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常庆
俄美争夺中亚,是中亚国家独立后展现在国际上的一道风景线,数年间此起彼伏,争斗不止,总的趋势是俄退美进,但2005年则是俄稍占上风。
中亚对俄美两国的重要性
俄美博弈中亚,与它们的切身利益攸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战略需要和对资源控制的渴望,特别是对目前世界上日益紧张的油气资源控制的需要。
中亚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人。由于与俄罗斯毗邻,为俄南部屏障,对俄的安全意义不言而喻,故有中亚是俄罗斯“后院”的说法。中亚国家是独联体的成员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与俄罗斯渐行渐远的情况下,中亚国家成为俄罗斯在独联体内的重要伙伴和重振大国雄风的依托力量。俄罗斯如失去中亚,将难圆强国梦。对美国来说,由于中亚位于欧亚大陆接合部,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等伊斯兰国家之间,控制该地区,即可对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等伊斯兰国家形成战略挟制之势,有一石三鸟之效。同时,欲遏制俄罗斯崛起,离间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是美国的战略考虑。
中亚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俄美两国需要的。俄罗斯需要中亚的多种矿产品、粮食、棉花以及它本身并不缺乏但从战略角度必须控制的油气资源。同时,中亚国家也是俄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美国则早就对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垂涎欲滴。而且,中亚国家也是其优势商品,如民用飞机、高科技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
中亚国家本身军事力量不强,经济总量不大,但是,它具有砝码作用。谁控制了中亚,就犹如曾加一个砝码,会大大增加自己的实力。这就是为什么近十多年来,不断演绎俄美两国在中亚的激烈争夺。
俄美博弈中亚的简要回顾
1991年底中亚国家独立,为美国进入中亚提供了机会。此前,美国也想进人中亚,但苏联的封闭政策使美国欲进无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中亚国家赢得较大自主权,各共和国领导人才有机会与美国接触。例如,1991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过美国。哈、乌、吉等国也在本共和国接待了来访的美国高官。
美国真正进入中亚还是在中亚各国独立之后。美国是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的国家之一。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合作开始的。中亚国家独立后不久,其领导人纷纷访美。它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经济援助,另一方面是在政治上寻求美国的支持,以平衡俄罗斯的影响和控制。美国则趁机扩大与中亚国家的交往,首先解决与自身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1995年以前,哈萨克斯坦还拥有核武器,美国则软硬兼施迫使它将核武器全部交给俄罗斯,成为无核国家。另外,美国资本大举进人中亚国家6S源和其他资源开采领域。例如,美国谢夫隆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约40亿美元组建了“田吉兹—谢夫隆”公司,从事石油开采。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合资企业“泽拉夫尚—纽蒙特”公司,从事黄金开采与炼制。美国还向中亚国家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在经济领域大举进入的同时,美国还利用其强大的“软实力”加强对中亚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美国一方面大量无偿招收中亚国家的师生到美国进修和留学,培训中亚国家官员和军官,另一方面帮助中亚国家建立大学,向中亚国家派遣学生和教师,还派遣志愿者,从事英语教学、农技服务等,宣传美国的价值观。
在美国积极进军中亚的同时,俄罗斯则长期对中亚政策不明或有政策无行动。
1995年以前,俄罗斯对中亚采取“抛包袱”政策。由于各国经济联系中断,加之各国独立初期经济都困难,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经济联系受到严重破坏。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和利己政策也给中亚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引起它们强烈不满。俄罗斯的收缩政策客观上为美国进入中亚提供了天赐良机。
从1996年起,俄罗斯开始检讨自己的做法,由抛包袱转向重视中亚。但此时俄罗斯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和安全方面,而对中亚国家特别关切的经济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仍不多。俄罗斯对中亚的人文影响,尽管由于历史和民族人口构成等原因仍然很大,但在逐步减弱。这与中亚国家强调发展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同西方文化的大举进入有关。此时,俄美在中亚的博弈仍以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主。总的来看,俄罗斯处于退守状态,美国处于进攻状态。可以用“俄退美进”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博弈态势。
2001年发生“9·11”事件。美国随即拉起“反恐”大旗,并于翌年攻打阿富汗塔利班。为在阿富汗邻国建立军事基地,美国拉中亚国家加入反恐同盟。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相继为美军提供军事基地。中亚国家作出此决定也各有打算。它们一方面寄希望于美国攻打塔利班,趁机剿灭严重威胁本国安全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等恐怖组织:另一方面也想得到一些经济好处,因为美国答应有偿使用军事基地。当时的俄罗斯对此也有自己的考虑。它一方面想以此向美示好,密切与美国的关系,同时也希望在“车臣问题”上换取美国的支持。美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军队开进中亚的,弥补了在中亚五军事基地的战略缺憾。应该说,这是美国在与俄罗斯博弈中亚过程中的一次大胜,因为中亚历来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和“后院”。美军能否进驻中亚虽然不能完全由俄罗斯说了算,但俄罗斯确实有一定的发言权,因为当时在中亚存在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俄罗斯当时采取的做法看来是一败笔,因为它很快就发现“请神容易送神难”。
美军进驻中亚也拉近了美乌两国的距离,使当时的中亚呈现美乌两国为一方,俄哈吉塔四国为一方的对峙局面。如果考虑到美国在其他方面对俄罗斯的胜出,更加深了“美进俄退”的印象。
但是,俄罗斯并不甘于退守。2003年,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坎特建立空军基地,与美军玛纳斯基地咫尺之遥,2004年又在塔吉克斯坦建立永久军事基地。同时,通过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力度,密切了与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关系,2004年,俄罗斯在中亚与美国的较量打了个平手,初步扭转了节节败退的局面。
2005年:俄罗斯稍占上风
2005年是中亚形势变化较大的一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3·24'事件,阿卡耶夫政权倒台,巴基耶夫组成新政权。5月,乌兹别克斯坦发生了“安集延骚乱”,骚乱者在外部势力支持下,阴谋颠覆中央政权。在中央政府的弹压下,骚乱以失败告终。在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美国的插手。美国推行的“民主化”战略是中亚国家发生动荡的重要外因。不过,美国在中亚搞“颜色革命”并没有完全得手。吉新政权并没有如美国所愿完全倒向美国一边,相反,该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一如既往,甚至有更加密切的迹象。而变化最大的是乌兹别克斯坦。乌对美国干涉内政大光其火,很快限令美国缴纳基地使用费并在180天内将军事基地撤走。接着通过将中亚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加入了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最近又决定重回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乌兹别克斯坦是1999年退出该组织的,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美国在中亚博弈中的一次胜出。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还正式退出“古阿姆”,该组织被认为是独联体内以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为首的反俄国家集团。11月14日俄乌签订联盟关系条约。吉、乌两国事件导致中亚地区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乌兹别克斯坦转向亲俄疏美,给美国在中亚搞“颜色革命”和军事扩张当头一棒。俄罗斯趁机收复失地,在中亚的力量有所壮大。美国推行“颜色革命”也促使中亚其他国家提高警觉,进一步靠拢俄罗斯。
说美国在2005年这一轮中亚博弈中受挫,恐怕并无争议,说俄罗斯小胜也符合实际。为什么不说俄罗斯大胜?因为美国虽然被迫关闭在乌军事基地,它不会放弃中亚,通过与吉、塔两国的军事合作,谋求在中亚长期存在。美国在中亚搞“颜色革命”的图谋也不会改变,只是在策略上作些调整。目前俄美两家在中亚的争夺处于胶着状态。我们似应动态地看待俄美在中亚的攻守变化。中亚国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会不断调整对俄美两国的政策,但平衡外交政策不会改变,不可能完全倒向哪一边。俄美两国在中亚的博弈具有长期性,态势会如何发展,尚待观察。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