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竹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鸿门宴》及同册“读本”上与之配读的课文《乌江自刎》都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片断。“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而久远的魅力。
一般来说,教师在处理《鸿门宴》一文教学时,都是以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由于本文是叙事作品,多数语句一看就懂,理解课文、归纳文言知识点上用不着花很大功夫,探究式的讨论最适合本文的教学。第一教时可用于扫清理解课文内容障碍,在第一教时(进度慢者在第二教时)就可进入对文中主要人物项羽的讨论。我在教学本文时,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教时点拨式教学,学生读懂课文,熟悉课文,在临下课时即布置第二教时的课堂讨论题目: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结合《语文读本》49课《乌江自刎》,试以“我看项羽”为主题,立足课文,但又可拓宽课文,对人物作出评论。我让学生利用课余和晚自习时间在图书阅览室或微机室上网查询历史上有关评说项羽的诗、文乃至电影、流行歌曲,分析评论,要求能阐明自己的见解。
学生积极性很高,分头寻找相关资料。上课评论时课堂气氛活跃,褒扬者有之,贬斥者有之。可歌、可敬、可叹、可憾……复杂感情交织,学生引经据典,点评心目中的项羽。
反方(妇人之仁)的评论大致为:
1.自矜功伐,刚愎自用,莽撞无计
由于秦军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敬畏于他,他不禁飘飘然,自觉霸主地位不可动摇,当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随即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但当奸诈圆滑的刘邦言:“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日夜望将军至”后,耳根子就软了,虚荣心得以满足,竟不顾范增再三暗示,错失良机!更为荒唐的是,口无遮拦,竟随口将“眼线”曹无伤轻易说出,宁要面子,不要人头,此乃“妇人之仁”也。
2.崇尚沽名,历史重写
项伯一段“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就使大怒的项羽在短时间转而同意面见刘邦。(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先入)项羽总想在道德上无懈可击,坐失良机。他虽自封为“西楚霸王”,其实他并不懂帝王之术。表面“仁而爱人”,实则“妇人之仁”,成不了气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得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怠慢人才;目光短浅,匹夫之勇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汉高祖灭项羽后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亲近是非不辩的项伯,疏远忠心谋士范增,当断不断,不是妇人之仁,又是为何?“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对这种好歹不分的莽夫,跟看他有何出路?
杜牧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胜败乃兵家常事,问题在于如何对待。真正的男儿,应该忍辱负重,不争一时之豪,一赌一口之气。项羽虽英雄盖世,却是匹夫之勇。终未跳出“妇人之仁”
正方(君人之度)的评论大致是:
1.真实的人性,诚信的楷模
真正的人,是无需任何矫饰的,惟其真诚,惟其真实才可信、可敬,才可能流芳千古。项羽的魅力就在于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人的真诚、人的真实、人的本真,以及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似乎有些天真幼稚的“傻气”,鸿门宴在,只要他一个手势,就会结束了刘邦的小命,但他感到这不应是大丈夫所为,故弃良谋。战争就是战争,宴会就是宴会,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从而义释刘邦,此乃大丈夫所为,“君人之度”。
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项羽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而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怪李清照要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输了,但他是个失败了的英雄!刘邦赢了,他只是一个君主1
2.铁骨柔情,有情有义,真君子
垓下被困,项羽长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苦何!”表现出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人形象。既有“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败,未尝败北”的英雄气势,也有柔情万种,浓浓的人情味!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最后呼旧交吕马童赠人头,无不书写出英雄的善良、义举。正如郑板桥所叹“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这不是君子之度,又是为何?
3.敢说敢恨,君子坦荡荡
“此沛公左司曹无伤言之”以释大怒“击破沛公军”,看似幼稚,实则大丈夫襟怀坦荡之所为。与刘邦的“鲰生说我……”“臣不敢倍德”之虚假丑态相比,凸现出一个高大的君子形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正缺的就是这种透明吗?
评论的结果是,项羽,他既有“妇人之仁”的表现,也有“君人之度”的气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是一个立体感很强的人物。人无完人。他成了一个学生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鬼雄。《鸿门宴》一文的内容及读本上与之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得以准确理解和巩固。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活”是我们语文课堂追求的效果,活不是表面上的热闹,是灵活机动驾驭教材的体现,是理解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体现。我觉得,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精神,语文教材上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有所获。知识也才能真正活起来。
(严竹,四川省叙永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