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纳米布沙漠

2005-04-29 00:44史云亘
大自然探索 2005年2期
关键词:沙丘沙漠

史云亘

非洲是一个干旱的大陆,那里是世界是最大的水草撒哈拉沙漠——它位于非洲北部,面积约9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非洲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非洲的沙漠大多位于赤道以北的大陆中部和北部。然而,在非洲的西南边缘,大西洋沿岸还有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那就是纳米比亚沿海的南北向的纳米布沙漠。

纳米布沙漠有8000万年的历史。它北起安哥拉南部的纳米比,向南穿过纳米比亚至奥兰治河。沿非洲西南海岸延伸约1900千米,宽130-160千米,海拔不超过500米,是一片狭长的带状沿海沙漠。

纳米布沙漠是本格拉寒流的杰作。数亿年前,本格拉寒流冲击大西洋海岸,由于温度低,海水不仅不蒸发,还“吸收”了从海中吹来的湿气,经过上亿年的变迁,干燥的热风将岸上山中的岩石风化为细沙和粉尘,形成了沙漠。纳米布沙漠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0毫米,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干旱的环境下,却呈现着一片勃勃生机……

视觉盛宴——壮观的沙海

纳米布沙漠中部有一条凯塞布河,将整个沙漠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是一片浩瀚的沙海,多为流沙,北部是多岩的砾石平原。纳米布沙漠南部分布了大面积的移动新月形沙丘,移动速度很快,有的每年移动可达450米。有些流动沙丘被河流阻挡,使河流的另一侧呈沙原状,从而使河流北部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沙地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沙嘴和沙滩,还有剥蚀高地和尖顶山。

在当地那马语里,纳米布意为“巨大”、“辽阔”。只有当你身临其境,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纳米布”的含义。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沙的海洋,在太阳的照射下,沙粒闪闪发光、金亮耀眼。行程数百里也可能不见人烟,只是偶尔可见野生动物在游荡。沙丘的形状各有不同,有新月形、笔直状以及星形的沙丘等。

纳米比沙漠最壮观的地方莫过于位于沙漠中央的所苏斯莱地区了,这里是一片沙丘群,沙丘高低不一,有些沙丘竟高达300米,最高的达34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底下有历时1 00多万年之久的砾石层。沙丘的颜色由沿岸地区到东部内陆地区逐渐变深,呈现出灰白象牙色、杏黄色、橘黄色、栗色以及深橘红色等种种丰富的色彩。

如果你乘坐小型飞机或热气球横跨沙漠上空,你会看到一波接一波的沙丘似乎在不断地移动。沙丘很高,顶端的沙砾被风吹落,在沙丘上划出一道道波纹。从天空俯瞰,相连的一座座沙丘波浪起伏,色彩变幻,好似给人们献上的一场美丽壮观的视觉盛宴。死亡之地——“骨架海岸”经凯塞布河切割后的纳米布沙漠北部,与南部的景观有很大差异,这里是多岩的砾石平原。西部与海洋相接,海岸线一直向北部延伸到达“骨架海岸”,也称“骷髅海岸”。这一带之所以被称之为“骨架海岸”,是因为许多船只曾在此遇难,留下很多残骸,因此得名。那么,为什么船只多在此遇难呢?这是由于本格拉寒流从南极洲带来的冷空气和沙漠的热空气相互交汇形成大片的雾气,早年的探险者常常在此地被浓雾包围,水手难以看清方向,以致船沉身亡。目前发掘出的一部分船只残骸在沙漠内陆发现,说明在过去的许多年间,沙漠的边缘在逐渐地向海洋推进。由于洋流以及地球自转的原因,“骨架海岸”附近海洋中的深层冰冷海水上升,并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鱼类大量繁殖。鱼不仅吸引来海鸟,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豹,这一奇特的景观在中低纬度的非洲实属罕见。

然而,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在本世纪末以前,该海岸部分地段将被淹没,丰富的海洋生物将因当地的气温升高而受到严重危害,冰冷的本格拉洋流也将因全球变暖而使海水温度上升,从而影响“骨架海岸”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顽强的生命——沙漠的征服者

虽然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之一,一片荒芜,但就是在这严酷而又荒凉的环境中,却生存着许多生命力超强的生物。

在死一般平静的沙丘上,在几乎没有水和植物的沙丘中,却蠕动着顽强而精巧的生命:甲虫类,还有爬虫类如蜘蛛、蝎子、白蚁、蜥蜴等土生动物。很久以前被沙尘所吞噬的死去的动植物残片被卷到了地表,成为它们的食物。它们大多容易被发现但又不能飞,也没有太多的防御能力,但是纳米布沙漠的环境限制了食肉动物的侵入,这使得土生动物得以生存下去。

沙丘蚁群垄断着纳米布沙漠上坚韧的草,它们多草的家可以遮挡酷热的太阳光。足迹蜘蛛在这种严酷的环竟下进化出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它们没有地方把网挂起来,于是就在地面织网,把沙砾也编织进去,形成了一块可以遮阳的小毯子。不过这些沙毯的作用不仅仅是遮阳,它们是有着完美伪装的黏稠陷阱。活板门蜘蛛只在最陡峭的沙丘顶端建巢,因为它们有一个攻击性很强的敌人——蛛蜂。蛛蜂尽管视力很差,腿上却有敏感的绒毛,可以获取最细微的蜘蛛气息。一旦找到蜘蛛巢,蛛蜂就使劲挖,可以挖2个小时,当蜘蛛被挖出来后。被逼上绝路的蜘蛛就亮出王牌,它像轮子一样快速滚下沙丘地逃生了。

在这一片贫瘠的沙海中,大型动物很难找到足够的食物。为了生存,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适应环境的方法。比如纳米布花条蛇通过身体的侧向滑行,可以一直在沙丘上“游动”;楔吻蜥蜴则有一种特殊的武器——喷气推进,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钻入沙里。这些都使它们避免了被高温的沙粒灼伤。

相对来说,哺乳动物耗水量更大,因此,许多沙漠啮齿动物如沙鼠和金鼹鼠只有在夜晚才出现,因为这时候温度已经下降。但在沙漠寒冷的夜晚中,这些小啮齿动物的能量消耗得很快,因此必须迅速找到食物。一些大型动物也在纳米布沙漠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跳羚就是其中一种,它们生活在纳米布的大部分地区,适应干燥的气候,一般只在沙丘周围的草地上觅食,找不到鲜草时便挖草根、树根充饥。此外,鸵鸟、斑马、豺狗等也是沙漠中的主要住客。

纳米布海岸是大西洋海浪的缓冲地带,也是幼鱼的避风良港。海滩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沙坑和岩石,水生植物在此生长,小动物也在此传宗接代。在纳米布海岸上还生存着大量的鸟和海狮。这里栖息着约25万只涉禽,其中以矶鸥、雎鸠及火烈鸟居多。纳米布海岸75%的火烈鸟都集聚在沃尔维斯湾的鸟岛上。鸟岛上还有许多候鸟,有些生长繁殖在北极,为了躲避严冬的寒冷迁徙到沃尔维斯湾。有些生长繁殖在非洲大陆的湿地,到了旱季来到沃尔维斯湾。其中,最多的是南非塘鹅、鹈鹕。还有一种世界稀有的珍禽达马腊燕鸥。这种珍禽体小,才22厘米,翅膀、后背为灰色,白胸脯,黑脑袋,飞翔速度快,以鱼虾为食物。世界上达马腊燕鸥不足2000对,而90%都栖息在纳米比亚。

沙漠王后——神奇的千岁兰

纳米布沙漠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湿度较大,多雾。这里植被稀少,仅在较大河流沿岸有金合欢等树木,沿海地带有成片的低矮肉质灌木。仙人掌和大棘是这里有名的植物,芦荟也是纳米布中令人惊讶的植物之一。芦荟是1865年由科学家西蒙思·德尔发现的,因为芦荟

的枝叶柔软坚韧,当时被当地人用来制作剑带,因此也被叫做剑带树。

但是在纳米布沙漠屈指可数的植物中,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尤其引人注目。它就是生长在凯塞布河以北的砾石平原上的千岁兰。这种特殊的植物,是纳米布沙漠特有的,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它的踪影。

千岁兰是一种古老的裸子植物,属裸子植物的千岁兰目,在这一目中只有千岁兰这一科、一属、一种。千岁兰的茎十分短粗,直径有1米左右,高只有20—30厘米,根又直又深,茎顶下凹,像个大木盆。“木盆”边却有两片皮革状的又长又宽的带状叶片,叶片宽约30厘米,长2—3米,分别长于“木盆”两侧。看起来半似松树球果半似绿色花卉,顶端还生长着坚硬的如同枸杞一般的红果。

在地面上,千岁兰只有20厘米高,其实它的大部分根都深深地扎在地下,一株千岁兰的根须占地面积可达50平方米,扎根可达5米深。千岁兰在一生中只长两片叶子,开始的时候先从像胡萝卜似的基部生出两片窄叶,然后基部逐渐扩大,两片叶子愈长愈肥大,长到相当宽度时便裂开,可达3米长,长得更长时就开始卷曲,边缘逐渐枯萎。带状叶片的基部始终不断地生长,呈绿色,叶的顶部则不断地干枯,由于在沙石上日渐磨损而分散为许多丝丝绺绺,仿佛许多须须。狂风一起,这些长长的枯叶扭曲着蜷起,远远望去,就像海底的大章鱼,难怪传说它的叶子是一种妖怪变出来的。

千岁兰被达尔文描述为“植物王国中的鸭嘴兽”。但可不要小看它奇形怪状的模样,科学家估计,千岁兰一般能活百年,以至千年,寿命最长的据说有两千年。有位科学家计算过:两片已生长两千年以上的巨叶,可铺成一条宽3米、长360米的道路。

生存秘诀——特殊的寻水之道

在纳米布沙漠如此干旱严酷的环境下,怎么能生存这么多动植物呢?般沙漠地区的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损耗,都把叶子尽量缩小,甚至缩成针状,为何独独千岁兰却一反常态呢?

原来,这跟纳米布沙漠的环境有关。所有荒漠都是由于当地的空气干燥而造成的,空气日益干燥可以有不同的原因,由此分为四种类型的荒漠:处于回归线附近的区域性荒漠(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尔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等),大洋寒流沿岸地区形成的沿海沙漠(如纳米布沙漠、阿塔卡马沙漠),在高山屏障后面出现的掩蔽沙漠(如巴塔戈尼亚沙漠、莫哈夫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因为远离海洋形成的大陆沙漠(如中亚沙漠)。

纳米布沙漠濒临海洋,来自非洲的热空气在经过寒冷的沿岸时被转化为雾,大量的海雾形成重重的雾水降下来,被风带入内陆。在纳米布沙漠,有时候这种雾笼罩的范围深入内陆达80公里以上。湿雾平均每隔10天左右降一次,这是这片沙丘上生物所需水分的一个可靠来源。此外,罕有的降雨也为沙漠生物提供了储水的机会。沙丘、空气和湿雾共同构成了平衡,生命得以生存。纳米布沙漠中的生物都找到了自己特殊的寻水之道。仅拇指甲那样大的拟步科甲虫背上有很多“麻点”突起物,或大或小,密密麻麻。科学家发现,“麻点”就像一座山峰,“麻点”与“麻点”之间的就是“山谷”。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在“麻点”和“山谷”上,覆盖着披着蜡状外衣的微小球状物,形成防水层。大雾来临时,甲虫身体倒立,雾中的微小水珠会凝聚在这种“麻点”上,然后顺着防水的“山谷”流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最终进入到甲虫的口中。还有一种甲虫则以掘沟存贮雾气而著名。黑背豺则经常舔食石头上的雾气来吸收水分。至于千岁兰,它的叶片两面有着数不清的气孔,起雾的时候这些气孔便张开了,把雾气“吸”进去;雾过去之后,气孔便又关闭了,叶子的蒸腾量不大,而巨大的叶片表面能凝聚更多的水分,更有利于补充干旱土壤的缺水。正是凭借这种非凡的“取水”手段,千岁兰不仅在这片“不毛之地”存活了下来,而且它的寿命可以长达2000岁。

非洲土著——霍屯督人

纳米布沙漠不仅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一些原始部落至今仍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沙漠中部凯塞布河一带居住着纳马部落,这是科伊人的一个分支。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科伊”是“男人中的男人”的意思。当17世纪欧洲人统治西南非洲时,由于他们口吃一样的语言被欧洲人称为霍屯督人。霍屯督人平均身高仅1.5米。纳米布沙漠中的纳马部落以游牧和打猎为生,他们饲养一种角非常大的牛、多毛的肥尾羊和狗。牛在纳马人社会生活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除牛奶是他们的主食之外,牛也是他们重要的运输工具。此外,他们的狩猎工具非常简单、原始,狩猎方法颇多但都十分落后。季节转换,野生动物稀少时,沙漠及灌木丛中的野蜂蜜、野果、草根等也成了他们的裹腹之物。男人以牲畜的多少来判定财富和地位。男女之间的婚姻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妻子不能生育或只生女儿时,丈夫有权为自己留后,因此可以将妻子的姐妹,特别是未婚的和守寡的姐妹都视为自己的妻子。纳马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力和祖先,相信巫术。他们坚信存在着一个从东方来的主宰一切的神,因此死后的墓穴都是向着东方的,并在基前堆很多石头作为纪念。这一做法为人类学家研究他们迁移的路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此外,在沙漠北部还有部分赫雷罗人,他们以牧羊为生。除了这些少数几个原始部落外,纳米布地区的主要居民都集中在几个沿海的港口如沃尔维斯湾和斯瓦科普蒙德。值得一提的是,纳米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钻石资源,因此,纳米布的居民日渐增加。纳米布这片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原始景观

一望无际的纳米布沙漠,看似荒凉如又美丽,看似贫瘠却又富饶。它是那么神奇,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自然美景和无数有待人们发掘的奥秘。

猜你喜欢
沙丘沙漠
“沙漠之鹰”,中看不中用
出乎意料
走出沙漠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沙丘
会弹琴的沙丘
走进沙漠
沙丘
穿越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