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机制 两种效应

2005-04-29 19:30:14娜日松孟和巴雅尔
北方经济 2005年2期
关键词:古楼牧户草场

娜日松 孟和巴雅尔

近年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退化,草场上牲畜超载使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给牧民日常生活和将来发展带来了困难。为了减轻草场的负担,避免草原进一步退化,锡盟盟委提出了围封转移恢复草原植被的政策。具体做法是把一部分牧民暂时转移出来,围封他们的草场,使草场在几年内得以自然恢复。锡盟镶黄旗全旗转移三百多户牧民,草场围封5年,在此期间不得回去放牧。我们选择了移民到呼和浩特市郊区桃花乡和西把栅东古楼村的两处移民点进行了调查。这两处牧户移民背景不同,机制不同,因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我们出于总结经验的目的,对两处移民点做了调查,报告如下

一、 牧户移民背景

(一)桃花乡移民背景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桃花乡共有移民21户,都是来自镶黄旗包格德阿古拉苏木塔力布尔嘎查的牧民。2002年7月份来到桃花乡,在一个私人牧场落了户。出来时把大部分牲畜卖了。黄旗政府给每户买了两头奶牛(当时旗政府规定给移民牧户每户25000元的补贴,这两头奶牛是旗政府用这笔补贴给牧民代买的),该嘎查是内蒙古财经学院和内蒙古邮政局联合扶贫点,邮政局答应给每户买两头牛,迄今为止,只兑现了一头。牧户到桃花乡以后牧场负责人担保给每户贷了10000元一年期的贷款,牧户用这笔钱自己买了一头牛。政府规定休牧期间每亩草场补贴11斤玉米,黄旗政府与正大饲料公司签定协议,把这些玉米换成饲料给牧户。牧户像当地的奶农一样养奶牛,卖牛奶。我们在桃花乡选择了21户中的13个牧户进行了入户调查。在原籍这些牧户收入主要来源是卖活畜、卖羊绒、羊毛。每年卖羊毛的收入约2500元(按牧民迁出时收购价格计算),羊绒收入约3000元。每年平均卖2头牛,收入约2400元左右。每年平均卖15只山羊、20只绵羊,收入约7000元。另外还会出售兽皮,但收入较少,每年400-500元之间。平均每户年总收入约17360.9元,生产支出4542.72元,纯收入12818.18元,生活支出8656.36元,家庭储蓄4116.36元。在原籍这些牧户平均恩格尔系数为0.26(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百分比,恩格尔系数与贫困程度成正比)。

(二)东古楼村牧户移民背景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西把栅乡东古楼村现有9户牧民,来自镶黄旗不同的苏木、嘎查。来东古楼村已经3年多了,有的2000年就来了。这些牧户是自愿来呼和浩特市郊区闯荡,目的是养奶牛赚钱。一位较早出来的牧民说:“当时牧区税费很高,好年景收支相等,有时入不敷出”。他们听说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奶牛业刚刚起步,并且前景很好,所以出来养奶牛,当时牛奶收购价格每公斤1.50元,饲料价格也不算太贵。出来时把自家牲畜全卖了,自己从东古楼村附近农村购买了奶牛。后来到了2002年7月镶黄旗政府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把他们也列入生态移民的行列,围封了他们的草场,给每户补发25000元的补贴。我们选择其中的5个牧户进行了调查。这几户在原籍平均每户承包草场面积达2000亩。年均打草20000余斤。每户平均有20头牛、山羊20只、绵羊170只。每户平均总收入约20010元,生产支出5700元,纯收入14310元,生活支出12200元,家庭储蓄2110元,恩格尔系数为0.24。

二、牧户现状分析

(一)桃花乡牧户现状分析

21个牧户集中居住在牧场内。牧场内有3口井,其中两口井是牧户自己合起来打的。有两台粉碎机,由国家购置。牧户除了电费无其他费用。每户都有由牧场负责人提供的砖瓦结构牛舍。牧户的奶牛就在60亩的牧场内饲养,牧场内设有奶站,人工挤奶,一天能产0.6吨牛奶,伊利公司每两天收购一次。每户平均有4头奶牛,正大公司提供的由玉米补贴替换的饲料只能喂养半年,其余的精饲料和草、粗饲料自己购买。粗饲料0.65元/斤、精饲料1.50元/斤、草0.70~0.80元/垛。每户每年草、饲料支出4000元左右(不包括补贴部分)。如果奶牛生病的话,几天时间就能花1000多元的医药费。生活支出包括电费每户每年400多元,有学生的家庭还包括学费和学杂费每个孩子一年平均4000元(大多在呼市读中小学,国家照顾不收借读费)。收入来源单一,只靠牛奶收入,价格为1.73元/公斤。每头奶牛每天平均产15公斤牛奶,一年收入平均约17153.84元,生产支出7280.77元,纯收入9873元,生活支出8258.46元,平均家庭储蓄1614.54元。平均恩格尔系数为0.32,比原籍时的0.26提高了23%。每户大概还了一半的贷款。牧户每年回家乡2到3次,每次每人花费500元左右。在当地过春节,很少进城。在技术指导方面,去年农业大学的老师给他们讲过一堂课,由于语言不通效果不太好。其他方面主要是牧场负责人给予帮助。牧户普遍认为生活水平大不如前。有三户准备今年8月份回锡盟,投靠儿女或在旗里新建的奶站继续养奶牛。剩下的牧户5年期满后准备回原籍,养殖良种的牲畜。

(二)东古楼村牧户现状

东古楼村牧户居住分散,租住当地农民的房子,租金每年1000多元。住处条件较差,下雨漏顶。没有牛棚,冬季只能自己搭临时的简易牛棚,夏季就在屋外拴着。每户平均有6头奶牛(包括成年牛和幼牛)。每头一天平均能产20公斤牛奶,牧民每天到附近的奶站机器挤奶,卖给蒙牛公司,牛奶收购价为1.73元/公斤。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桃花乡牧户存在的问题

1.居住地不安全,去年冬季夜里有两个牧户的奶牛被盗。

2.饲料价格上涨,牛奶收购价不变。从去年到现在一袋精饲料由80元涨到110元,但是牛奶收购价格一直不变。这样增加了养奶牛成本,牧民纯收入减少。

3.牧民不懂汉语,因此,在跟附近农村农民交流、购买饲料和进城购物时存在语言困难。

4.路况不好,雨天运草拉奶的车进不来。

5.奶牛只能在饲养场内运动,活动范围狭小,奶牛容易得病。

6.生活方式不习惯,生活支出高,尤其是食品支出方面,从其恩格尔系数的前后变化也可看出这一问题。在原籍时吃奶食、吃肉不用买,到这儿每天吃青菜不太习惯,并且什么都用现金到市场购买。

7.有学生的牧户觉得负担重。

8.因为收入少,所以没有积极性。

9.牧民觉得他们出来是响应了国家号召,但草场的恢复不能令人满意。政府草场管理不严导致邻近的牧户经常把牲畜赶到他们围封的草场放牧,影响了围封草场植被的恢复。牧民担心回去以后草场还是没有恢复,在这儿又没挣钱,变得一无所有。

(二)东古楼牧户存在问题

1.居住条件不好,并且年租金也在提高。没有圈牲畜的大院,没有牛舍。

2.要是碰上紧急用钱的情况,没地方借钱。想多养几头奶牛、做奶制品卖,资金问题又无法解决。

3.由于孩子上学,每周接送一次,路不好,很不方便。如果不是因为接送孩子,可以到蒙牛公司奶站。那里设备齐全,居住条件好。

4.饲料价格上涨,牛奶价格却不涨,纯收入逐渐下降。

四、分析及启示

我们可以从两处移民的对比中看出,桃花乡牧户的居住条件及养奶牛的环境都优于东古楼村牧户,但收入状况却远不如东古楼村牧户。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奶牛质量差别

桃花乡牧户的奶牛是由旗里从陕西省代买的,奶牛的品质差,产奶量少。周边的农民说“用你们的三头奶牛换我们的一头奶牛我们也不换”。牧民养的奶牛产奶量虽低,但每天吃的饲料却一样多。一头高产奶牛一天能产30公斤奶,而桃花乡牧户的奶牛一天只产15公斤。东古楼村牧户是自己从附近的农村购买的奶牛,品质较好,产量高,因此收入也高。

(二)养牛成本差异

桃花乡牧户没有自己的饲料基地。他们有条件租地,并且每亩地年租金比东古楼村的少70元。但他们没有租地种饲料,玉米秸都从当地农民那儿购买,这样必然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收入。东古楼村牧户租地种饲料,基本上解决粗饲料问题,使养奶牛成本降低,增加了收入。

第三,心态差异

桃花乡牧户依赖性较强,依赖政府政策的心态较重。市场意识薄弱,当我们问牧民有没有考虑过做奶食增加收入时,他们说,我们不会讲汉语,又不会做买卖,不打算做。东古楼村牧户是自发出来的,自己“闯”的精神特别强,各方面都与附近农村来往,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市场意识,总在摸索增加收入的办法。

第四,积极性存在差异

桃花乡牧户积极性不如东古楼牧户的主要原因是:

1.桃花乡牧户奶牛的品质差导致牧户的收入低,从而积极性降低。

2.原籍草场恢复状况不理想。他们出来以后旗政府虽然把他们的草场围栏,但由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草场没有得到恢复,和以前没什么区别。牧民来桃花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从原籍迁出来,用几年的时间使草场恢复到原样,但结果并不如原来所望。

3.桃花乡牧户和东古楼牧户不同,东古楼牧户来自不同苏木,他们都是自愿出来的,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在实践中学会不少本事。而桃花乡牧户是一个嘎查聚居的牧户,是由政府包办迁移的,牧户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有困难就找政府,满足不了就产生牢骚。他们来到农民聚集的农村,客观上确实存在困难,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习俗、文化、语言、生活环境等基本条件不适应。对两处移民点来说,因国家每年都有饲料补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牧户养奶牛的成本。如果合同期满或国家取消补贴政策,会大大提高饲草料的支出,牛奶价格的提高幅度若赶不上饲料价格的提高幅度,那么几乎所有的牧户都会打退堂鼓。如果这些牧户都返乡,他们再走出来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其他牧户也不可能走出草原了。同时当地政府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围封的草场,在加上牧户自己长年在外,只能托亲戚朋友看草场,因此草场恢复程度不尽人意,生态移民,围封转移的效果甚微,达不到预期目的,付出的代价却很大,这样必然影响将来这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怎样才能很好地恢复草场,又如何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呢?

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得到了几点启示:

第一,政府引导牧民、实施措施时要注意“度”。政府有些措施使牧民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比如说给牧民买牛、买饲料、住处等一系列问题,虽然给牧民提供了方便,但容易使牧民产生心理依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主动出来自力更生谋求发展的牧民在经济和精神方面都好于那些政府包办的生态移民。实际生产活动中焕发出来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起了关键作用。

第二,政府制定政策时要考虑牧民的特殊性。牧民一直在草原上以放牧的形式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因此,用三五年的时间让牧民适应另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历史上的有些游牧民族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能适应另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转换生产方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急不得。

第三,解决生态问题方面,除了生态移民,可以选择其他有效的方法。政府可以组织一批力量做中介工作,把牧民和市场连接起来,多给牧民找出路、出点子。比如说组织畜产品协会或在牧区附近的地方建一些畜产品加工类企业,如做奶制品、皮革加工、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绒毛加工、肉食品加工等与畜牧业有关的产业,走产业化道路,让牧民从加工增值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一部分牧民从事这些行业,解决牧区的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减轻草场的负担。这样做肯定比在城市郊区从事奶业要好,牧民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经营畜牧业,不受任何外部条件的约束。这样就可推动畜牧业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发挥草原畜牧业经济的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特点,打造自己的草原品牌,为畜牧业开拓更广发展空间,让牧民找到脱贫致富的道路。

牧民始终是非常热爱草原的,牧民从草原转移出来以后一直关心着草场的恢复状况,还怀念着在家乡的美好生活。草原是畜牧业经济的基础又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牧民最了解草原,千百年来,牧民与草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顺应自然,可以说牧民的经验是一条很好的保护草原的法宝。因此,要动员牧民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创造。草原也跟其他资源一样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它不是取之不尽的,它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必须服从这个规律,不能违反。在游牧的年代里草原一直保持原貌,到近代以后草原不断地退化,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牧民创造的四季轮牧,加上西方的划区轮牧,是可以利用好草原的。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在制定关于保护草原的政策时要按照新公布的《草原法》先保护和建设草原,合理利用草原的原则,注重草原本身的特殊性,根据游牧文明、草原文化、牧民的生活方式、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草原畜牧业和游牧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让草原得到恢复,重新发挥生态保护和生产畜产品的功能。

猜你喜欢
古楼牧户草场
星拱楼
大理文化(2024年6期)2024-06-26 07:55:58
祁连草场
生计资本对牧户牲畜养殖规模决策的影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饲料博览(2021年4期)2021-06-29 05:48:38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乡村地理(2021年4期)2021-03-28 21:48:54
新草场有多远
草原牧户游升级记
一个老红军的初心——浦城县古楼乡石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宝兰追记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基于草场生存评估模型的阿巴嘎旗北部牧户草场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草原与草业(2019年3期)2019-10-23 06:51:20
我国牧户生计脆弱性研究进展及应对措施
雪峰下的草场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