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6-01-19 14:50刘精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素质教育语言

当今时代,言语的交往活动比任何时代都要繁仍。故有识之士呼吁人们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突破。2003年6月13日《参考消息》就有一篇文章《能改变人们思想的七个R》,其中第一个R指推理(reason),举的例子是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的成功确实离不开她的口才尤其是推理能力,因此她能说服人,从而改变人们原来的想法。我认为,语言的突破是我们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如果我们的语言才能得到了突破,我们的事业就能事半功倍。语言的突破不仅是指书面语言,而且也指口头语言。后者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注意得不够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因语言障碍或口才不佳而在应聘场上屡吃败仗的,不乏其例,学生语言的突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需正视的问题。由于语言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笔者认为,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等到大学来培养,未免太晚。自然,大学生自身以及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亡羊补牢。为了使学生语言有所突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学生缺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想取得语言的突破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样的学生说起话来或作起文来往往语无伦次、辞不达意,甚至使人不知所云,或者不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甚至理解错了,从而影响言语交际活动。笔者认为,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是不成功的,责任主要在我们教师自己。

笔者在大学已经教了多年的逻辑学,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低的,而这样的学生往往表达能力也不强,如果不加强学习,今后担当中学语文教师是会误人子弟的,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语言是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定义并不科学,但它充分说明了语言乃至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工具性。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必然会影响人们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强就无法胜任语文教学。我认为即使是小学语文,到了四年级以上也有了一定难度,教者如果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自己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恐怕也只能常常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文本中一些话语的理解及分析,词、短语、句子、复句、句群、段落、文章结构的理解及层次的划分,段落大意的概括,文章主题的把握,病句的修改,关联词语的造句等等无一不与逻辑思维能力有关。一个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至少擅长于对话语和文本的理解、分析、概括、推断,并且擅长于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教师不仅本身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在表达能力上本领过硬,而且善于教给学生以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语文教学无论怎么改革,这样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窃以为孔子所说的举一反三应该是我们总的教学目标,学生能举一反三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的目标永远是教学双方应当孜孜以求的。但是现实情况如何呢?现在的语文考试包括高考越来越侧重于能力的测试,所以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毋庸讳言,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低的。教学期间,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把“没有一个国家不建设重工业而有巩固的国防”改为充分条件判断,正确答案是:一个国家如果不建设重工业,那么就没有巩固的国防。结果有20多个学生如此改:“如果一个国家建设重工业,那么就有了巩固的国防”。这是不动脑筋,缺乏语法和逻辑观念所致。笔者近几年常常给成教学生上课,其中大半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因此对一些语文教师的底细是清楚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少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恐怕教不下去。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用书固然为老师提供了方便,但也妨碍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许多教者有了此法宝,于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以至于习题答案全按参考书那一套讲下去,于是有了千篇一律的教法。我认为,教师自己不深入钻研教材,教师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是难以提高的。没有钻研,就没有自己的特色,没特色的教学是不会吸引学生的,是不会成功的。但是,教学质量要提高上去,于是只有死搞、蛮搞。所谓精讲多练,精讲是前提,除了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多练,一般场合,有了精讲,学生理解了,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了,何必多练。没有精讲,多练何益,过量的练习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减负,喊了几年,为何减不下来?窃以为,小学语文、数学教材仍然偏难,加之有些地方依然搞统考,教师为了出成绩,只有一个笨办法,让学生死记、死背,多做多练。我一个生字写了几次,就能听写,平时已反复抄写、听写,到了期中考试前又大量抄写,到了期末考试还要大量抄写,连家长都觉得烦,小孩的应付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应付作业,于是写字潦草。其实只要让学生把写错了的字多抄几遍就可以了,汉字是可分析的,对错字,老师可集中分析,或者对少数记忆力不好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不要让学生大量抄写。更令人反感的是连习题答案都要背。其实,我不是一味地反对背与记,相反,我认为,记忆是智力的基础,只有背下来、记下来的东西才是牢固的,尤其是对一些经典名篇是应当背诵的。过去的私塾培养的学生一般作文能力强,除了多写,主要就是背书,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如今的小学老师在背书方面倒是抓得不够,却要学生大量做作业、记答案,这不是舍本求末么?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矣”(见《论语·述而》),举一而不能反三,则不复教矣,夫子这话还是说过头了,与他自己所说的诲人不倦有点矛盾。首先,我认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智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当他们不能举一反三时,我们仍当诲人不倦,要想方设法地去启发他们,像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大科学家读小学时在老师眼里是显得愚笨的,因此教师不能因学生一时的愚笨和成绩不佳而看轻学生,因为这样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葬送学生的前途。对于小学生来说,可塑性很强,来日方长,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兴趣,一时的成绩好坏不要看得太重。其次,我认为,学生做错了题或题目做不出来了,老师要及时予以启发,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集解》引郑玄言:“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孔子的意思是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启发他。但是学生更正后还是错的,可见已经到了心愤愤、口悱悱之时,教师在此时仍不去启发学生,这是教师的失职,如果不是能力的问题,那么是缺乏敬业精神以及教不得法的问题。部分中小学老师还有一个通病,即死按所谓标准答案要求学生,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

认为只要不涉及对作者原意的理解,应允许表述上的差异,还要允许理解的差异性,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死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一方面充分说明了教者自己也没有理解,理解能力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方法问题。

中小学语文老师由于语文的特殊地位,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语文来说,重视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推理能力,既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乃至于走向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未来的语文老师,有相当一部分现任的中小学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都比较低,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怎能肩负素质教育的重任?为此,笔者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负起主导、主管的责任,首先小学不要搞统考,从初中毕业会考到高考,要侧重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乃至于推理能力的测试,语文是不适宜考客观题的,我认为不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至少不要把素质教育和考试对立起来,目前我们的保送制度已经露出了弊端,既然不能人人升高中,考大学,而且学校之间总会不平衡,因此无论怎样改革,考试相比而言是公平的。即使考进了大学,为了保证和检测教学质量,仍得考试。所以,问题不是考试,而是怎样考。所以考题的导向是很重要的。语文考题侧重于能力的测试至少在语言能力的素质培养上能检验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的成败。其次,对现有师资,要加强继续教育,尤其是在逻辑学、写作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要加强。对未来的语文教师,选聘要慎重,不仅要面试,而且要笔试,最好是既口头作文,又书面作文,因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且也最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和作文批改、讲评中应具备的能力,无此能力,语文教师就不可能做到“精讲”,而以“多练”弥补其不足,语文教学难以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在此种情况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是自发的,素质教育就无法得以实施,学生的减负就成了空谈。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未来的语文老师,笔者首先建议要重视逻辑学知识的学习,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和作文能力。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为教师为人为己,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不要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最好先钻研教材,尝试着对文本去理解、分析、概括、推断,先自己做一做习题,万一不行或弄错了,再看参考书,想清其中的道理;其次,要意识到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而要注意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尤其要因材施教,避免苦干、蛮干;其次,要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不要目光短浅,以为考试不考口才,就把它放到次要地位,须知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阅读理解题,有些考生即使没有碰到生词,也做不好,因为这些考题往往是考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考不好是情理之中的。英语没学好,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并无大碍,因为很少有用得上的,而汉语没有学好,不能用汉语好好地思考问题、表情达意,问题就大了。再次,汉语也有听力问题,社会生活中说话者没有问题,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或把说话者的意思理解错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话语的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虽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般场合下,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母语思维,可以肯定的是思维有共性,逻辑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共性。因此,逻辑是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正因为如此,亚里斯多德甚至把他的逻辑学专著之一称为《工具论》。所以,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在习得我们的母语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读者可以从笔者对大学逻辑试卷的分析中窥见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语言能力的缺乏。大学固然可以开形式逻辑、演讲与口才、大学语文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获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等闲视之,而教师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也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呼吁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语言的突破,来提高教学质量。

(刘精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素质教育语言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