,法国人就不是法国人了。不过与此同时,如果你能理解这种“怪”,那么你就了解了法国人了,你就能融入他们的圈子和社会之中去了。
同样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总领事本人。他今年只有43岁,履历资深而奇特。先后在巴黎的几所名牌大学读书,26岁就考入法国外交部,当年到驻华大使馆工作。4年后回法国外交部战略、安全及裁军司任职。1995年至1998年升任法国参议院议长的外交和国防顾问。后来又到多事之秋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出任外交官。2002年5月到任上海总领事。妻子和4个子女都跟他在上海生活。
总领事的身材在欧洲人里不算高大,留着看上去很有尊严的络腮胡子,而行动和思路一样敏捷、机警,颇具军人作风。这使我忽然觉得他多少有点像电影中法国历史人物拿破仑。
文化年
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灿烂的文化对近现代中国尤其具有影响力。中国“五四”运动后的文学创作,其实并不是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源头却是来自于以法国为主的欧洲。比如,刚刚去世的巴金,早年法国留学,其文学作品深受法国作家的影响。就连我本人以及众多的中国文化人也是如此,对于法国的作家和文学作品都十分熟悉和敬仰。
同样,法国人也对中国悠久的文化十分敬重。限于篇幅,我只单一个人的例子,那就是现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他本人是中国文化的杰出鉴赏家。20多年前,正是他(而不是国际组织)说过,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这几乎成了秦始皇兵马俑对外宣传的最有吸引力的口号了。在他的任上,2005年举办了中法文化年,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的。
谈起中法文化年,总领事饶有兴趣,多次提到了文化的碰撞、交融。我知道,就是我们上海,也专门派出了庞大的演出队伍,到友好城市马赛演出,赢得了法国人的好评。
在发生了“911”事件以后,我们这个世界尤其要注意“文明”、“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并存和融合的关系。中法文化年则是一个典范。
总领事说:“过去中国人眼中的法国,就是古典美,而我们这次展示的不仅有法国文化的浪漫一面,而且还体现了高科技以及现代艺术与古典浪漫主义的结合,例如《游侠骑士》等。”
不过,不要以为中法文化年过去了,中法交往就进入低潮了,总领事说:“我希望2006年会更好,包括秋天法国总理将访问中国,我们会有特别的活动……”
缘分
据总领事介绍,总领事馆有70个员工,三分之一是法国人,中国雇员不仅要懂法语,还要会讲苏、浙、沪这些总领馆所辖区域的方言。辖区内每年约有1700人前往法国留学,总领事希望中国学生充分利用好他们的留学评估中心,做好咨询,选准学校。
我想,在上海当法国的总领事,一定感到很自豪。上海开埠以后就有“法租界”,从政治上看,这是当年积弱积贫的中国人所蒙受的耻辱;但如果从文化上看,这些法式建筑区及从法国带来的文化,给上海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痕迹。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很多大手笔的建筑竟然也都出自法国人的设计,像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等。
我在法国就发现很多建筑以及建筑上的装饰式样,都很熟悉,显然上海过去一些欧式建筑的灵感不少是来自于法国的。我在卢浮宫看到,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对着不朽之作“蒙娜丽莎”原作拍照,不断放射出耀眼的闪光,而博物馆工作人员却都很宽容,不予干涉,我感到极其吃惊。恐怕这与法国人愿意让他人共享人类文化的坚定想法有关。法国文化的包容性在上海的传播和影响是细致入微的。
我从总领事处获悉,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到上海(而不是其他大城市)来生活、工作和定居,在上海的外国人当中,法国人的数量是最多的。这说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这座城市与法国人的关系都很深,很有缘分。但愿这种“缘分”能够一直保存下去。(感谢法国总领馆谢青和周颖嘉女士对我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