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风
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发布招标公告,微软的代理商以“场地价格”2925万元成交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套件正版软件合同。
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国产IT业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的 IT业及公众对微软“里程碑”式的胜利予以了更多的置喙。在群情激昂的民族主义保护声浪中,来自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李武强发表个人名义的书面声明引人关注,在这份声明中,李武强未点名地指出,不少省、市大规模采购国外软件,严重违反《政府采购法》,把国产软件逼上了绝路。
我以为,围绕着政府采购展开的微软与国产软件角力,其实就是国际品牌与国产品牌进行竞争的过程。在这个品牌竞争的过程中,应该界定清楚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微软的中标是否有潜规则?二是微软该不该中标?弄清了这两个问题,恐怕所有围绕着微软中标的质疑,都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缺少更多的事实证据面前,所谓的“潜规则”一说,恐怕更多地来源于国产软件商们的臆测。否则的话,就无法解释清楚,除了在北京市之外,微软还在上海、天津等地同样能“攻城掠地”的根本原因。廓清了前者,“微软该不该中标”似乎无需更多的解释,我们不妨看看来自某知名软件
厂商老总的一番话:“政府让我们做到微软的水平是不现实的,如果政府说要做到和微软一样的水平再采购,那通用软件这一块可真的就不用做了。”这番话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国产软件与微软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既然如此,微软的中标实际上应是政府招标经过详细考量之后的一个最佳选择。
我们不妨拿反对微软中标声音最强的国产软件中科红旗与微软进行一下比较,在知名度上,中科红旗恐怕只能局限在国内的市场,而微软则是世界性的声誉;在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上,中科红旗恐怕也无法与微软相抗衡。换句话说,在微软与中科红旗这两个品牌影响力上,根本就不存在着可比性。品牌是一个产品通向世界的名片,微软打遍世界凭借的是提供的优质产品与服务,而我们的国产品牌则只能依赖着相关政策的扶持分 得一杯羹。二者孰优孰劣,自然立判高下。某种程度上说,国产软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国家政策扶持了这么些年,国产软件依然难以接近微软,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是一个更令人尴尬的事实。
最新的消息表明,包括金山在内的三家国内办公软件厂商已经在12月2日上午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协议,此消息已经得到了部分国产厂商的证实。但是,相关厂商已被告知不得对外透露采购的具体数量。而在12月7日又传来消息,山西省政府软件采购结果已经揭晓,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项目上可能全部出局,国产软件瓜分了办公软件和桌面操作系统全部采购份额。
这意味着国产软件商的胜利吗?我看未必:一是北京市政府的采购中国产软件商拿到了多少份额仍是未知数,二是即便是国产软件通过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山西获得胜利,也更多的是基于价格等方面的优势而不是技术、服务上的优势。
也许,国产软件商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国产软件有能在世界范围内叫得响的品牌。也许只有出现了这样的品牌,国产软件才会真正具备与微软抗衡的实力。在此之前,国产软件商们恐怕只能是卧薪尝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