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两岸六十年

2005-04-29 00:44
检察风云 2005年10期
关键词:台独两岸关系民进党

武 菁

时隔近60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台湾问题是海峡两岸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包袱。这次国民党主席连战及亲民党领袖宋楚瑜的应邀来访,成为摆脱历史包袱,走向和平未来的重要一步。

随着两岸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台湾问题包含的因素日益复杂,解决台湾问题的日程更趋紧迫。可喜的是具有远见又注重务实的大陆领导人与台湾有识之士,终于为破开坚冰迈出勇敢的一步。因此,连宋的破冰之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是符合时代发展、顺应两岸民心的关键之举,让两岸人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台湾政治生态的变迁

50多年来,台湾经济社会的变迁带来了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变迁和本土化、自由化的发展,人们对台湾发展前途表现出不同的看法,1983~1984年对“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问题,发生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论战。一些主张祖国统一的人士认为,“台湾意识”绝非“独立的民族意识”,它与中国意识或中华民族意识并不矛盾对立。

而极端的“台湾意识论”者认为,台湾意识是以台湾本土为主体的人们400年来休戚与共互相依存而产生的一种共同意识。“台湾意识”是相对于中国人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台湾人的意识,而“中国意识”则是国民党当局强加给台湾人的。他们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甚至认为台湾人已经形成独立的“台湾民族”,从而主张台湾住民自决或台湾独立,主张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划清界限。有学者指出,这个争论的“背后暗流”,“乃是在国际政治关系的动荡不安中,一部分人企图以强调承认台湾现状并维持现状来对抗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影响”。这场争论表明,片面鼓吹“台湾意识论”给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1972年6月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台湾由蒋介石时代进入蒋经国时代。面对“外交”溃败、社会矛盾上升、内忧外患一起袭来的局面,为应变求存,蒋经国开始对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新人新政”,推行了一系列“革新保台”措施,其核心是“本土化”,即笼络台湾本土的政治、经济精英,达到巩固国民党统治的目的。通过有意识地“启用青年才俊”和提高台湾省籍势力在政权中的政治地位,使国民党与台湾民众的矛盾有所缓解,省籍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蒋经国本人的地位也得到巩固。

随着“政治革新”的开展,在国民党外与国民党持不同政见的各种政治力量组成反国民党的“联合战线”,党外势力逐渐汇集并崛起。1978年的“中央民意代表”选举,党外人士首次组成全岛性的“党外助选团”,并提出十二项共同政见,以组织化的形式向国民党当局发起挑战。但因其内部成分复杂、政治主张不一,内部不断分化和重组。

1986年党外人士仓促成立了民主进步党。11月10日,民进党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党章,选举了领导机构。民进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台湾政治多元化和多党政治的格局。然而,这个在胚胎里就具有浓厚分离倾向和“台独”意识的政党,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变化,“台独”主张日益显露:1987年5月,由民进党组织的街头运动,第一次出现“台湾独立万岁”的口号;10月,民进党主席公开表示“台湾人绝对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11月,在该党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上,把“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列入决议;1988年初,民进党公然声称:“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禁止台湾独立”。国民党没有对民进党“依法处置”,却决定采取“宽容应对之策”,后来甚至对民进党的“台独”言行加以纵容,成为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的隐患。

80年代中期以后,为顺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适应新的时代潮流的要求,维持在台湾的长久统治,蒋经国在1986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政治革新”的主张,声称今后要采取“较为开明的做法”,“以党务革新结合行政革新”,进而“带动全面革新”。

政治革新的第一个步骤是解除戒严。1987年7月,蒋经国宣布废除在台湾实行达38年之久的“紧急戒严令”,意在缓解国民党与台湾社会的矛盾。

第二个步骤是允许台湾民众经其它国家和地区赴大陆探亲。当局于1987年8月宣布从11月起开放探亲,这是台湾当局借海峡两岸的互动来抑制分离意识的一个政治手段,也表明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的调整已经列入议事日程。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由李登辉继任“总统”。由于解除戒严和开放探亲已经对台湾社会造成重大冲击,军事戒严时期已经结束,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体制开始解体,本土化和自由化倾向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的积极措施。但是,当时国民党当局担心两岸关系的发展将对其“反共戡乱体制”造成威胁,因而制定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1981年国民党十二全大会上,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取代了过去“反共复国”的口号,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也出现一些政策性的松动。1987年台湾当局在没有制订出新的大陆政策的情况下,宣布从当年11月起,允许台湾民众经其它国家和地区,赴大陆探亲。这表明台湾当局已经将调整大陆政策列入议事日程,但由于双方在政治上仍处于僵持的局面,仍疑虑重重。国民党内主张谨慎的意见占了上风,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仍坚持“三不”政策。

尽管如此,两岸交流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不仅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0多年。虽然这期间两党内战状态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国共两党对于“一个中国”的立场长期以来是比较接近的(李登辉时期排除在外)。长期以来,中共对台政策的一贯目标是通过两党之间的谈判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虽有种种阻隔,但通过成立海协会等渠道进行两岸两会的谈判,最终达成了为两岸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九二共识”,推动了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化的思维

前海基会副董事长、秘书长、两届国民党中央委员、现为南京大学民国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的邱进益先生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问题,也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应以全球化思维考察其在整个亚洲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时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因台湾在亚太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问题牵涉到一些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引起当今各国的关注。

考察台湾问题不能脱离复杂的国际背景。如日本从琉球到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运输90%依靠台湾。此外,还要考虑台湾问题上的美国因素,因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长期扮演了一个微妙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日益重要地位,美国在国际大环境中不得不考虑中国因素。因此,在两岸关系紧张时刻,美国告诉台湾:如改变现状(美国人认定的现状)“我不付支票”。美国鼓励两岸对话,在“胡连会”到来之前,美国白宫和国务院4月20日重申鼓励两岸对话,肯定台湾在野党领袖登陆对两岸关系有正面意义。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雷兰表示,他目前还不掌握胡连会谈的详情,但是“美方相信两岸对话对于解决问题以及降低紧张是重要的”。白宫希望两岸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谅解协议以降低台海紧张。众所周知,美国因素是两岸关系的复杂因素,在目前情况下,美国角色微妙。

因此,增进台海安定,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还应关注美国因素。否则,很可能擦枪走火。

动态平衡观念

台湾问题影响两岸的利益,不到最后关头不用战争手段,否则将影响大陆的发展,也将使台湾片瓦不留。因此,“和”比“战”好。和平原则既要有高层思维又要有具体措施,通过直接对话和协商,寻找和确定一个两岸都能接受的框架和统一模式。与陈水扁坚持“台独”、自亡骨肉的态度相反,大陆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邀请连宋来访,实现了隔绝半个多世纪的国共两党的直接对话。同时还表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对台湾各党各派都一视同仁。

因此,对民进党也要有沟通了解的渠道,同时,还应看到陈水扁的多变性格,虽可“听其言,观其行”,但有时他会说大话避重就轻或做假动作避实务虚。如陈水扁将大陆“一个中国应作为谈判前提”的提议改为,“一个中国是议题,不是前提”,表明他坚持“台独”的态度。去年“5·20”陈水扁演讲,采取圆滑战术,将原来提出的“统一是选项,台独也是选项”,改为“任何形式的选项都可以谈”,提法比较空泛。民进党鼓吹“台独”,撕裂台湾南北族群,激化社会矛盾,无疑是背离民心、作茧自缚。

陈水扁尚未走出去年3月19日的枪击案阴影,多方对其因枪击案险胜连任的正当性的存疑包袱还在,目前又因采取暂缓大陆两家媒体驻点采访、“法办”为连战访问安排而先期登陆的江丙昆、两岸交流踩刹车等下策而为人诟病。因此岛内有专家指出,阿扁如想稳住阵脚、避免个人威信一路下滑,就要把危机当作转机,顺应两岸要求和平的民意,对连宋登陆乐观其成。在此形势下,陈水扁立场也有所松动,从稍早前的以限制连战登陆的“政党访问中国决议文”,到23日对连宋访问大陆表示“祝福”,的确有了变化。变化原因,主要是他看到国际社会和岛内民众对两岸和解的支持。

大陆新思路

大陆在邀请连战之后紧接着邀请宋楚瑜来大陆访问,体现了新一代领导在对台问题上的新思路。著名台湾问题专家李家全将现在大陆对台湾各政党的态度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国、“九二共识”是对台政策的中心。只要承认、认可一个中国原则,任何党派,不管是蓝营还是绿营,大陆都表示欢迎。两个基本点:一是和——和平,即以一个中国为前提,以对话等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二是化——化解,即邀请岛内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政党领袖来大陆访问,这些政党有相当的民意基础,通过“在野党”的力量来解开两岸的包袱。

总之,大陆关于两岸交流的新思路,体现了对台政策以民为本的核心。相反,民进党却不愿放下历史包袱,而其它政党则开始运用自己的管道来大陆与有关方面进行协调,因为大家都希望和平、和解,使两岸的经贸交流再上台阶,并逐渐解开历史的疙瘩。如果台湾当局一味采取高压政策,结果只能因违反民意及逆潮流而动而被民意和时代所抛弃。事实上,目前台湾对大陆贸易,占其出口贸易总额的34%,照这样发展,可以预见,过20、30年再叫喊“台独”,它已没有资本。

美国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李侃如发表看法说,如果两岸能够达成协议,在20到30年内保持现状,将有利于两岸的发展;如果不出现重大以外,中国大陆的崛起是可以预见的趋势,台湾领导人必须考虑最符合台湾人民利益的政策。因此可见,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路,是符合国际国内以及岛内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流意愿的。

台海上空的橄榄枝

民进党执政后,对“台独”势力推波助澜,不仅“国统会”形同虚设,海基会也因两岸关系冷淡而失其功能,两岸谈判管道全面关闭。然而由于民间交流已不可阻挡,台湾只能接受“民间团体”的谈判,春节包机协商即是这种民间交流的模式。在台湾民进党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当局无法就两岸关系缓和问题公开谈判、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大陆和台湾在野的泛蓝势力通过政党领袖的直接见面,搭建了两岸沟通的平台。

大陆灵活的对台政策与台湾国亲两党领导人的勇气和信心得到广泛的赞誉。据新华社报道,在连宋来访之际,一份对中国大陆民众的调查显示,96%的被访者对分别到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国亲党主席宋楚瑜表示欢迎。81%的被访者表示,两位台湾政要的来访,让大陆公众看到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希望。

连战和宋楚瑜前往大陆访问,无疑对执政民进党构成压力,因为两大在野党领袖的行动,清楚告诉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绝非导致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而且,无论大陆是否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两岸关系的主流都应当是交流与缓和,而不是隔绝与分裂。美国官方态度也很明确,美国国务院就连宋访问大陆指出,美国希望台湾反对派领导人接连访问大陆,能带给台湾发展两岸关系的另一种思考;也希望这能让台湾政党竞争往良性的方向发展,使执政的民进党也能改变对大陆的策略。

猜你喜欢
台独两岸关系民进党
斥“台独”狂人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台湾“大选”与民进党务实派的演进
日本民进党成立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独”分为五大类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民进党大腕北京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