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发展自主品牌刻不容缓

2005-04-29 00:44周力军
中国汽车市场 2005年10期
关键词:汽车企业发展

周力军

一、全球化时代需要自主品牌

全球化时代需要自主品牌的理由更在于全球化其实是一个单向度的开放过程。表面上看,全球化是一种市场互相开放、经济互相融合的过程。借着这个过程,国际产业分工重新调整,每个国家都能从开放与融合中公平获益。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全球化的实质是,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品牌优势掌握“话语权”,制定游戏规则,这种融合和开放在现实中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单向渗透和利益扩张的满足。

国际贸易的历史表明,只有在双方经济实力相当时,相互大规模开放市场才会带来真正的"双赢",形成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当双方经济实力悬殊时,弱者就容易形成对强者的经济乃至政治依赖,使得"双赢"成为掩盖自身经济弱势和依赖地位的托辞。作为一个经济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行列,这是别无选择的。但正因如此,也就决定了在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技术自立实现本国产业的自主振兴,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产品、技术、管理和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和市场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信誉的具体化、形象化表现。谁拥有品牌,谁就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就有了选择主动权和自主判断的权利。在此意义上,品牌其实是一种决定企业命运的权利。

现代经济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的时代转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能给其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据了全球50%左右,个别行业则超过了90%。在现代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国公司无不把品牌作为控制和配置资源、生产要素和销售体系、抢占和控制市场的重要武器。

我国制造业这些年确实取得了很大发展,但自主品牌严重匮乏却使我国的产品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而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我国企业大多只能赚点辛苦钱。令人不安的还在于,我们为获取微薄加工费所付出的资源、环境等代价越来越大。应该说,一个品牌弱国是难以成为贸易强国和经济强国的。

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我国企业广泛采用的贴牌生产方式并未能有效改善我国企业的素质,促其升级和壮大,而只是发生了外资替代的结果。很多企业也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这在汽车业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国几大主要汽车集团都引进了2-3轮,但仍然跳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二十多年间,我们形成了庞大的汽车制造产业,但几乎每一家都采取了找一家或几家跨国公司作“靠山”,用洋品牌闯市场的运营模式。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第三大汽车生产大国,但在全球前100名汽车品牌中找不到国内企业的踪影。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布局的全面完成,合资企业外方势力上升,对企业核心部门的控制力日益加强,我们可以造车,但只能造别人的车;产业虽然在发展,但流到中方口袋里的钱却越来越少,这种"成长性贫血"越来越成为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尴尬难题。

作为汽车制造大国,中国不能不依靠自主开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二、自主品牌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之本

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令全世界瞩目,但也应清楚地看到,中国汽车产业要保持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难题待解,发展自主品牌首当其冲。

中国应该通过跟国际汽车巨头合作,学习他们的技术,学习他们的管理来壮大自己,逐渐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发展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益。当前在合资企业中,中方在产品问题上基本没有发言权,一个小小的地方需要更改,都要拿到国外去认证,一拖就是很长时间,这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进行合作,同时通过合作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把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

汽车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工业立足世界和本国市场的根本战略,一个没有自主品牌的国家是悲哀的。我们应该明白,全球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三、自主品牌生存环境艰难

当前自主品牌轿车正面临三大问题:总体上处于国内轿车市场中的低端市场;盈利能力在下降;市场地位正逐步下降。目前自主品牌轿车只占有9.5%的市场份额,销量只占总销量的19.5%。由于自主品牌目前奉行的是价格竞争策略,以低价冲击市场,因此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销售平均价格有继续降低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自主品牌数量虽然在增加,但自主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日渐下降,不仅退出了高价车领域的竞争,中价车品牌数量也经历了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的过程。

对“自主品牌”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把自主品牌和洋品牌混为一谈,统称为国产车。在一个“国产车”帽子下,人们看到的是轿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却忽视了属于自己的轿车产业的地位。洋品牌轿车不能出口,因为品牌是人家的。轿车在发达国家是平衡国际贸易的重要武器,没有自主品牌就等于失去了对这个武器的控制权。

认为自主品牌敌不过洋品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家的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但更应当看到的是,德国、日本、韩国的国土面积都不大,丰田把大众甩到了脑后,现代在追赶丰田,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将自己的汽车工业植根于他国市场,通过技术垄断保持创新优势,通过全球采购保持成本优势,并依靠他国劳动力方面的成本优势,就地生产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

战略方向不明确。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引进产品是为了抵制进口,是为了发展中国自主的轿车工业;那么现在中国的市场环境已经从产品短缺转变成产品过剩,但主导产品过剩的不是自主品牌,而是洋品牌。汽车工业发展政策的立足点应确立以出口为导向,但在引进跨国公司的产品时都规定,引进的产品只能在中国生产和销售,不能出口到国际市场,限制了国产轿车开拓国际市场,挤压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重开发轻质量。强调自主开发,从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讲是正确的。但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自主品牌的生存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现在自主品牌与洋品牌之间的差距,最明显的是质量上的差距,因此自主品牌轿车首先要解决的是质量问题,而不是开发问题。

四、自主品牌的发展需要公平竞争环境

国家新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是市场占有率在15%以上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急需支持和鼓励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却不在此列。同样是引入一位骨干型人才,如果是在三大集团,就可以得到国家部门在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而在民营企业则根本没有可能。这样一来,自主品牌企业只能靠自己孤军作战,常常落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堪境地。而且,由于背靠合资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得到了政策扶持,相对而言,开发自主品牌的企业也就失去了与之公平竞争的环境,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自主品牌建设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比如在政府采购、财税激励政策方面,仍有待出台一些具体措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细则,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目前国内销售的轿车中,合资企业生产的国外品牌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0%左右。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今天还不去考虑自主品牌的创立和建设,即使有朝一日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汽车市场,也不过是个世界品牌大卖场。只有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中国汽车工业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汽车工业,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汽车工业。诚然,创造自主品牌,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市场残酷的选择使得厂家并不是只有雄心壮志就能够最终胜出,但不搏则肯定输在了起跑线上。

五、利用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

我国国情决定了国产车是我国公务用车的主力产品,我国政府多次重申,公务用车都要使用国产车。今后各地政府汽车采购量每年将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这为处于弱势的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发展壮大的机遇。政府汽车采购市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最集中的公共消费市场。同时,政府采购对汽车品牌的正面影响以及对私人购车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作为政府公务用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企业信誉,政府公务用车的形象成为不花钱的广告,牢牢印在消费者的心里。

政府采购本身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采购偏重于本国工业企业和自主品牌产品,而且照顾中小企业和以解决弱势群体就业为主的企业,但前提是自主品牌要能够适应政府公务的需要。这就要求汽车供应商要放眼未来,正确判断政府汽车采购市场的潜在价值,关注并积极参加汽车采购市场的竞争,制定和实施应对政府汽车采购的营销策略,不断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提高质量,讲究工艺,增强服务,还要通过宣传,进一步提升品牌的价值。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自主品牌汽车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在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中关于自主品牌优先原则的基础上,辅之以具体的实施措施,也包括从振兴民族工业的角度,提升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六、自主品牌的奋发图强之路

实施出口战略。转变过去以满足内需为主的战略,以出口为汽车工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在国内市场上,要在不断缩小与洋品牌之间差距的过程中夺回属于自主品牌的市场。在国际市场上,首先要开发发达国家涉足很少的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然后进入工业化国家市场。

采用先进的生产理念。引导企业采用平台战略、精益生产方式,结合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克服管理成本高的劣势,在执行能力上下功夫。同时,金融资本要与产业资本相结合,支持有希望的自主品牌的发展,走出中国汽车工业的二次创业之路。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自主品牌的发展要从质量工程开始,政府应当监控产品的一致性。在中国的市场上,在质量上失信一次,可能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厂家是强者,消费者是弱者,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不满意、问题又得不到解决的时候,消费者只能抛弃低质量的品牌。

建立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国家应当建立汽车工业战略发展研究机构,通过产业竞争力对比研究、国际市场研究等多方面工作,确定和调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以资产为纽带协调自主品牌的整体发展。

鼓励使用和开发低油耗车。对于低油耗、小排量汽车消费应当鼓励,这是自主品牌的优势所在,应从税、费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同时鼓励企业开发低油耗车,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只要有利于节约能源,都应当鼓励。

七、自主品牌发展目标

目前,各汽车集团纷纷明确了各自的自主品牌研发目标:一汽宣布,将在2009年生产自主品牌汽车达百万辆;上汽也将投资36.8亿元成立上汽陆威汽车有限公司,在2007年生产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国内汽车厂商纷纷加大自主品牌研发,很大原因是地方政府给其施加了压力。同时,去年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国家发改委对国内汽车企业明确提出,要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八、发展自主品牌任重道远

培育发展自主品牌,不只是企业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有关方面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尽快实现重要突破。

搞自主品牌一是花力气,从技术开发到新产品开发,从批量生产到市场推广,从广告宣传到产品形象等,无不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和精心运作;二是费时间,创一个自主品牌,一般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较长过程;三是冒风险,不少企业都有这样的教训,投入巨资搞开发、打广告、创牌子,只因为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亦或后续资金跟不上,几千万乃至上亿元资金打了水漂不说,企业还有可能陷入困境。

对于自主品牌匮乏问题,还应从政府部门等方面找原因。培育自主品牌这种关系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应该有一个主抓部门,可现在仍不明确,协调机制也缺乏。各部门普遍存在重加工、轻品牌的倾向。反映在具体工作中,既缺乏总体规划和机制,也没有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采取促进措施。

社会因素亦不能忽视。国内有些消费者存在崇洋媚外心理,对国内品牌不屑一顾甚至歧视,以致一些厂家被迫挂洋牌子或者取洋名。有些国内品牌的知名度来之不易,可是在假冒产品的冲击下,良好的发展势头严重受挫。

总之,影响我国自主品牌培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问题在于一些部门、行业、企业和有关人士在认识上不够重视,行动中不够坚决。因此,必须从全局与战略高度去深刻认识和把握创立自主品牌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把自主品牌与企业发展、国家强盛和民族兴衰紧密联系起来,齐心协力打造自主品牌,真正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

猜你喜欢
汽车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汽车的“出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