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煜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在内容编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精选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是文言文这种形式,但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挖掘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健康的人格,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先秦时期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历史散文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诸侯之间那纵横捭阖的斗争。当你沉浸其中,透过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前嫌、深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得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地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人质,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到,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动乱的年代既出现了不少明君,又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一组又一组绝妙的搭档,使得历史如此精彩生动,这恐怕就是先秦历史散文璀璨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个性
课本所选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相对比较丰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总还是流传有不少佳话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搜集并补充一些与课文人物有关的经典内容,与课本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比如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另一则故事,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关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从课本上我们能够了解到勾践奋发图强的一面,教师可补充一些他与人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的狭隘的一面,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勾践。另外,可补充越国为复仇而设的一些计策,如借粮还粮、派美女西施去迷惑吴王、西施巧送姑苏城防图等故事。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王,可补充邹忌第一次劝说时,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女中豪杰赵太后见齐王使者时,先问百姓收成最后问齐王的千古美谈,充分地表现出了她的民本思想。可以说这些故事比较感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拓宽知识面的话,学生也不会觉得文言文枯燥,相反会觉得趣味盎然,学生会从老师的传授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研究游说之辞,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历来重视口才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选的这四篇文章,都是巧言辞令的典范。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从亡郑无益于秦说起,然后谈到存郑有益于秦,最后抓住历史上晋国的不守信用、贪得无厌的方面,极尽挑拨之能事,说的秦穆公乱了方寸,最后完全站在了郑国的立场一上。文种巧妙设喻,启发越王未雨绸缪,及早准备,终至东山再起。邹忌现身说法,从身边被妻、妾、客蒙蔽的事实说起,由小及大,由己及人,讽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触龙设法打破僵局,从养生之道谈起,以拉家常的方式步步为营,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最终达到了目的。这四个人,都是深谙他人心理、善言辞并讲究技巧的高手,他们都能从大局出发,急国家之急,想人民所想,进谏时都能选准突破口,最终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历史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先秦历史散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浪花,它包含的民本思想,让我们感怀;在国家危急关头,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大局的思想,让我们震颤;在对待个人不足的问题上,是明智地作出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呢?还是像周厉王一样顽固不化?我们应从古人身上找到答案,把自己融入社会大洪流中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和社会。
(杨煜,山东莱芜辛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