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中的烛光

2005-04-29 22:48
台港文学选刊 2005年12期
关键词:红地毯琳达烛光

以 克

都说琳达是个美丽温柔的女人。可是和她相处久了,发现她的美丽中缺少了一点眉目疏朗。

“让我怎么疏朗呢?”她后来对我直言,“平平常常的关系,我还有轻松的机会,可是一旦进入深一步的关系,我就肯定栽进黑洞里了。”

十八岁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琳达,有一个标致健壮的男朋友。他们在各种晚会、活动中同进同出三四年,最后终于手挽手走上红地毯。可是走过了红地毯,并没有保证他们不上法院的黑地毯。琳达因为种种原因,几年后还是离了婚。分手以后,琳达才吃惊地发现,前夫不知在什么地方染上了性病,也给她留下了祸根。这个病根,虽然经过医治铲除了,但是“曾经存在”的事实却是永恒地不可更改,她心中的恐惧,成了一个摆脱不掉的黑洞。

分手后琳达每次和新男友约会,都是旗开得胜。可是当琳达渐渐付出了情感,决定开口告诉人家自己病史的时候,她就重新被恐惧包围,认定到了终结关系的时候。渐渐地她养成了习惯:一旦关系有深入的可能,她就下意识地自己找茬把事情搅坏。比如无缘无故发脾气,故意迟到、怠慢、冷漠,让人渐渐不能忍受。她后来解释说:“这样我就为自己创造了理由,他要是拒绝我,就不是因为他曾经分担过我的痛苦了。”

一枝花似的琳达很快成了半老徐娘。她的面容依旧美丽,只是黑洞的阴影已经深深地嵌在眉宇。十几年来,忠实伴随她的,只是那个黑洞的恐惧。终于有一天,琳达不愿意再这样生活下去。她做了一件让人吃惊的事情:她把自己的病史写在一封公开信里,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可能接触到的亲朋好友。这件事也给了她一份惊喜,人们回应她的是尊敬、同情和爱护。琳达感叹道:“这是我有生以来所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从这以后,她终于有机会进入了健康诚实的恋爱关系。

我问琳达:“想过没有,要是有人因此和你疏远,你后不后悔?”琳达说:“建立在不知真情上的亲近,对我来说就是不真实的。你难道宁愿要一个不真实的亲近,而不选择诚实的疏远?而且,别人疏远你是他的选择,不是你因坦诚而导致的过错。我为什么要为别人的选择而自责呢?”

琳达说得实在有道理。可是我又有个疑问。琳达毕竟已经痊愈,又是无辜受害;但要是正在挣扎中的艾滋病、肝癌患者,让他们如何鼓足勇气向家人以外的熟人说明真相?

对此琳达也有自己的见解:“掩盖这样的真相,多数以失败告终。身后留下的,只有别人的埋怨甚至愤恨,弄得灵魂不得安宁。我认识一个艾滋病带菌者。一次约他一起吃中饭,他主动告诉我他的状况。他说如果我不愿意去了,他一定理解。而且他每到一处,都非常注意不和人共食菜饭。这件事,让我对他非常尊敬。他这样做,可能会使自己失去一些伴侣,但是我敢肯定,留下来的,都是可以真诚信赖的。”

琳达说:一个人的历史不能改变,但是不能因此而拒绝自己。不拒绝自己,才是在恐惧的黑洞中点亮了一盏烛光。她甚至有了这样的勇气:万一哪天得了致命的传染病,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熟人。这样做一来不忍让熟人在无知中受害,事后为曾经的亲近而害怕后悔;二来为着让自己坦然。生病本来就很痛苦,再要费力躲闪、掩盖,更是不胜负担。琳达笑着说:“我宁肯要几个知道真相却友情不变的朋友参加追悼会,而不要上百个蒙在鼓里的人们为我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不堪的过去,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生活在恐惧的黑洞里。他们的确有理由恐惧,不是所有的琳达都那么幸运,不是所有的回应都那么感人。不堪的原因可能千种万种,不一定要口无遮拦地逢人披露,但是,有一条原则是相同的:不能拒绝自己。

不拒绝自己,才是在恐惧的黑洞中点亮一盏烛光。烛光可能微弱,但是黑暗中的一盏烛光,胜过晴空下光芒万丈的太阳。

(选自《美利坚的东方眼睛》)

猜你喜欢
红地毯琳达烛光
海滩上会铺“红地毯”吗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烛光颂
岁月深处的烛光
烛光被山风拉长
快乐的琳达
鸽子琳达的特殊任务
跃动的烛光
红地毯的前世今生
红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