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颜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悠久的历史留下的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是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的发源地。这里矿产丰富,这里的人民朴实、勤劳,他们正在用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带有浓郁特色的天空。当我们踏上这块土地,我们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为这里留下的众多文化遗产而感叹。
聆听着《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乐曲,我们的车盘旋在蜿蜒的高速公路上,终于来到山西了,一种莫名的激动萦绕在众人的心里。
长期以来,山西一直被很多人看成是特别贫困的省份之一,而且这种看法日益牢固。也许是受到了赵树理和其他被称之为“山药蛋派”作家群的感染,他们对山西人民的描写,以一种朴素的感性力量让人难以忘怀。当然,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山西东部那个叫做大寨的著名村庄,它一度被当做中国农村的缩影和榜样,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寨几乎成为了山西的代名词。满脸的皱纹,沉重的镢头,在贫瘠的山头上开出了整齐的梯田,起早摸黑地种下了一排排玉米……最大的艰苦连接着最低的消费。憨厚的大寨人没有怨言。
近来,国人对山西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对于五台山、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以及平遥古城等名胜古迹的概念上,而对于山西经济的发展大概只能说出煤炭行业和老陈醋了。一路上幸亏有个同行号称山西通,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山西的发展现状:山西不仅在商业领域里表现出色,这里还有着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多处,省级400多处。远的不说,单说我们这次行程的重点地区临汾吧,就有无数数不清的好地方、好去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位于山西吉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更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从临汾出发大约三个小时,就能到达吉县,踩着个多米宽、又高又陡的水泥台阶下到河滩,已经隐约能听到如雷如鼓如海啸如万炮齐鸣般的响声,自河滩中央而来,一阵紧似一阵地灌进两耳,顿时抖落了人们旅途的疲惫和颠簸旅途带来的丁点失望,招引着人们急不可待地顺着一条人工修建的曲廊接踵而前,过了一座设计巧妙的弓桥,豁然开阔,壶口瀑布终于呈现眼前了。只见滚滚的黄色巨流从宽阔的河床缓缓聚拢,骤然间水势迅猛,坠入一道狭窄的深不可测的石壕。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激起一团团的黄雾朝上空涌动。像浊流化成的利剑,颤动着黄色的刀锋划开这石质的河床;像暴怒的雄狮抖动着满头闪亮的鬃毛跃下这高耸的石壁;像不甘引颈就擒的战马,不屈地嘶叫着、狂跳着、颠动着,掀起遮目障眼的黄尘;像不愿俯首受缚的黄龙,激愤地怒吼着、伸缩着、摆动着,卷起遮天蔽日的黄云。明代陈维藩的《壶口秋风》有云“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可谓真实写照。
要说壶口瀑布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但其可观的流量令人惊讶,在冬季枯水期,秒流量最少时仅150至300立方米,这时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以俊美之感;四月初,一旦冰河解冻,秒流量骤增至1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这时,巨流夹着大量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震天动地;到夏季,秒流量增至1000至2000立方米之间,这时,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穹,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这时洪波怒号,激湍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舟”、“飞鸟难渡关”之说。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到壶口,人们都得在岸畔拉纤绕行;至于迎风展翅的飞鸟,因为瀑布呼啸四震,云烟迷漫,惊吓得也不敢飘然而过。由此可见壶口瀑布之惊险、磅礴。在壶口黄河水跌落的地方,即壶嘴的正中央,有一块油光闪亮的奇石,人称“龟石”,它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着那么一点点,这又给壶口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壶口瀑布的声音令人振奋。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首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的组歌,曾响彻大河上下,它不断地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战。
古寺春寒须载酒重峦雷霁好登楼
这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咏临汾的诗,是说雪后饮酒登平阳鼓楼,远眺尧王故都万种风情,谁都会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尧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源,尧都平佃,即今临汾,尧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尧、舜、禹是上古时期3位杰出的部落方国联盟首领。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君临天下的帝王。由于他们功业卓著,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得到了华夏子孙无比的尊崇和敬仰,尧、舜被列为上古的五帝,尊为古圣。
临汾是帝尧古都,这是史家公认的。史书多有记载:尧都平阳。《帝王世纪》中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汉书·地理志》谈及平阳说:“平阳侯国,有铁,尧都此。”范文澜先生著《中国通史》也写道:尧都平阳。《竹书纪年》载:尧舜禹即位皆居冀,冀即平阳。杜预说:“唐尧及夏同居冀州,不易地而亡”。顾炎武也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襄汾陶寺遗址经考古发掘,其早中期与帝尧时代相当,新近发掘的下靳墓群也有与尧时期相当的文化。而且,临汾周围的城乡遍布着与尧、舜、禹相关的名胜古迹。广泛、完备、系统的名胜古迹也在佐证临汾乃尧舜禹三圣帝都之史实。而平阳是史书中最早被称为“中国”的都城,标志着华夏文明自此首开新纪元。因而,临汾堪称华夏第一都。
临汾不仅有著名的尧文化,而且还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其主要代表是丁村文化,这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在山西临汾盆地南端,汾河与浍河相交之处,有座小山名曰崮堆山。它东靠巍巍太行,北望平阳古城,南达侯马新田,西下古地丁村。崮堆山下的这片土地,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主要根祖所在。
丁村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从二三十万年前到两万多年前之间,我们祖先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大自然中生存。他们留下了代表不同时代文化的原始的粗笨的旧石器和进步的精美细小的新石器,展示着人类不断进化的原始文明。
陶寺遗址,地处崮堆山北坡和塔山西侧的山凹之间,时在尧舜,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末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经过几十年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发现了大量足以证明当时已经具有国家建制的文物资料:龙的图腾——蟠龙木盘,石磬、陶鼓、铜铃等礼器,文字图形,水井及烧陶遗址,生活住宅,等级分明的墓葬,宫殿和城墙遗址等等。更可贵的是,近来在陶寺遗址,又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观天台,它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早五百年。这些无不证明远古的尧舜就已经称王称帝组建国家了,陶寺古城无疑是帝尧古都所在。
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让民参政,充分显示了古代的政治民主,尧舜禅让更是千古美谈。尧帝观天授时,修订历法,凿井灌溉,推广农耕,力开我中华农业古国之先河。挖掉埋葬尧帝古城的厚达2至3米的黄土,透过城址的废墟,我们会看到宽大的城池,排列有序的古屋,纵横交错的街道,制铜制陶的作坊,也许还能看到宏大的宫殿前,耸立谤木的台基。精准的观天台,依旧可以准确地观测到一年的岁时节令。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定是从这里延伸出去,发扬光大的。
告别了文化之旅,我们来到了闻名已久的洪洞县,来到了那被传唱了很久的《苏三起解》中囚禁苏三的明代监狱。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
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君子听我言。
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词里发现的。
洪桐明代监狱是我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古监狱。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就囚于这里。当您踏进过厅,映入眼帘的一条狭窄的南北通道。通道两端各有东西对称的6间普通牢房,每间牢房门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据史载,狭小的牢内少则关五六人,多时关十几人。监狱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死囚牢。牢门上方有一石刻的动物头像,传说它的名字叫狴犴,是龙王的第四个儿子,凶猛善搏,生平好讼。龙王派它镇守牢门,看管囚犯。古人常把它刻于牢门之上,因长得像老虎,所以俗称“虎头牢”。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由于苏三故事曲折动人,当年的“苏三供堂”、“苏三监狱”由此闻名,并得以长期保存维修。“苏三供堂”即洪桐县衙大堂,为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后又重建。光绪四年知县艾绍濂又全修大堂。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幸毁于1977年。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
196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确认,苏三监狱为我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并题诗曰:“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十年动乱期间,苏三监狱被拆毁。为了使“苏三监狱”这一仅有的明代监狱得以保留,洪洞县人民政府决定于1984年5月开始进行修复,同年10月竣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
在山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转型经济的今天,临汾的经济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今年上半年,临汾市完成GDP 2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总量继续位居山西省第二;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64元,同比增长了13.7%,特别是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大旱之年,仍然保持了增长,达到了1291元。在改造传统产业、求新发展方面,襄汾县在山西独树一帜。
襄汾,辖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约50万人口,耕地面积约90万亩,是国家级商品粮、棉基地。襄汾县委办贾景山主任介绍说:“近年来,襄汾县以建设经济强县、教育大县、文化名县,跻身全省发达县第一方阵为目标,务实创新,经济连年大幅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1999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全县GDP由18.8亿元上升到50亿元,增长了1.6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09元上升到3500元,财政收入由9680万元增加到7.03亿,增长了6倍多,已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基本竞争力提升最快的百强县行列。”
在谈到脱胎换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贾主任介绍说,近几年,襄汾不断的投入新产品开发。取缔了600多家小企业和380多家小焦厂,特别是实施的煤基清洁燃油项目,将带动全县焦化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2001年起,襄汾县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避开同周边地区雷同的产业,选择并坚定不移地走种草养畜一体化、薯类产品系列化、种树造纸一体化、红枣发展管滩化的“绿色三加一”产业发展路子。现在全县涌现出了以正大乳业、华展兔业、绿康、泰达中药饮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离开了临汾,离开了山西,一路回想起来,不觉为之感叹。感叹的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也感叹山西人民为了保护古老的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正是相祖辈辈的保护,才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和文化带给心灵的感染。今天,山西经济的雄厚基础以及迅猛发展,也使我们对山西的印象有了彻底的改观。正验证了那句老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次的走马观花已然是目不暇接,我们一定还会再来山西,再来这感受文化的冲击和心灵的洗礼。
责任编辑秦昌桂张捷栏目统筹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