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访“诗魔”洛夫

2005-06-24 12:24
广州文艺 2005年4期
关键词:洛夫温哥华书法

王 选

在北美华裔文人圈,提起诗人洛夫,人们就会想到他卜居的雪楼,因为雪楼有诗。洛夫的雪楼诗、雪楼随笔、雪楼书法,就像飘舞的雪花,那么温馨浪漫。

洛夫1996年从台湾退休后移居加拿大,在美丽的温哥华列治文购买一栋新式洋楼,此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亦乡亦城的周边环境。当年遇到了一场50年罕见的大雪。洛夫晨起开门,看着大雪厚厚地覆盖了花园,即兴作诗:“你拒绝了一束玫瑰,却要去了我整座花园。”想到古今文人的居舍大多有个斋名,于是触景生情为小楼起了一个风雅而寒冷的名字——雪楼。书画家李默先生用行草木刻“雪楼”绿字制成竖匾,名正言顺挂于大厅正中。

雪楼,是诗人探索诗艺、制造梦幻的理想天地。洛夫想起40年前写了一首600行的长诗《石室之死亡》,觉得诗犹未了,或者说得还不够清楚,因此想趁晚年精力尚盛,以自己对生命的体验,用美学的观念,再作更深入全面的表达。就这样,呕心沥血11个月,写就3200行的长诗《漂木》。先后在大陆、港台和海外华文报刊连载,震惊华语诗坛。

笔者去年7月在温哥华参加加华作协研讨会,亲听洛夫先生介绍《漂木》概况。诗人独出心裁,以漂木作为象征,演绎海外中华儿女漂泊无根的生活和孤寂的内心世界。全诗分“漂木”、“鲑,垂死的逼视”、“漂瓶中的书札”、“向废墟致敬”等四章。他虚拟实境描述漂木入海后逐浪飘流。华夏是他的源头,从东流的一江春水奔注大海。有时穿过悬崖峭壁,遇到惊涛骇浪;有时迎来晚霞新月;有时听到黄莺清吟,杜鹃啼血……最后,凡是太阳照射到的地方,那里一定有落脚的华人。华夏游子从来是身背土地爷,飘到哪里,就在哪里供上土地爷,生根开花。洛夫称他也是一根漂木,深有感慨地说:“活在海外的中国人,究竟家在哪里?人在什么地方,家就在什么地方,国也就在什么地方,但是根始终在中华。”“我活在江南的柔水中,活在5000年浩浩荡荡的长河中,活在‘离骚中,活在方方正正的方块字中”。

诗人爱雪,读雪作诗,对雪挥毫。雪愈大,诗愈美,文愈多。具有新诗韵味的诗联:“秋深时伊曾染霜的落叶寄意,春醒后我将以融雪的速度奔回”。自用行草书写挂于雪楼醒目之处。散文“雪落无声”,让读者一觉醒来,睹目“万物都在鹅毛大雪的覆盖下失去了颜色,失去了距离,也失去了个性,天地间只充塞着无边际的寂静。”在“又想起了雪”一文,诗人眺望故乡南岳衡山皑皑的白雪,仿佛看到亡母顶着雪花蹒跚地向他走来,悼母诗句、泪珠同时落在纸上:“母亲,我不曾哭泣,只痴痴地望着一面镜子,望着镜面上一滴泪,30年后才流到唇边……”读此诗,我的眼睛湿润了,仿佛我也看到雪花里的母亲。

洛夫欣赏白居易的酒、炉、雪、杯诗,并亲书悬挂客厅。“绿螳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人时常有朋自远方来,在“明月照积雪”的境界中,煮酒论诗,研讨诗艺。几乎所有的碰杯都碰出酒与雪的诗章,几乎所有的交谈都吐着诗的芬芳。人们发现雪楼不仅有诗,还有凝聚力。于是,由华裔诗人曹小莉和作家谈伟那、刘慧心发起,定期举行“雪楼诗书小集”,每次一、二十人,自备一菜,自愿参加。雪楼成了名副其实的“文艺沙龙”,或朗诵诗歌,欣赏书法,交流心得,气氛异常热烈感人。看到海外游子置身异邦终日为生活奔波,仍不忘追求中华文学书法艺术的那种精神和那股劲头,我这个大陆文客心中掀起一阵波澜,令人肃然起敬。

一次黄昏,我带着著名诗评家杨光治著赠洛夫《不吐不快》一书,在华裔书法家刘渭贤、刘泽普先生陪同下前往雪楼。洛夫早在楼前枫叶树下迎候,一阵寒暄后引领众客首先参观他经营的花园。一排挺拔、秀丽、高洁的白杨,微风吹得绿叶沙沙响,小园花草芬芳,争奇斗艳。雪楼悬挂一盏风灯,柔丽的灯光温馨着赏心悦目的花园。接着参观书房,欣赏诗作和书法,然后在餐厅坐下来边饮边聊。我总的感觉,洛夫的晚年是丰收的。难能可贵的是,他练就一手苍劲飘逸的书法,不仅将自己60多年功力的诗作定格在宣纸上,而且用书法留住了中华文化传统,这给具有“大师”和“诗魔”之称的洛夫穿上了亮丽的彩衣,而长诗《漂木》显然又为年逾古稀的诗人增加了一顶辉煌的桂冠。

聊到子夜,离开雪楼时发现大雪下了很久。回头望去,雪楼淹没在雪海里,唯有那盏古式风灯在风雪中摇晃闪亮。

写于温哥华

猜你喜欢
洛夫温哥华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书法欣赏
下一站,温哥华!
温哥华 自然倾城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温哥华承诺20年内成为100%可再生能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