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内涵

2006-03-10 02:22杨金娥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6年1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终身教育孔子

杨金娥 刘 菲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作为教师,他热爱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学术人才,提倡终身学习。他不仅鼓励学生现在学,而且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当时终身学习作为生存概念已经萌芽。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在2500多年前就开始萌芽,比柏拉图早近两百年。

一、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心理基础 、社会基础与政治基础。

首先,孔子终身学习的心理基础,主要是他通过实践观察后提出“性相近,习相远”(《阳货》)的主张。也就是说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由于习惯不同就相互疏远了。当然“性相近”并非“性相同”,人生来差不多的本性,却也包含一定的差异性。比方说:“苗有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罕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雍也》)。但从“习相远”来看,这句话表明了人的后天社会习性差异很大,他把这种后天的习染主要归结为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关于环境的影响孔子提倡“择里处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必须注意从环境去接受其善的影响,拒绝其不善的影响。后天习染的第二个原因是教育因素“学而知之”、“敏以求之”,孔子指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的话,那就不能真正形成仁、知、信、直、勇、刚等各种人格的品质,反而产生种种弊端。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1]。他认为终身学习在人的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去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终身学习的心理基础主要是“性相近,习相远”。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当然,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今天来说,终身学习的心理基础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智力在人口中趋向于正态分布。

其次,学而优则仕表达了终身学习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君子,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也就成了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没有做官的资格。这样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终身学习的巨大积极推动力量,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相对周后期文化垄断、世袭制度致使教育不被重视的局面是很大的社会进步。目前,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科技经济的发展,“学历化社会”、“继续教育”都是现在提倡终身学习的表现。

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还有它的社会基础即文化下移。春秋时期,诸候升起,天子失官。由此,学术官守、学在王宫变为学在四夷。民间分布多种学术人才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籍作为学习的材料,各种学术散布民间后发展成为一家之言。因此为平民终身学习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况且,大国争霸需要知识分子的支持、参谋朝政,人的一生不断学习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孔子创办私学并成为实施终身学习的先驱者。经济下移,政治下移出现了文化下移,礼下庶人然后“富之”[2]。“天命”观念发生动摇,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变自己命运,这突破了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这不仅符合历史潮流,而且推动历史的发展。当时出现大批杰出的学术人才,并且孔子就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说法。可见,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有着丰富的基础。

二、孔子终身学习的主要表现方面

1.学而不厌

孔子总结自己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喻距”(《为政》)。不仅学生要学习,而且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不仅教学生现在学,而教学生终身学习。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他终身热爱学习始终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积极精神状态。终身学习是终生必须的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一生好学乐学,终成一代师表,这种终身学习的热情经久不衰。终身学习呈现出稳定的特点:(1)不因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而转移,《论语》中写道,“饭疏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其弟子颜渊也象老师一样乐业,孔子称道:“贤哉,回也!”(《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还堪忧,回也不致其乐”(《雍也》)。(2)不因年龄增长而减弱。“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孔子还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孔子乐学程度可见一斑,不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他从《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而》)到“子入太庙,每事问”(《乡党》)就足以看出其不停学习的态度。(3)不因无常师而丝毫松懈,因为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3]。并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从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从来不以学习为苦,反而乐之忘返,也是他终身学习最高境界的最主要的原因。

2.温故而知新

孔子不但乐学好学,而且注重在终身学习中更新知识的问题。学过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得出新的体会,悟出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温故”就是温习已有知识,“知新”即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只有温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新知识去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3]这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当时社会动荡文化下移,新观点、新知识不断涌现,各家都想立足以成一家之言。如果老师只满于现有知识而不终身努力学习,知识终究会变得陈旧不堪,也不能出现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

3.教学相长

《学记》作者根据孔子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师生共同切磋学问,砥励品行,已有教学相长的实践,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来,如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也就是,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以致相互提高的过程。作为他教学相长的哲学基础的,首先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后一代是站在前人的肩上,比前人高。其次,“当仁,不让于师”表现了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的民主作风。[2]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今天教学相长对于教师来说仍有可取之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不断学习去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与学生切磋交流新的知识。教学相长不仅是教师学习的优良品质,更可以反映孔子不分时间地点终身学习的思想与实践。这种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鼓励学生进修

孔子不但自己终生好学乐学是个终身学习者,而且教学生终身学习。孔子问子贡与颜回相比,孔子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勉励子贡进一步深造,子贡有些望而却步。孔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孔子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学无常师,随时随地注意向别人学习的态度。鼓励学生进修已成为孔子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主张学习不受场地、时间、方式的限制,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目前,“学历社会”,“学习化社会”等等教育思潮的涌现也是孔子终身学习的继承与发展。

以上几点,只是孔子丰富的终身学习略举几例而已。

三、对孔子终身学习的理性思考

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虽然当时没有明确提出“终身学习”这个命题。两千多年后,1965年法国教学家保罗·朗格朗(P.Lengrand)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原则”。1972年,埃德加·富尔(E. Faure)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的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统合性。打破现行教育制度中的一切已有界限,使人的一生成为受教育的一生,使整个社会成为“教育社会”。因此,终身教育是指“人们一生中所受到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来促进人的发展”[4]

孔子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及实践源远流长,带来了以后学术上活跃,百家争鸣在历史上更是一道风景。今天“回归教育”“生计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创新学习”等大教育观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丰富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目前知识更新加速,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更需要不断学习、创新、发展。2000多年前,尽管孔子终身学习表现十分丰富,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限制,相对于现在终身学习的充分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今天的终身学习应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孔子研究文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

[2]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3]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教育原理[M].香港:中南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终身教育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教学相长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