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杂志社的叔叔、阿姨,您们好:
我是张玲,是您们“慈善助孤”活动中曾帮助的一名孤儿。今年16岁,父母在1993年双亡,那时我只有4岁,被爷爷奶奶抚养了。现在他们都已80多岁了,生活无助。还好社会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了我们一家。在7月24日那天,我从不幸的孤儿中幸运地被选去慈善协会,在那里开了一个大型的座谈会,就在这个座谈会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爱,我的希望从那里开始。
我在这里深深地给您们鞠躬,深深地感谢您们,感谢您们给了我生命的色彩。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不辜负你们这些好心人对我的希望和关心。
天津市静海县唐官屯镇中学张玲
2004年7月25日
《慈善》杂志社: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寄给我的两本2004年4期出版的《慈善》收到了,激动的我久久难以平静下来,就像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样,感到特别亲切、欣慰。因为这是我渴望多年想看的刊物。
我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对慈善事业特别敏感,我如获至宝一样,一个题目挨着一个题目一赶读下去,越读越感到我们国的慈善事业正在进一步向前发展,越读越感到伟大的博爱精神和救济行动会更多地降到那些苦难人的身上,越读越感到应该感谢那些关爱慈善事业的慈善家们,是他们起了个好作用把爱无私奉献。同时,我也感谢你们所有的员工为办好慈善刊物所付出的辛勤与汗水,这就是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的原因。希望你们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读者面,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都来关心和参与慈善事业。都来净化心灵,以爱待人。
石家庄是河北省会,我走了许多书店想买一些关于慈善事业方面的刊物都没有买到,又专门到省图书馆借阅,他们费了好大的事才找到2003年你们出版的《慈善》慈善,2004年根本就没有。希望你们在发行方面多做些工作,让更多人知道《慈善》才好。
感谢你们刊载了我的“对一个慈善团体的怀念”,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宿愿:是你们帮助我圆了这个梦,我之所以介绍恤养院,是想通过事实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好孤儿院,从而在民间也能办几个这样模式的慈善机构,可以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也可以使很多贫困儿童和流离失所的孤儿受到良好教育。
再见了亲爱朋友们,我虽然已是八旬老人,但我仍然会时时刻刻关注《慈善》,希望你们越办越好。最后,请你们告诉我怎样订“慈善”,这里的邮局不详。
祝你们
身体健康,事业进步!
张养福
2004.7.25
《慈善》杂志负责同志:您好!
汇上81.6元,系我及赠予他人的两份《慈善》的订款,请妥收。盼仍用塑料封皮寄下,以免遗失。
我是由淄博市慈善总会的一次赠刊中得到《慈善》的。之后,个人连续订阅至今。
回忆过去,从传统的积德行善到无偿地扶贫济困,以人为善,逐渐有些感悟,全赖贵刊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此谢过。《普爱山庄》、《慈善行》是在泪水中捧读的。贵刊赠出,多人阅看,均一致认定受益多多,我为社会做的好事太少,微不足道,但总愿锲而不舍地继续下去,永不停步,直到最后。
“夕阳红老年公寓”由几位热心人投资兴建,现只有李冈彪在艰苦经营中。为表示对《慈善》、寓公的一点敬爱,一点支持,我已为他们赠订《慈善》多年了,祝公寓越办越好,老年朋友福寿安康!祝愿《慈善》更上一层楼,读者将会扩大再扩大!
淄博二中离休干部:詹文林致上
2004.11.16
尊敬的编辑: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从小与善结缘。幼年时村头道路坑洼,雨则泥泞,我便常怀着一颗童稚之心弄些土或灰去填补,老人们说这孩子修桥补路,行善积德,必有好报。当时更无多想。这些年来,曾于学童时组织过为大熊猫募捐、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捐款、为大兴安岭火灾捐款等等,遇人危难必倾力相帮,济贫扶弱,工作后多次捐助失学儿童,为希望工程捐款、为希望小学捐款、为保护母亲河捐款等等,只要有机会就尽些心意,虽然自己收入不高,但总算尽了一点点心力,不求有什么回报,但求心理上一丝安慰。
自订阅《慈善》杂志以来,从中受益匪浅,各种慈善信息、慈善家们的义举和一篇篇感人故事,一次一次感动着我,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感觉到自己渺小,觉得自己为慈善事业做的太少,今后应更努力地投身于慈善事业中去。
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希望贵刊能设立一个栏目,架一座桥梁,提供一些需要救助和帮扶的对象,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使更多人得到帮助,使我们的爱心得以充分付出。
随信寄去400元,希望帮助与一名失学儿童结对,助其完成学业,成分感谢!
祝愿《慈善》杂志越办越好!
忠实读者:靳国霞
0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