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应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2006-04-06 12:53张西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创新性素质教育意识

人关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我们将迎来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l世纪的一次深刻改革,语文素质教育也将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进入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

一、语文学科应适应时代的发展

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对中外记者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然而,人的素质不是若干方面的筒单相加,各种素质只有与创新这条活的主线相贯通,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未来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创新人才。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教学要从给答案到学习寻找答案的方法。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般认为创新与基础教育无关。而今人们日益认识到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素质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也就变得更为迫切。语文教师,尤其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语文教师,要增强自信,发挥特长,形成风格,创造性地工作。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一大批创新性人才,不是一两个精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和创造比知识更为重要。”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但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有所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动口动手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即多角度,多方位地仔细观察;想别人不曾想到的事情,即联系广泛;说别人不曾说过的话,即词汇丰富,语句生动,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等。在教学中不应使学生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应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求异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如学习《小桔灯》,让学生动手制作小桔灯,在制作中加深印象;学习《背影》就引导学生把自己对亲人感受最深的特征描绘下来;学了《沁园春·雪》,就试着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如讲古诗《春晓》中“花落知多少”时,用活动投影片演示纷纷飘落的花瓣,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春天风吹落花的美丽景象,有的学生说:“花纷纷扬扬落下来,像给大地铺了一层花地毯。”有的说:“春天的花被风一吹,像五彩的花雨洒在小溪里……”让学生沉浸在落花的美梦景象,从而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学科有着广闯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是学生想象的广阔大地。学习《水调歌头·游泳》时,可给学生依据“宏图”,想象实现长江改造的景象。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力创新意识,让学生能有目的地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能有选择地学,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内容,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能独创性地学习,不满足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起来整体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情况,探索新的内容,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对自己的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不固定于教师的定论,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正如电脑一样,不同的型号标志着它们不同的能力级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切实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经过努力确实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日本教育家提出“课堂教学首先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进入课堂之中。”因此,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一个人成为一个自主的个体时,常会得到不自觉的流露和张扬。如果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时机把人的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并悉心加以呵护,使之不断强化,形成意志和品质,就达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五、陶冶新个性

创新虽与智能有紧密的联系,但不完全取决于智能,也同个性品质相关。积极的个性品质,如行动的目的性、独立自主性、批判性、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勇敢与大胆等,都有利于创新;消极的个性品质,如缺乏明确的目的、依赖性、过分的自我批判、畏惧困难、胆怯等,则妨碍创新。语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课文,特别是文学课文能提供个性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那些具有崇高的理想,纯正的感情,坚强的意志以及各种优良性格品质的典型形象,往往成为学生敬仰的对象,使他们深受感染,模仿效法。另外,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就包含着认知的矛盾、情感的冲突、意志的斗争、性格的锻炼,这些都起到陶冶创造个性品质的作用。语文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使学生有创新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能独立钻研,富于批判性,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从而提高创造性阅读和作文的水平。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养成发现的习惯,是创新性品质的表现。在教学中,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发现权交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景,从而使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例如,提问孔乙己的悲剧揭示的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罪恶,还是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漠,民智的昏沉,世态的炎凉?孔乙己痛定思痛何为?是阐发爱国思想还是表现一个孤独生命?这些问题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具有知识和技能,更应是具有主体意识,创新能力的和谐、整体发展的人——具有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竟争意识和勇于创新的人;具有科学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当然,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如果只有想象力而无扎实的基础知识,那么想象只能是幻想空想,就像几个世纪以来总有人异想天开地要发明永动机一样。

因而,创新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尤其语文学科,没有听说读写等扎实的基本功,创新思维也就成了一纸空谈。新世纪呼唤教育必须培养创新性人才。2l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谁拥有了创新性人才,谁就独占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力,赢得激烈国际竞争的胜利。语文学科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从现在起更应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张西爱海南省琼州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创新性素质教育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