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彩云
近日,耐克 “恐惧斗室”系列广告在亚洲地区刊播后,引起轩然大波。争议的主焦点围绕着广告中被“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所打败的东方人形象和中国图腾龙等元素。这让许多人认为创意中潜藏着对华裔的鄙视,应对其“严打”。当然也有不少年轻人被其吸引,甚至认为“很酷”。
问题广告,一种宣传手段?
新加坡一家媒体分析,这是耐克的一种宣传手段,“它试图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是某个街头的小混混抢走了某家大公司的广告宣传似的。广告看起来厚颜无耻且华而不实,但它却非常引入注目。”
利用争议广告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的目的,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一种有效的传播策略。然而,争议广告是一柄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以较少的宣传费用,迅速提高知名度,对企业的产品推广、品牌树立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使用不当,则可能被作为问题广告而禁刊,并对整个品牌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意大利著名的服装品牌贝纳通是善用争议广告的高手。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贝纳通基本走的是争议广告的路子。它的创意多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如冷战、环保、艾滋病、宗教、非洲难民等,虽然平面广告只要上了媒体就会被禁,但报纸杂志会从新闻的角度对此广为报道,这让企业省了不少广告费。
由争议广告引发问题的例子也并不鲜见。丰田“霸道”事件、立邦漆“盘龙滑落”事件等等轰动一时,其负面影响却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始料不及的,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了不良的印象。
耐克“恐惧斗室”系列广告刊播后,网络、报刊都对其进行了报道和讨论,快速扬名,然而这种名声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不敢苟同。在新加坡地区遭到市民抗议,抱怨该广告污染市容,甚至要求对其“严打”;在中国让观众感到不舒服,认为玷污了中国文化,侮辱了中国人。这对耐克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是一种损害,对产品销售也难以起到积极作用。虽然很多年轻人不以为然,但毕竟为他们买单的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成年人。
文化,斩不断理还乱
广告中通过制造话题、引发争议,意在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这本无可非议。然而一旦触及了民族文化这个敏感问题,广告人员就必须高度谨慎,因为文化问题处理不慎,轻则引发争议,严重的可能挑起抗议。
贝纳通的“问题广告”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它有着正确的争议广告策略:其一,在议题选择上,选取的话题并非庸俗的问题,这体现了品牌的某种品位;其二,尊重目标消费者,避免文化上的优劣联想,深谙目标消费群的心态,适当的叛逆可以让消费者产生价值认同感;其三,辅以常规广告,维持品牌知名度。
而“恐惧斗室”系列之所以由争议引发抗议,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告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冲突。
广告本身并无不妥,没有违背广告法;在创意策略上,契合耐克长期坚持的品牌核心价值——人类从事运动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也无不妥,且广告制作精美,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广告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广告内容与文化的联系。
龙是中国的图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飞天形象是传统艺术的瑰宝。东方老者被击倒,飞天女子和美钞一起出现,并被粉碎,双龙被打败。一系列的东方元素在美国巨星勒布朗·詹姆斯面前无还手之力。这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西方关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这里被“演绎”到了极致。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水土不服现象并不少见。丰田“霸道”事件、立邦漆“盘龙滑落”事件,都是忽视了民族文化,致使其传播受到抵制。
文化是根植于一个民族内部的本能和自然存在,广告与文化有着斩不断的联系。无视民族文化,不尊重民族感情,试图挑战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只能以失败告终。
直面文化
既然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文化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那么如何减少由文化冲突引起的问题广告,自然还是要从文化着手。
首先,对于广告国的文化及习惯,跨文化广告宣传中应予尊重,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品味,符合其文化习惯,尊重广告国的民族感情,尊重广告国消费者的利益等,避免重蹈“降狮戏龙”广告事件的覆辙;在宣传原产地文化时必须注意,消费者的民族意识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日渐觉醒和强烈,不再一味地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对于那些和民族文化相冲突的信息,消费者还会表现出逆反心理和抗拒。
其次,寻找人类文化的共性,如爱、沟通、理解关怀等等都是全人类共同渴望的,利用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通的经验,超越特定民族和文化的阻碍,让消费者产生共鸣。把握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手段进行创作,才能避免问题广告的出现,实现有效的广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