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

2006-04-06 12:53唐铭培付燕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中学信息技术

唐铭培 付燕燕

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学语文课程的影响举足轻重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网络环境使教学信息化、多媒体化、多功能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及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和学科教学乃至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当然亦在这影响的辐射范围。

(一)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提出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积极及高效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1.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个世纪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表明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2.陈至立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全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引起中学语文课程各个方面的变化

1.现代信息技术导致语文课程教学环境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环境的时空范围,教学环境不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资源亦呈现多元化倾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2.现代信息技术引起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的变化。传统的几根粉笔一堂课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信息多样化的要求,这迫使教学方式向更快捷、更简便、更有效的趋势发展。于是,投影、幻灯、网络等更加频繁地走进课堂。

3.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环境的扩大、课程资源的丰富以及教学方式的改进必然导致传统的教学过程变革,使之更多地体现效率、共享等特点。

4.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师生角色发生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多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师本身的积累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后,教师承担更多地是引导、信息搜集与筛选、组织的角色,突破个人局限,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亦可担当搜集、筛选、交流、探讨信息的角色,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加强对信息的利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及语文教育的现状表明在语文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势在必行。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给语文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比如,满足了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多种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多重刺激(视觉、听觉等),增加了学习和记忆的效果等等。但是,目前中学语文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信息搜集散、乱、杂,脱离教学目标,可利用率不高。

教师搜集的信息量很大,内容广泛丰富但系统性不强,信息之间的关系不明,层次不清,没有中心,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联系不够紧密。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极易导致学生视听疲劳、思维清理不顺。

(二)过分依赖感官材料,弱化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呈现方式的形象化、直观化,过于依附课件,把教学等同于课件展示,缺乏与学生直接的交流、沟通。这种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教学过程,学生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这极大地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利用不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能动性及有效性仍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学生使用和拥有电脑的比率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懂得怎样利用有效信息,一大部分的学生从未在网络上利用过学习资源。另外,课堂教学仍以讲述型为主,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倾听,参与不够。

三、怎样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即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一)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课程的关系,是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前提。

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课程各自的特点及整合的目的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和整合的可能性、有效性。信息技术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信息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性活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学语文课程所用,以其为中心而服务。而中学语文课程本身的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亦表明信息技术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必须尊重语文课程的本质,注重信息的人文整合,关注语文自身的工具作用,切忌喧宾夺主。只有坚守中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主客关系,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确定并坚守达到教学目标,才不会再把语文课上成信息展示课或信息技术课。

(二)教师信息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对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是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基础。

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接受并自觉形成信息教育观念。我认为语文教师正确的信息观念包括良好的信息素养、敏锐的学科信息触角和与时俱进的教育信息观念。只有教师自己的观念转变了,他才会主动变革教学策略,探索、构建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环境,从而达到教学成果的最优化。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形成信息教育观念的同时,必须对自身角色有正确的定位,避免丢失本职,成为信息技术的傀儡。在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后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坚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职责,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课堂参与的兴趣,而非仅仅是信息的搜寻者、筛选者和展示者。传统教学中的可取部分仍应保持,达到传统、现代技术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三)中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具备与自主、探究能动性的提高是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关键。

只有使中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他们才能更好地拿来信息为己所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包括语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的目的。参考李克东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中的观点,信息技术基本上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和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三部分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对信息内容本身及其源流的正确性、合法性和可利用性有明确的把握和评估。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即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道德心及协作能力。

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序列,即培养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的应用技能——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涉及到对中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学生只有正确地对信息内容做出批判与理解,其信息素养的培养才会不失偏颇,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的应用技能根据科技的发展而变化,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范围。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常用的应用技能,学生才能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世界中迅速找到能为己所用的内容,搜集、整理,并与他人交流、共享。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和归旨。这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最高阶段。

当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养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他们对课堂参与和信息搜集整理的兴致也必然会有所提高。当然,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对课堂的掌控与把握亦从另一角度影响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提高。

四、展望

教育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呼吁由来已久,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亦不乏成果。虽然目前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出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但我坚信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唐铭培 付燕燕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中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