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安徽省安庆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纪实

2006-02-15 05:31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6年1期
关键词:安庆家长学校

白宏太

亲爱的读者朋友,揣着沉甸甸的收获,依依不舍地翻完了旧台历,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欣慰地看到,以人为本的观念日益深入,教育领域内专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学习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自觉要求。新的一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区域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建设,将以更大的力度探索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呼吁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

在新年第1期,我们以较大篇幅推出安徽省安庆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讯报道。该市在探索促进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长效机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今后,我们还将为读者推出更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经验。

安徽西南,长江之滨,有一座山川秀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安庆。因古有皖国,安徽简称“皖”由此而来,这里被誉为“安徽之源”。

在这片蕴积深厚的沃土上,悠远深邃的禅宗文化、开一代文风的桐城派、脍炙人口的黄梅戏等先后孕育生根。近代以来,从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佛学大师赵朴初,到京剧鼻祖程长庚、文学名家张恨水、美学泰斗朱光潜等,更成为安庆的骄傲。

2005年5月,国务院公布新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安庆市赫然在列。

古城新貌,机遇无限。要续写曾经的辉煌,教育责无旁贷。而今天的安庆,在下辖的7县1市3区中,还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11个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近年来,安庆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先后推出一系列教育行动,直指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中央电视台关注并在“新闻联播”中报道;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原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平批示,要总结和推广安庆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开展“关爱生命,快乐成长”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在安徽省率先提出“生命教育”新课题;组织“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万名教师家访活动,创新现代家校互动模式……

值得称道的还不止这些。安徽省教育厅长陈贤忠评价说,安庆市“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全省做出了表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希望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作为这一系列“大手笔”的总策划,安庆市教育局长江兴代带领局领导班子,始终以德育工作为重中之重。他向记者表述了这样的教育发展观:“关注孩子就是关注未来,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重读尚文”之风,使安庆人以更加悠远的目光和更负责的态度,着眼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正在探索一个‘人人育德,德育人人的道德教育框架,目标是实现‘人人成人。”江兴代局长的每句话似乎都离不开“人”字。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安庆市正努力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

2005年深秋,江风猎猎,带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切关注,记者深入安庆,欣喜地感受着一片硕果累累的收获景象。

上篇:关爱每个孩子,不留教育“死角”

2005年2月20日,春季開学第一天。

当晚7∶00,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镜头对准开学当天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播音员张宏民声音浑厚:

“各地各部门出台多种措施,营造公平教育环境。新学期开始,安徽省安庆市两千多名农民工子女,都被安排到指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城里学生相同标准收费……”

一时间,全国各地关注的目光纷纷聚焦安庆。

从2004年起,安庆市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入学手续,免收借读费,在指定学校就近入学。面对日益庞大的进城务工队伍,此举意义非凡。

让“流动的花朵”沐浴更多的阳光

在江局长引领下,记者来到一所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安庆十四中。在这所初中校简朴的教学楼中,传出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校门口的一张表格引人注目。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校学生数逐年翻番,已由低谷时的两百多人增长到现在的千余人。这所不起眼的学校何以有如此的吸引力?副校长汪林道出了其中的内涵:“我们给农民工子女的优惠政策,为学校赢得了发展转机。”

几年前的十四中生源差、管理乱、校园破烂,学生和老师都不屑一顾。家长们常这样吓唬孩子:“不好好读书,将来送你去十四中!”

如今读初二的文娟,当初听说要来十四中,委屈地哭了:“我的好朋友没有一个肯来这儿,可父母偏要我来!”文娟的父母在安庆打工,哥哥在另一所中学就读,一年仅“借读费”就上千元。父母很无奈,十四中虽口碑差,却可以免收“借读费”呀!

在免收“借读费”的同时,学校还相应采取了许多关爱措施。文娟现在已经喜欢上了这儿:“老师们对我都很好,经常给我‘开小灶,我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可在当时,更多的学校“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政策,像一道高高的门槛,把农民工子女拦在城市学校的墙外。高额的借读费,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望而兴叹。

2004年2月,安庆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7月,安庆十四中等市区12所中小学,被指定为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

“既要有优惠的政策,还要有便捷的服务。”这是江兴代局长对各定点学校提出的要求。各学校特别开设“绿色通道”,只需务工者出具“三证”(农村户口簿,务工证明,暂住地证明),就能办理入学手续。“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农民工子女,如父母无固定工作的,我们也放宽条件予以接收。”在另一所定点接收学校沿江路小学,校长江时木这样说。

对辛苦的农民工来说,孩子有学上无疑是最大的慰藉。得知记者采访,在安庆做生意的老刘,到学校等了大半天,执意要见见记者。

几年前,听说十四中不收借读费,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来给孩子报名:“那时创业艰难,要拿出一大笔借读费,真是挺为难的。”朋友们都反对:“你的娃儿学习不错,送到那儿你能放心吗?”“哈,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老刘嘴上豁达,心里却在琢磨:“没准儿他在这儿也能学得好。若真的学不好,再花钱转走吧。”

老刘的“小算盘”真打对了,孩子才去几天,回家就高兴地说:“老师可疼我们了,还自己掏钱为班里买了体育用品。”开学第一周,学校就把家长们叫去。班主任吴金霞诚恳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请放心,我会对你们的孩子一视同仁。”实实在在的话,句句说到了老刘心窝里。他得意地跟朋友说:“老师把学生看得跟自己娃儿一样亲,还有啥不放心的。”更让老刘得意的是,三年后,他的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市最好的高中,美得他合不拢嘴。如今,老刘的生意也日渐红火。每逢十四中有什么需要,这个朴实的汉子总是全力支持。

显然,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宽入口,使之进得来,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与城里孩子相比,行为习惯和环境的差异,使农民工子女大都缺乏自信,或多或少存在学习或心理上的障碍。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呵护!

“让‘流动的花朵沐浴更多的阳光!”一句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口号,响亮地传遍了十四中的校园。

学生小柯毕业时,家长特意送来一面大镜框表示感谢。说起小柯,吴金霞老师眼里含满笑意:“这小家伙虽然脑瓜儿聪明,却不爱学习,全班就数他最淘气。”小安庆市市委书记韩先聪深切关怀学生成长。柯是玩弹子的高手,拿一颗弹子,不一会儿就能赢一百多颗。上课时,老师在台上讲,他就在下面玩,常常忘了写作业。老师来要时,他躲进教室的储藏柜,害得老师四处找。小柯的父母无暇管教,也不抱希望,但吴老师不放弃。小柯犯错,她从不严厉批评,而是报以亲切的爱抚;小柯吃不上早饭,吴老师把自己的早饭送给他;节假日,她把小柯带回自己家辅导功课……

真爱能让顽石点头。对长期得不到“充足阳光”的小柯,吴老师像母亲一样慈爱而有耐心。小柯被感动了,慢慢变得懂事了,他没有让老师失望,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理科实验班。

也许,要改变一个学生并不难。但在这些卑微而困顿的家庭中,你會强烈地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是多么大的欢欣和鼓舞!在座谈会上,一位农村妇女站起来,一个劲儿地冲着在座的领导和老师鞠躬,激动得说不出话。原来,她的孩子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走不便。但沿江路小学毫不嫌弃地接收了孩子,还安排师生轮流接送。家长对这一份温情感激涕零。

不可否认,接收农民工子女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但尽管如此,从教育局到学校,仍一直积极地努力着。从优惠政策到便捷服务,从爱心捐助到结对帮扶,从补差补缺到习惯养成,他们在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文化,营造和谐的氛围。

“在这里读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记者问一个孩子。“我感觉,我和城里孩子是一样的。”他的回答很干脆。

留下的是希望,守住的是未来

在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已成趋势。安庆市有三百万精壮劳力,外出务工者超过三分之一。在这庞大的务工队伍身后,无法跟随父母到外地读书的“留守孩子”,是一个同样庞大的群体。

这些“留守孩子”或由爷爷奶奶代管,或单独生活。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生活和学习上的障碍,严重困扰着他们的成长。

在安庆市下属的怀宁县江镇中学,记者吃惊地看到了一个“留守孩子”在周记中的心声流露:

“我每天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弟弟。遇到困难没有人倾诉,只能思念父母。别人回到家都有人呵护,我却要靠自己。一到过节,心里更难受。有时想想,觉得活着真没意思。”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烦恼。江镇有近四万人口,当地人做得一手好馒头,号称“馒头之乡”。靠着这项绝活儿,镇上一小半人都在外谋生。江镇中学校长杨自武做过统计,全校一千七百多学生中,父母外出务工的高达85%以上。

“不能为了票子,丢了孩子。”江兴代局长希望家长们都能明白这简单的道理。但作为教育者,无疑既要关注未来,又要着眼现实。“如果不关注这些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将来就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甚至是社会的危险品。”

现在,走进安庆的学校,常会看到一间专门设置的“亲情电话室”。学校与外出务工的家长约定,每周至少要跟孩子通一次话,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孩子一些温暖和安慰。

一部“亲情电话”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安庆市杨桥中学,细心的辛向东校长发现,很多孩子在跟家长通话时,总是寥寥数语,敷衍了事。“其实,不是孩子们无话可说,而是有太多苦衷无法表达。”辛向东道出其中原委。为此,学校让“留守孩子”每月给家长写封信。在电话里说不出口的话,可以在书信里尽情倾诉。

“我们还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了成长档案。”在江镇中学,杨自武校长递给记者一叠表格,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每一个“留守孩子”的详细情况,包括姓名、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务工地点、临时监护人状况、孩子在校表现……有了这样一份档案,管理就有了针对性。显然,面对“留守孩子”,学校自觉地扩大了教育的外延,赋予自身更多的关爱品质。

第一次拿到学生小李的成长档案,班主任张增佑皱起了眉。小李原来在武术学校读初中,几年下来,学习一塌糊涂,还染了一身毛病。在外务工的家长只好让他“回炉”重读初中。从此,对这个年龄最大、个头比老师还高的学生,张增佑格外关注。

一日,学生来报告,小李又上街打台球了。张增佑骑上摩托车,抄近路去追,抢先来到台球厅,就等在门口。过了一会儿,小李才到。一眼看见老师,顿时傻了眼。张增佑尽管心急但没发火,不动声色地带小李回学校。事后,他拨通了小李父亲的电话,希望双方加强联系。

“他虽有些抵触,但他很希望被关注。”张增佑对这个缺乏关爱的学生,给予生活上更多的温暖。一次,小李向同学炫耀武艺时撕破了衣服。张增佑把衣服拿回家缝好,还衣服时,一向言语粗鲁的小李,恭敬地说了声“谢谢”。渐渐地,张增佑发现小李变化了,但要改掉他身上的毛病,非朝夕可以奏效,只有耐心地寻找教育契机。

小李花钱大手大脚,学校的饭菜稍不如意就下馆子。这天,他正冲着饭盒发愁,张增佑走过来问道:“怎么不吃呢?”“饭太差,提不起胃口。”小李抱怨说。张增佑看了一眼:“不错呀,比我家的饭好吃,你不吃我吃。”他端起饭盒,三两口吃个干净。看老师吃得这么香甜,小李很惊讶却没言语。不过张增佑发现,小李从此很少下馆子了,他奶奶也反映说,小李在家里不挑食了。

对这个“问题学生”,张增佑始终给予尊重和信任。“他犯错误时,我虽不苛责,但我会着眼于他未来的发展。”张增佑宽容中藏着智慧。有一次,小李上课时听音乐。张增佑没收了随身听,对他说只要坚持三天不违反纪律,就把随身听还给他。小李做到了,一周都很规矩,张增佑立刻“完璧归赵”。在归还随身听时,他意味深长地对小李说:“你能坚持三天,为什么不能坚持三个月、三年呢?”

看似平淡的小事,却倾注着教师的点滴心血。三年后,小李成为一名武警战士。每当取得进步,他都会向老师报喜。

教师的关爱给了“留守孩子”另一种亲情。江镇中学建立了关愛帮扶制度,为全校每一个“留守孩子”都安排了帮扶教师,进行跟踪访谈,协助解决困难。

如今的江镇中学,一幢漂亮的标准化学生公寓拔地而起。走进整洁、温馨的学生公寓,看到的是学生们幸福的笑脸。杨自武边领记者参观边自豪地介绍:“这里可容纳800人,加上原有的宿舍,基本上能满足所有‘留守孩子的寄宿。”

“留守孩子”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江镇的情况不同,安庆市迎江区的新洲镇,坐落在长江的岛屿上,大部分的精壮劳力都外出务工。他们因地制宜,把全镇的党团员和干部组织起来,每人负责若干家庭,定期为“留守孩子”买米买油、辅导学习。

“我们当然希望那些民工输入地都能积极筹划,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使‘留守孩子不再是父母的心头之痛。”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江兴代局长对“留守孩子”有着更深的思考。就在2005年3月,安庆市全面启动了“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市长朱读稳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庄严承诺:“作为市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今后将着力建设100所寄宿制学校,使更多的‘留守孩子享受家庭般的温暖。”

中篇:走进学生心灵,关注生命成长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有“深度”,需要教育者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深入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从而以适当的方式,提供适合其发展需求的教育。

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安庆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全省稳居前列。然而,这并没有成为让当地教育者自矜的谈资,也没有让他们忽略更有价值的育人目标。

在安庆一中,一个成绩拔尖的学生迷上了影视艺术。班主任期望他考重点大学,劝他专心学习,可后们支持孩子走自己的路。就这样,这个学生毕业后考入电影学院,如今已是成绩斐然的编剧。

采访中,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力量,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已成为安庆教育者的一种共识。走访安庆的许多学校,记者看到了从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到德育内容、评价机制的一系列创新尝试。

心灵驿站:你的烦恼我来倾听

一个孩子听厌了家长的“忆苦思甜”,理直气壮地反驳说:“你们那一代人曾深受生理之苦,我们这一代人却是饱尝心灵之痛。”

的确,相比于物质需求,现在的孩子更渴望心灵上的理解与尊重。倾听“心灵之痛”,重视心理健康,是学校德育亟待加强的重要课题。

在安庆市第二中学,学生们手上都有一张特殊的卡片,卡片的正面印着这样一段温馨的话语:

“看到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是否想挽留却又力不从心?

是否感觉好孤单,发现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

何不将你的心扉打开,让孤独的小船停靠在这温暖的港湾。”

副校长丁长青向记者介绍:“这是学校‘心灵驿站的名片,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心理咨询。”

在校门旁边,记者发现了“心灵驿站”的信箱。这个墨绿色的小木箱挂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学生投信时不用担心被注意。

除写信以外,学生还可以打电话或者面谈。“心灵驿站”的工作是秘密的,也是义务的。

但自开设以来,愿意加入的老师越来越多,咨询方式和内容也更多样。如今在卡片上又添上了QQ号码,还做了分工:心理的,生理的,教学的,师生关系的……

“我喜欢这份工作的神秘感,它能考验我的教育智慧。”汪增芳老师最初凭着热情成为志愿者,但她很快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一天晚上九点多,汪增芳的电话响了。打电话的是个女生,她的话语带着沮丧和焦虑,自己读高一,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成绩却很差。汪增芳耐心地对她给予疏导。一番谈话,汪增芳初步感觉:“这是个内向而自卑的学生,我尽量把语气放轻松,用情绪感染她。”

几天后,女生又打来电话。虽然不知对方是谁,但女生对汪增芳很信赖。第三次来电话时,她竟主动说出自己的名字。于是,汪增芳私下里了解了许多情况,这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平平。

一天中午,汪增芳悄悄来到那个女生的班级门口。在巧妙询问后,汪增芳看到一个面色发黄、衣着朴素现她总是低着头坐在教室里,情绪低落。”

女生仍时常来电话,倾吐内心烦恼。汪增芳也像朋友一样开导她,对调查的事却只字不提。“但她始终没太大改变,我觉得她的不快乐肯定另有原因。”汪增芳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暗自观察。临近期末的一天,女生来电话说想向班主任请假,却无法启齿。汪增芳再三询问,她才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有痛经的毛病,总觉得自己不是个正常的女孩子。

原来如此!汪增芳不禁笑出了声,随即说:“对不起,老师不该笑。其实你没什么不正常,老师也会这样。这很简单,只要用中药调理,很快就会好的。”“是吗?”女生的语气顿时欢快了,“老师,我要早认识您多好啊!”

第二学期,学校重新分班。汪增芳走进教室,一眼看见那个女生。她笑着过去打招呼:“你好,我是新来的班主任。”多么熟悉的声音啊!女生惊喜地睁大了眼睛,师生两人相视而笑。“我是第一次看见她笑。她的头发剪短了,整个人显得神采飞扬。”汪增芳明显感觉到她身上的可喜变化。

还有一些这样的学生打电话来倾诉心声。而对自己私下的用心,聪明的汪增芳始终“护着那一层窗纸”。

“心靈的距离,有时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归来,安庆二中吴坤老师认真地写下这句感悟。以前,他习惯于约家长来学校。小窦是班里的“调皮鬼”,他的父亲自然是办公室的常客。来的次数多了,小窦的父亲不耐烦,学生眼里也充满了敌意。一天,吴老师敲开小窦家门,一番倾心长谈让他了解了很多。原来,每次父亲被叫到学校,小窦回家都要挨揍。而父亲下岗后,好不容易找到新工作,又因经常请假去学校,领导很是不满。

吴老师不禁深感歉疚。没想到,自己以往的教育不仅伤害了学生,也给家长造成很大困扰。的确,家访改变的不仅是交流的方式,还有教师的态度和观念。

如果不是去家访,高琦小学的韩承香老师可能会放弃那个叫宁宁的有轻度智障的孩子。第一次家访,韩老师见到了宁宁的外公和外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凄然地诉说着孩子的不幸:宁宁的父母几年前离异,后来宁宁的母亲有了新家,就把孩子送到这里。韩老师得知情况后,对这个可怜的孩子多了一分关爱。可是,尽管宁宁很努力,学习仍越来越差。期末,韩老师又去家访,建议让他留级。

开学时,宁宁的外婆来电话说,宁宁哭着不愿留级,舍不得喜欢他的老师与同学。老师再次去家访时,老人握着她的手,含着泪说:“韩老师,拜托您。孩子学不好我们不怪,只要他过得快乐就行。”

老人的话,让韩老师深受震撼。在家访札记中,她深情地写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不能期望他们都按一个模式发展。要记住,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目标,健康与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委员会:我们和学校荣辱与共。

2005年暑假,安庆外国语学校里一次感人的亲子交流活动——“我和爸妈有个约会”正在举行。“到场的学生和家长的关系都不太融洽。”副校长黄文莉道出了活动的特别用意,“学校希望为他们创造一次相互倾诉的机会。”

活动开始了,一个男孩走到爸爸面前,深深鞠了一躬:“爸爸,您是我心中的男子汉。记得那一次您骨折了,我知道您很疼,但您始终微笑着面对我和妈妈。爸爸,我也要成为像您这样的人。”

“妈妈,您能对我更关心一些吗?”一个文静的女孩鼓起勇气说,“每次我碰到难题来问您,您总是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

一个女孩拿出全家的合影:“爸爸妈妈,你们还记得这次爬山吗?看,我们一家人笑得多开心啊!我希望,我们还能像那时候一样!”

在热烈的掌声中,这一家人含泪相拥。真诚的话语打开了彼此的心扉,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在融洽亲子关系的同时,学校更注重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我们每周都有家长接待日活动。”在高琦小学,校长黄祖宁向记者介绍了学校一整套家校联系制度和方法。

学校的家长接待日很特别,是由家长委员会出面接待家长。黄祖宁解释说:“家长之间更容易沟通,有意见和建议都会直接提出来,便于学校及时了解。”原来家长接待日的地点设在办公楼里,后来担心家长们觉得拘束,就把地点改在校门口的值班室。“学校对家长的意见一向很重视,这让我觉得很荣幸。”孩子已经上六年级的邵先生,一直担任家长委员会成员。

一个接待日,邵先生坐在值班室里。一位老人在门口徘徊半天,才走了进来,很小心地问:“您是老师还是家长啊?”

“我是家长,请问您有什么事?”邵先生急忙让他坐下。

“那好,我就跟你说说。”听说对方也是家长,老人放松下来,畅所欲言。原来,他的孙子读六年级,前几天,班里的数学老师突然换了,学生们都很不适应。“在这节骨眼儿上怎么能随便换老师呢?你给反映一下,让学校把数学老师换回来。”

邵先生向学校转达了老人的意见。第二天,学校就作答复:数学老师去外地参加研讨会了,很快就回来,现在的老师只是临时代课。

家长委员会的及时沟通,避免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隔阂与误会。去年,一个家长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动手打了老师。事情发生后,学校把处置权交给了家长委员会。在学校会议室里,邵先生站在一个家长的立场,跟打人的家长做了推心置腹的交谈。最终,打人的家长同意家长委员会的决定,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做检讨。

“既然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就是和学校荣辱与共的。”邵先生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学校的一员。”

○家长学校:与孩子一道成长。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和先导力量,学校既要争取家庭的支持,更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引领。在安庆四中,团委书记袁雨婷把两本小书摆在记者面前,书名同为《家长阅览》,但装帧不同。一本纸页发黄,一本还是崭新的。

“这两本书代表着我们开办家长学校的历程,也是全校老师和家长的智慧结晶。”袁雨婷是四中家长学校的负责人。他们的家长学校已经办了16个年头。学生进入四中,就意味着家长已经是家长学校的学员。学生们会把一份家长学校“开学”的通知带回家。这几年,学校还把每一学年家长学校的活动安排,提前印发给家长。

一天傍晚,袁玉婷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声音很急切:“老师,我想参加你们的家长学校。”经询问,这是从两百里外的潜山县打来的电话。袁玉婷很吃惊:“路途这么远,为什么非要上我们的家长学校呀?”“不瞒您说,我也是教师,我的孩子正读初中,可我总觉得教育方法太欠缺,朋友建议我上四中的家长学校。”

家长求知若渴,学校就收下了这个“借读生”。从此,每次家长学校开课,袁玉婷就提前通知他,而他每次都准时参加从不落下。从潜山到安庆要坐两小时汽车。家长说,每次周六上午8∶30开课,他为了听课,五点多就得起床。在家长学校里,袁雨婷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家长,也不止一次被他们的执著感动着。

家长学校开学时,按惯例要请专家作报告。报告厅里人头攒动,有位家长身患残疾,仍然拄着双拐来听课,还有一对夫妇同时来参加,为了不多占一个座位,丈夫站在窗外听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做过统计,每一次开课,家长们的出席率都在95%以上。”袁雨婷显得特别兴奋。毫无疑问,家长们不仅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和进步。因此,在每一次家长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孙英都会强调这样一个理念: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通过共同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在记者手中,有一份本年度家长学校的活动计划。看得出,学校精心为家长们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在这里,家长们既可以学到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子经验,也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的新思想,还有青春期教育的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这一切,都跟孩子的成长步伐一致,甚至家长学校也和学生在同一天开学。

十多年来,学校坚持无偿提供这样一个培训基地,使之成为学生、家长、老师共同的精神家园和资源宝库。2005年,安庆四中的家长学校荣获“全国家教名校”称号。

联手德育志愿者,实现资源共享

湖北武汉有一位陶宏开教授,近年来奔走于全国各地,义务拯救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深受欢迎。安庆也有一位致力于拯救“网络迷失儿童”的热心人,被称为安庆人自己的“陶宏开”。他就是安庆师范学院的副教授张启树,宣称:“家长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都可以找我。”在他的帮助下,有好多沉迷网络的孩子,又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面对记者,张教授坦言:“希望有更多人来帮助未成年人。其实我说的话跟家长的话差不多,但换一个人说,效果就不一样。”

的确,在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许多社会因素影响着教育的成效,而教育也需要社会上更多的人来援手。在安庆,有很多像张启树这样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人士。教育部门称他们为德育志愿者,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密切的联络,使之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笔重要的社会资源。

○高光煌:工作是老人的救生圈。

“谁能理解、接纳孩子,谁就是明白人;谁能跟孩子和老师亲密合作,谁就是大智大勇的家长;谁能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地帮助孩子成长,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很浅显的三句话,实在又具有说服力。这就是高光煌的“成功家教三定律”。在安庆的采访中,高光煌的名字经常被提起。江兴代局长建议记者去访问他:“高老师可是我们安庆很有影响的教育专家。”

见到高光煌时,他正在准备晚上的讲座:“一个校长打电话来,要我给学生家长讲一讲。”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六十多岁的高光煌干了一辈子教育,退休后对教育的热情更加高涨。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状况,他深感焦虑:“家庭教育可是一个无价的、潜在的教育资源。这不需要花太多钱,但我们却没认真做。”

近年来,高光煌奔走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先后作过几百场报告,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讲师德。他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受,总结成一条条实用性很强的原则,让老师和家长们豁然开朗。

“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每一次高光煌给家长们讲课的主题,“你想预测你的家庭20年后是怎样的,那就看看你的孩子的教育现状。只有两代人都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家庭教育缺失的局面。每一次作報告,他都忘不了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他开通了“家教热线”,随时随地为求助者解惑。

2003年暑假,63岁的高光煌做出了一项“惊人之举”,他自费赴北京参加北京大学心理系举办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他说:“在培训班中,我比听课和讲课的人年龄都大。”在最炎热的夏日,高光煌像个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听完了一百七十多课时的培训。培训一个多月时间,花了八九千元。高光煌觉得值,他珍惜的是学习的机会。学习回来,他满心欢喜:“我像一个长途旅行者,又渴又饿,好不容易大吃了一顿,感觉浑身是劲儿。”

作为一个德育志愿者,高光煌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是老人的救生圈。”在一次咨询活动中,一位家长听了他的话深感受益,执意要付费。高光煌笑着说,你不必付钱给我,我该给你钱才是,是你让我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朱晓红:关注潜在的“问题少年”。

在安庆市人大代表朱晓红写的材料里,记者看到一行醒目的标题——教育部应尽快部署,为中小学配备法律和心理健康辅导员。这是一份提案,也是朱晓红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呼吁的事。作为安庆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朱晓红常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研究和思考问题。

在她的提案中,记者看到一个惊人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已占整个刑事犯罪案件总数的20%,且有逐年上升趋势。朱晓红还给记者提供了另一组更令人担心的数据:在现有中小学生中,3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5%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1%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这是一个数目巨大的群体,这些潜在的、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更值得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朱晓红的眼中充满了忧虑,“几乎每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透射出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乃至学校的教育问题。”

怎样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呢?基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朱晓红更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从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因此,在当选市人大代表后,朱晓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将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提案,引起更多人关注。

在写提案前,她找来教育部2004年工作计划逐句研读。在工作要点的第二条,她看到这样的内容:“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将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这跟自己的想法不是很一致吗?她仿佛看到了曙光。很快,让她更感欣慰的是,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央8号文件”颁布了。

兴奋之余,朱晓红也有一种紧迫感,她随后写提案递交市人大。这份提案很快转到了江兴代局长案头。教育局在做认真研究后,决定加强并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久,朱晓红又将提案重新整理,在省政协会议召开前交给市政协副主席。其中明确加入了“每年招录新教师时,逐步吸收法律、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建议。

○陈庆玲:社会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宽容。

采访途中,驾驶员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一位女主持人接听学生家长的热线。“你听,她就是陈庆玲。”驾驶员介绍说。

陈庆玲是安庆家喻户晓的名人,在市广播电台主持“1584热线”。“1584”的谐音是“要我办事”,在为市民们排忧解难中,她关注最多的是教育问题。一见到记者,陈庆玲就坦率地直奔主题:“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媒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几天,陈庆玲在节目中接到一个中学生的电话。这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孩子,在乘坐公交车时,经常看到人们对没有座位的老人熟视无睹。他思索了很久,决定给电台打电话。

“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呢?”陈庆玲问。

“可以在驾驶座旁装上语音提示器,有老人上车,司机就按一下语音提示。”中学生说了他想的办法,希望电台能转达这一建议。

陈庆玲笑了:“这样会有用吗?”“肯定会的,只要有一个人让座,就会有更多人站起来。”中学生激动地说。

那天在电话里,陈庆玲跟他探讨了很多。从这个学生身上,她感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也想到了媒体的责任。在和未成年人交往中,陈庆玲认识到:“社会应该给未成年人更多的宽容,有时即便他们做了错事,也不能轻易定性为道德问题。”

几年前,陈庆玲收到一位初中女生的来信。信中言辞恳切地说,主持人的声音很像她去世的母亲。读到此,陈庆玲心里一颤,怀着几分怜爱,很快给女生回了信。之后,女生经常来信,反复诉说对母爱的依恋。热心的陈庆玲也真诚地给她回复,“我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给她一些弥补”。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却得知女生的母亲仍健在。

一開始,陈庆玲有点不理解,女生为什么说谎呢?冷静思考后,她原谅了这个女生:“可能是没人倾听她的烦恼,或是家庭生活不快乐,或者仅仅是喜欢和我通信。”她依旧给女生回信,也没揭穿谎言,只是用一些暗示提醒她与人交往要真诚。对女生成长中的问题,陈庆玲也一直给予疏导或鼓励。

几年后,女生考上了大学,来向陈庆玲告别:“谢谢您陪我走过这一段路。”在紧紧的拥抱中,彼此都感受着亲人般的温暖。“那也许只是善意的谎言。”陈庆玲笑着说,“孩子是在错误中学习长大的。”

短短数日的采访,记者心中时常被厚重的历史感填满,这是一片历尽沧桑的土地。巍然的佛塔,古朴的宅院,婉转的黄梅调,还保留着曾经的繁盛与荣耀。这又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2005年,安徽省沿长江开发的东向战略已经启动,立足于第一方阵的安庆,正蓄势待发,力争成为经济崛起的脊梁。

教育既铭记着历史的重托,又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安庆市委书记韩先聪强调,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为安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的基础性工作”。

在这片继往开来的土地上,记者看到安庆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对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的深入探求,对教育的满腔热诚。在安庆身畔,长江水依旧不舍昼夜地流淌着,似乎在向人们发出启示:人的成长有更为长久的价值,要经历更为长久的嬗变,也需要以更为长久的努力,去进行不息地探索。

猜你喜欢
安庆家长学校
鱼殇
拖拉机司机的“网络艳遇”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