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平静的地球

2005-04-29 00:44陈夏法李念华等
大自然探索 2005年2期
关键词:火山爆发海啸岩浆

杨 燃 陈夏法 李念华等

策划本刊编辑部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有生命的星球,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平静过,地球内部巨大的动态平衡系统始终起着作用,无论是好的作用还是坏的作用。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刚刚发生的2004年岁末的灾难是一场悲惨的意外,尤其对那些在地震和海啸中死去的人以及那些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来说,它显得那么的不公平。但是,从地球的角度来看,这种来自自然界的意外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总会有下一次的地震发生。这个结论令人沮丧但却确定无疑。因此,人类在人自然的面前惟有心存敬畏,并将这一切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的警示。

印度洋爪哇海沟一带地区是非常活跃的震带,这是地壳构造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印度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米的速度向亚洲板块挤压,这一运动所积聚的压力只能通过地震来释放。

2004年12月26日,互相挤压在一起的印度洋板块发生了猛烈的滑落,引发了40年来全球最大(里氏9级)的地震,板块垂直位移达10米,将巨量海水排出了海床,仿佛“上帝”伸出无形的手在海底划动了一支巨桨,引起非常巨大的搅动,将海浪推出数千千米其威力相当于50亿吨的梯恩梯炸药,造成印度洋海岸8国超过17万人死亡(截至发稿之日)。

引发这次致命亚洲海啸、发生在苏门答腊岛东南250千米海底的地震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地球都沿其轴心发生了震荡,使附近的一些小岛移动了20米,苏门答腊岛的西北端可能也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6米,已永久性地改变了亚洲的版图。

地震,断裂的大地

在今天,当深空探测器已经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时,对于脚下的地球内部我们却依然鞭长莫及。人类正努力用各种方法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

深处的秘密

在俄罗斯遥远的北方前哨,离芬兰边界不远的地方,科学家们钻了一口超深井——“科拉井”,到20世纪90年代井深已超过12000米,是迄今为止人类挖的最深的一个洞。这个洞的挖掘是为了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比如在地球深处矿石是如何形成的,使岩石熔化的压力有多大,等等。虽然科拉井很深,但是对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如地幔、地核等却帮助甚微,因为即使是在地壳最薄的地方,地幔至少也在地表之下24000米,而地核则在更深处。

在海底钻洞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到地幔层,特别是在大洋中脊的地方,在那里地壳大约只有4800米厚。一艘名叫“乔迪斯”的钻探船正在实施“大洋钻探计划”。我国已于1998年正式加入。

由于科学家还无法成功地钻孔到地球的内部,他们想了另外一些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例如利用南非的天然隧道,又称金刚石隧道(这里产钻石)。从这些隧道中我们可以得到来自200到250千米深的地幔层的物质,它们向我们描述了地幔的情景。

即使这样,比起巨大的地球的半径来说,目前人类已经达到的深度还微乎其微,人类还是不能直接触摸到地球的深处。不过科学家还是想方设法了解到了地球的一些内情。比如,科学家使用一种叫做“地震层析成像法”的技术来猜想地球的内部结构。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伽里津曾说:“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灯,它点燃的时间很短,却为我们照亮了地球的内部,使我们了解到地球的内部发生了些什么。”所谓“地震层析成像法”,其原理很像医学上采用的利用CT扫描重建人的三维立体影像一样,科学家利用来自地震波的信息重建地球的内部结构,显示如像地幔和地核边界或火山岛下的岩浆等的影像。

科学家还采用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方法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秘密。他们在实验室模拟地幔和地核的条件。例如给岩石标本加压,有时候达到每平方厘米76000千克,同时用激光束给岩石加温,达到5000华氏度或更高;又例如采用投射物爆破方法,改变物质的晶体结构以便得到与地幔相同的物质,等等。

通过数十年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结构及产生地球地理运动的力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整个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这有点像一只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只是地球是一只“超级大蛋”,而且煮得不太“熟”,因为它的“蛋黄”即内核还有一部分呈现液体状态。

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如果说地壳像蛋壳,那么蛋壳的厚度很不均匀。在海底地壳最薄的地方,只有5-6千米厚,而在陆地上,地壳的平均厚度是40千米,在青藏高原等海拔高的地方可达60-90千米。

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地幔主要是由致密的橄榄岩物质构成的。那里很热,大约温度有1980摄氏度,以至于岩石都熔化了。地幔是地球构造中体积和质量都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岩浆可能就发源于此。在海底板块下存在软流层,海洋板块就在炽热而脆弱的软流层上滑动。在陆地板块下情况较为复杂,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软流层。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较之上地幔都增大了很多,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在地幔的下面是大约2000千米厚的地球外核,是一个沸腾的铁和镍的液态“海洋”。铁镍液的运动(对流)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最后,地球的中心是半径约为1370千米厚的固态铁核,液态的外核将固态的内核与地球的其他部分隔开。内核以其特有的速率转动,这与地球的其他部分有轻微的区别。

无论地核的结构如何,也无论它距离我们有多远,地核都在我们所见到的火山和地震等地理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核是地球地理运动的动力源,地球绝大多数的热量都来自于地核。正如在《地球的诞生之谜》(参阅本刊2005年第一期文章)中所描述的,地球在诞生之初是一个炽热的呈熔融状态的“火球”。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慢慢地变冷,但是地核变冷的速度较慢,所以相对表面而言,地核更热。热量从地核传递到地幔,形成对流。地幔层的对流运动使岩浆冲破地壳,重塑地球的表面。

狂暴的边界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表被分成15个岩石的板块,这些板块内部是刚性的,漂浮在更易流动的软流层上。板块形状不规则,体积各异,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着相互运动,或者相互分离,或者相互汇聚。这些板块的边界被称为危险地带,是地球上地理运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尤其是在板块汇聚的地方,频繁的碰撞和挤压,造就了巨大的山脉和海沟。也正是在这些边界处,地球的暴怒也达到了顶点,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和海啸都产生于此。

如果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它们的边界就叫“分离边界”。如果两个板块相互汇聚,它们的边界就叫“汇聚边界”。

洋中脊是地球上延伸最长的山脉,它的形成就是板块相互分离的结果。在那里,岩浆向着地表上升,从大洋底喷发出来,形成新的地壳;随着时间推移,先形成

的地壳又被新涌出的岩浆推到一边,离洋中脊越来越远。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叫做“海底扩张”。

新的地壳不断地在洋中脊形成,但是几十亿年中地球的大小并未发生什么显著的变化。所以,在地表的某个地方一定还有地壳正在以与新地壳生成相等的速度消亡着。这就是“消亡地带”。

消亡地带,比如环太平洋的火山带,属于地球的危险线。在那里,一个板块冲撞另一个板块,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板块下地幔层的岩石熔化形成岩浆,再以火山爆发的形式释放到地表。如果岩浆从海底流出,则形成火山岛(如像日本岛);如果岩浆从陆地上流出,则形成火山。

火山爆发释放出的熔岩、气体、粉尘,能引起山崩和泥石流。强烈的近海地震和火山爆发则会引起危险的海啸。2004年岁末,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底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度洋海岸8国超过17万人死亡,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灾难。

即使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也不一定就不受到地球地理活动的影响。1811年至1882年冬天,一连串的板内地震(在板块边界之外的地方如在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叫做板内地震)摧毁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1976年,发生在我国内陆的唐山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

而离任何板块边缘都有数千千米远的夏威夷群岛,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夏威夷群岛属于太平洋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下有一个地幔柱——圆柱状的深部地幔物质的上升流,即“热点”。来自地幔的岩浆冲破海底地壳形成火山岛。当太平洋板块移动时,先形成的火山岛移出热点,熄灭成为死火山,在热点处又形成新的火山岛,数亿年之后,沿着板块移动的方向,在热点所在位置上,就产生了一连串的火山岛,即形成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在地球上至少还有40处这样的热点,这些热点是产生其他火山岛链的原因。

断裂的大地

板块一直运动着、漂移着。你想体验一下板块运动的速度吗?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让自己安坐在一张舒服的椅子上,然后伸出手,仔细观察你的指甲的生长。现在,你已经体验到了地球板块漂移的平均速度。这个速度极其缓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无法察觉。但是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板块运动也会造成巨大的、致命的后果。因为由于板块的运动在地壳内部不停地产生着巨大的应力,当这些应力积聚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地壳岩石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地震就发生了。

事实上,地震的发生非常频繁。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巨大的铃铛,那么这个铃铛无时无刻不被地震摇动着。其中包括一系列微震和偶尔发生的地动山摇的大地震(可以达到8级或更高)。科学家估计全球每天大约发生数百万次地震,只是其中大部分都不为我们所察觉而已。

断层

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在这里,板块相互分离或碰撞,容易造成地球外壳裂开形成断层。当板块移动时,断层两边的地壳也随之移动,这些都可能形成地震。

按照科学家的说法,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正断层,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标志是一个滑动的板块嵌入另一个板块的中间。

逆断层,是两个板块相互聚拢。标志是一个板块滑动到另一个板块的上方。

平移断层,是两个板块相互滑过对方。标志是一个往这个方向滑动,另一个往相反的方向滑动。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的圣安地列斯断层,是世界最著名的断层,它属于平移断层,其断层的移动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相向行驶的汽车。

当断层面相互卡住,不能移动的时候,断层两边的岩石就会不断聚集压力。当超过其压力极限之后,岩石会在短时间内沿着断层面剧烈移动,形成地震并释放能量。

地震波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有两种基本类型:体波和表面波。体波从震源(断层最先发生断裂的地方)向各个方向传播,包括向地球深部传播。相反,表面波仅在地壳的浅表面传播,方向与地表平行。类似于水面的涟漪。

地震发生之后,首先释放出的是体波。体波分P波(也称初始波)和S波(也称次生波)。其中速度最快的是P波。很多经历过大地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感觉到地面震动前几十秒到几分钟之内,往往会先听到从地下发出一种类似火车开过的声音。这便是由于在地震发生时,最快的P波先到达地表后,以声波的形式传播而造成的。随后到达地面的是S波。S波到达的时候,在楼房里面的人可感觉到一阵有力的摇晃。

表面波是最后到达的。它传播得最慢,但振动却最强烈,可使地面出现波浪状起伏,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力极大。在级数很高的地震中,地面摇动的能量甚至能够超过地心引力,可以把大石头抛向空中。

地震波的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最强的地震发生在震中处,也就是震源之上的地面。震源可以在地面下几千米的地方,也可深达700千米,但后一种情况比较少见。因为超过700千米深,炽热的岩石就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像软黏土一样地变形,能够承受较大的应力而不易发生断裂。

地震强度

地震学家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计量地震的强度。其中最早、最有名的是本世纪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发明的里克特地震震级。里克特地震震级是通过测量震动的最大能量(用地震仪来测量)和地震仪离震中的距离来计算地震的级数。里克特地震震级使用对数形式,意味着每增加1级,地震强度就增加10倍。例如,一个6级的地震比一个5级的地震强10倍。就释放的能量而言,差别就更大了。一个6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个5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2倍。

但是里克特地震震级只适用于测量离测量仪器500千米以内的地震。地震学家又发明了其他测量方法。比如,测量体波和表面波的强度。但是这些方法仍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震。例如,对体波强度的测量就不适用于太强的地震。目前,一种名为“地震矩震级”的方法比较流行。这种方法考虑到了断层发生的具体位置,因此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地震的大小。

地震预测

地震能预测吗?大多数地震学家会这样回答:“现在还做不到,但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做到。”大多数科学家仍对预测地震抱有信心,因为他们认为地震发生以前会发出微小的、但是仍然可以被察觉的报警信号,这就是“地震前兆”,比如前震、动物的异常表现、地下水位的改变以及地面电流的改变等。1975年,我国成功地从前震等地震前兆中预测出了地震,并迅速采取措施,使后来发生在营口海城地区7.3级地震的损失相对减轻了。

然而,这些方法都还没有获得完全成功。1976年,我国唐山的大地震毫无预警地发生,并且造成了至少24万人死亡。这无疑是对地震预测工作的一个巨大的打击。

1983年,美国科学家预测在加利福利亚的帕克费德附近将要发生中级地震。这个预测是基于对1857年到1966年间发生的6次6.0级地震的观察得出来的。科学

家们发现平均每22年就会发生一次地震,所以预测在1988年前后的5年中都有可能发生地震。他们投入了大量的力量来监视这个地区,可是直到1993年地震都没有发生。

帕克费德事件几乎摧毁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的信心。但是仍然有许多地震学家希望能大概地预测地震。他们希望能预测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中可能发生的地震,而不是精确地预测到哪天甚至哪个小时会发生地震。1988年,科学家预测在未来的30年时间内,圣达库如芝地区很可能会发生地震,结果洛马普睿塔地震于1989年“光顾”了这个地方。

防震建筑

虽然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发现预测地震的方法,以便于在地震发生之前就疏散人群,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但是现代抗震的主要方法仍然是确保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足够牢固,能抵抗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而不完全倒塌。这样做的目的是,虽然不可能阻止和避免地震的发生,但是仍然有希望在地震发生时将死亡和破坏减低到最小。

在竞技场上,最好的进攻有的时候就是无懈可击的防守,这也是大部分建筑工程师对付地震灾难的方法,比如修建抗震的高楼、大桥和公寓楼等。在中等以下的地震中,建筑物和桥梁能在支持物、加强的连接部位甚至是缓冲物和滚筒的帮助下毫发无伤,因为这些辅助设施可以让建筑物在地震的时候自由地摇动。1989年的洛马普睿塔地震中,美国旧金山的全美金字塔大厦的最上面几层左右摇动的动幅超过0.3米,但是抗震结构使其未受到任何的损坏。

在抗震工程的前线,一些科学家并不满足于防守而是积极进攻,他们在建筑物中使用“智能”抗震技术。在这种“智能”系统中,建筑物的结构能主动适应地震能量的变化,避免灾难性的破坏。例如,科学家们研究了一种叫做“活动关节”的系统,将这种系统的特殊的接头用于建筑物中,这种接头可以根据震动来改变其连接的强度。计算机通过处理来自于传感器的信号,以便决定哪个接头处变松,哪个接头处变紧。这样就能保证建筑物安全度过地震,避免其结构受到大的损害。

科学家们还研究了另外一种系统,其基本理论是通过利用建筑物内部质量块的移动来抵消建筑物的摇动和扭曲运动。例如,当建筑物摇动的时候,活塞就推动质量块向相反方向运动。这个系统也用于平衡由于大风引起的高楼的摇晃,高楼摇晃会造成楼内的人身体不适甚至呕吐。日本东京的一座高楼的第11层上就安放了这样的系统,一个质量块用于抵消摇晃运动,另一个质量块用于抵消扭转运动。

旧金山山大地震

——杰克·伦敦的见证实录

美国旧金山坐落在世界最著名的断层——圣安地列斯断层之上,是地震的多发区,历史上有过多次地震发生。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再次发生大地震,地震引起大火,将整座城市变为废墟。

时任美国《周报》总编辑的科尼尔在得到地震的最初消息后立刻与该报的特约通讯员、美国著名作家杰克

伦敦先生电话联系,当时他就住在距离旧金山仅60多公里的地方。科尼尔要求杰克·伦敦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灾难现场发回详细的报道。以下就是杰克·伦敦当年发自旧金山地震现场的真实报道。

在遭遇地震袭击之后,旧金山城中包括烟囱在内的各种建筑几乎都被摧毁殆尽,而随即爆发的大火灾更是烧毁了数以百万计的财产。没有人能将具体损失计算清楚。这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被彻底摧毁的现代化都市。整个旧金山仿佛都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回忆和郊区的一些断垣残壁。所有的工业区被夷为平地,商业区没了,居民生活区也消失了。无论是工厂库房、大型超市、报业公司,还是宾馆、有钱人的豪宅,仿佛都从这里消失了。除非努力回想,我们几乎不可能把这些瓦砾堆与曾经的繁华都市联系起来。

地震发生的一个小时中,旧金山上空扬起冲天的烟尘,即使在160公里以外的地方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随后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当中,这些扬尘都始终挥之不去,形成遮天蔽日之势,人只能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

地震是在星期三凌晨5点15分发生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市场大街以南的区域就开始迸发出大火。这里主要是工厂和产业工人的住所聚集地。没有人能够阻挡火势的蔓延,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组织人员疏散,甚至连基本的通讯设施也无法正常工作。所有20世纪现代都市对付天灾的应急措施尚未实施就都被地震完全摧毁了。各条大街小巷七拱八翘,道路上到处都是废墟,道路两旁的金属围栏也被拧成了麻花。所有电话电报系统通通中断了,城市供水系统也完全被震裂了。所有20世纪已经出现的发明创造以及精明的保安系统也随之摧毁殆尽了。

截至星期三下午,大火已经持续了大约12小时,城市中心将近一半的区域几乎被烧光了。当时我站在海湾就能看到熊熊火光。城市中心一片寂静,就连一丝风也没有。但是分别来自东西南北方向的大风却恣意吹向这个大火球,市中心上方空气受热升腾同时形成巨大的吸力,进而在火球上空形成了一个巨型烟囱。此后数天城市中心始终一片死寂,而在火球周围劲风助势,火势加剧,上空巨大的吸力也越来越强。

到了星期三夜间,城市的中心地带都被完全摧毁。人们大量使用炸药,亲自动手把城市建筑炸成废墟,却丝毫没能阻挡火势的蔓延。倒是消防队员竭尽全力地工作,曾一度将局部火势控制下来,但最终从其他方向冒出的大火又把这些努力变成了无用功。

最令人吃惊的是,虽然整个城市都在崩塌后变成了废墟,但星期三晚上却是一个宁静的夜晚,你根本看不到聚集的人群,也听不到任何喊叫,更没有歇斯底里的行动,所有的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当我沿着火势蔓延的方向一路走过时,所有被毁坏的房屋中几乎没有任何主妇在哭泣,也没有男士像热锅上的蚂蚁,所有人都镇定自若,没有一丝惊慌。

而在大火蔓延之前,数以万计的人们已经被迫抛弃家园流落街头。他们有的只在身上披着毛毯,有的则随身带着卧具和贵重财物。有时还能遇见一些家庭利用马车或手推车抢救自家财物的情景,此时包括童车、玩具拖车一类的物件也被用作运输工具,甚至主人也不得不亲自来拖拽这些东西。然而我不得不说,这些人都非常了不起,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可贵的品质:从容、谦恭、友爱和善良。

星期三晚上9点左右,我徒步走过城市的中心地带。当我穿梭于(曾经)高楼林立的钢筋森林时,那里的大火已经消失了。整片地区都显得秩序井然:警察在街面上巡逻,每幢大楼前都安排有看守。然而这一切又都十分破败。市中心没有水,不时还能听到炸药爆炸的声响,但很快这些人为崩塌以便阻挡火势的建筑还是被两道来自不同方向的火龙吞噬了。

星期四凌晨1点,我再次回到同一区域查看……整片区域被彻底废弃了。我所站立的地方是在科尔尼大街

与市场大街的拐角交汇处,这里曾经是旧金山最繁华的核心地带,现在科尼尔大街已经成为一片荒原,半数以上的房屋建筑在大火中烧毁,街面更是变成了一道火墙。在火光的映照下,隐约能够看到路边两位巡逻骑兵的大致轮廓。除此以外,这里没有任何其他人。整个市中心除了两个巡逻员骑马执勤以外在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下水道的水老早就已经被抽干了,因此市中心再没有水。人们不再竭力抵抗,他们完全让步了。这里再听不到炸药爆炸的声音。新的火龙从市中心窜了出来,与先前的两道火龙汇集形成更大的毁灭势力。此时三道火龙分别从三个不同方向将市中心包围起来,剩下的一面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了。远远望去,那里只剩下摇摇欲坠的监测大楼、几乎完全烧毁的电信大楼、仍然冒着浓烟的格兰特酒店以及人为爆破的皇宫大酒店的残骸。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火势迅速蔓延,而当时人们没能正确估计其蔓延速度造成的。

星期三晚上8点我在路过联合广场的时候,看到那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的逃难者。数以万计的人将被迫在草地上过夜。政府部门办公的临时帐篷已经搭建起来,赈济灾民的晚餐也已经准备就绪,人们也都排队等待享用免费的晚餐。

星期四清晨5点15分左右(距离地震发生仅24小时),我跟一些逃难的人一起坐在诺布山一户民居的楼道前。这些人当中还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以及黑人,看上去让人不禁联想到遇难后漂流上岸的跨国贸易货物,不得不顺势漂泊、四海为家。诺布区原本是富豪聚集的地方,但现在也同样受到来自东、南两个方向大火的威胁。

我走进一座豪宅,看到了一位冷峻却友善好客的主人。他告诉我昨天早上他还拥有60万美元的家当,而现在这座房子就是他的所有,再过15分钟这里也将不复存在。说着,他还指着一个大木箱告诉我,里面全是妻子平日收集的瓷器。而我们脚下的地毯是一个礼物,价值1万5千美元。说完他还邀请我弹一弹客厅里那台钢琴。这是一台上乘的钢琴,乐音精准而动听,是少有的精品。但由于找不到马车,它也即将葬身火海之中。

在马克一座古老的教区,有一座宫殿烧起来了。部队护送大堆逃难的人们逐渐向后撤退。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窜起的火苗、被推倒的墙体,还能听到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巨响。

当我从房子里出来时,时间已经接近拂晓。尽管烟雾弥漫,但街上物体的轮廓已经依稀可以看到。从下方仰视烟雾弥漫的上空,原本玫瑰色的天空在极短的时间内逐渐转为淡紫色进而又由紫色变为黄色和暗黄褐色,这里看不到太阳,这个旧金山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

此后星期四星期五连续两天,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大火都一直蔓延着,到星期五晚上这里完全变成了一片火海。

现在的旧金山就像火山口一样冒着浓烟,周围密布着逃难的人群,周边的城镇更是涌入了大量无家可归的人。仅普雷斯德小镇就有多达2万名逃难者。他们在相关机构的安排下,可以免费搭乘火车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据统计大约有10万人在此时离开了旧金山所处的半岛。而在美国各州及时救援之下,当地政府对灾情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地震之后根本没有可能出现灾荒。而银行家和生意人更是已经踌躇满志地开始考虑重新建设新的旧金山了。

火山,内部的喷发

火山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当炽热的岩浆上升并冲破地壳时,火山就诞生了。

火山爆发吞噬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虽然火山爆发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它也能带给我们肥沃的泥土和美丽的火山风景,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内部的秘密。

消亡地带

地球上有600多座活火山,其中大多数都位于地壳构造板块的边缘。特别是在消亡地带,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面的时候,常会引起火山爆发。这是因为火山爆发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岩浆的形成,俯冲到地幔的板块在地幔层的高温和板块俯冲时产生的摩擦热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熔化而形成岩浆。热的岩浆由于密度较低而上升,并在地壳的一定部位逐渐富集,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里的压力逐渐增大,当超过地壳强度的极限时,岩浆就会冲破地壳,形成火山爆发。地球物理学家们曾经认为,岩浆从地壳下运动到地表需要数世纪的时间。但是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却发现。火山运动是一个相当剧烈而迅速的过程,岩浆从聚集形成岩浆囊到喷出地面,通常只需要数天或者数周的时间。

地球上最剧烈、破坏性最强的火山爆发通常也发生在消亡地带。因为消亡地带的海洋板块常年被海水浸泡着,而含水的岩石比干燥的岩石熔点低,因此更容易熔化。最终,俯冲到地幔层的海洋板块熔化形成富含气体的岩浆——安山岩浆。这种岩浆粘稠度高,流动性差。当岩浆上升的时候,因为压力不断地减小,气体就从岩浆中析出,而粘稠的岩浆能阻止岩浆中析出的气体溢出,气体就不断积聚,最终在岩浆中形成气泡或气囊。当气泡占有的体积超过岩浆囊体积的75%时,禁锢在岩浆中的气泡就会迅速释放出来,冲破地壳,导致火山爆炸性地喷发。这个与摇动香槟后,软木塞猛地被气体冲出瓶颈的过程较为类似。

多次爆发形成的火山通常都具有特殊的形状,如比较高大、具有陡峭的山峰、覆盖着相间成层的熔岩和火山岩碎片等,被称为层状火山或复合型火山。历史上大多数有名的火山,如维苏威火山(意大利西南部,欧洲大陆惟一的活火山)、圣海伦斯火山(美国华盛顿州)、富士山(日本)等都是层状火山。那种形成比较迅速的火山,如帕里库廷火山(墨西哥米却肯州西部),称为火山渣锥,是由火山岩碎片堆积而成的山丘。火山渣锥的高度一般不超过400米,而成层火山则可以形成高大的山脉。

火山杀手

火山爆发形成的灾难大多都不是由熔岩流,而是由火山碎屑流引起的。火山碎屑流是一种夹杂着岩石碎屑的高温、高速的气流,常紧贴地面横扫而过,温度可达1300华氏度,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千米,它能击碎和烧毁在它流经路径上的任何生命和财物。火山碎屑流的速度很快,很难躲避,是主要的火山杀手之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致命性。1902年马提尼克的培雷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碎屑流袭击了距其6公里外的港口城市圣皮艾尔,造成了约29000人死亡。

火山爆发造成的灾难并不只是火山碎屑流和熔岩流。因为火山爆发释放的有毒气体,产生的火山泥流(水和火山岩碎片的混合物),山体滑坡和火山灰云等同样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其中火山灰云可以严重影响航空运输,造成发动机熄火、电子系统损坏、飞机表面产生划痕等,甚至可能污染机舱内部。

火山爆发产生的影响并不会很快消失,而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例如,火山爆发时释放出高浓度的富含硫的气体,大量的这种气体可以改变全球的气候。因为含硫的

气体溶解在水中后可形成硫酸云,这种云层可以吸收太阳光或将其反射回太空中,结果造成全球低温。如菲律宾的皮纳土波火山爆发之后的一年,全球的气温下降了大约1摄氏度。

地球上的火山

1997年12月26日的早晨,南美洲的蒙特赛拉特岛上的居民们收到了一份迟到的“圣诞礼物”。凌晨3点钟的时候,该岛南部的苏富尔瑞火山发生了剧烈的爆发,位于火山口的一个熔岩穹丘也随之倒塌,熔岩穹丘倒塌的碎片混合着岩浆掩埋了附近的村庄。这次火山爆发还引起了近海的小型海啸,而且喷出的灰尘形成了火山灰云,使这个面积约为1 00平方千米的岛屿变得一片昏暗,后来干脆一片漆黑。

虽然这次火山爆发是当年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但是却没有造成任何的人员死亡。因为早在6个月前,也就是1997年6月25日,经过2年的膨胀和地震,苏富尔瑞火山剧烈地爆发。那次火山爆发产生了危险性极大的火山碎屑流,形成了大片的火山灰云,释放了大量的气体和岩浆,造成了至少10人死亡和9个村庄破坏。那次火山爆发之后,该岛南面2/3的区域就已经禁止出入了,且岛上11000多居民半数已被疏散,终于避免了一次更大的灾难。

苏富尔瑞火山在12月26日爆发之后的几个月里相对比较安静,但是科学家们并不认为这场灾难已经结束了。事实上,从1997年底开始,另一个火山穹丘已逐渐形成了。科学家认为很有可能会发生另一场火山爆发,而且预计将来还会出现火山爆发。

位于华盛顿西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是北美最有名的火山。墨西哥的烟峰火山也很有名,且从1996年5月苏醒之后就一直不断地震动并释放气体。美国共有50座活火山,其中80%的活火山都位于远离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上。这个火山岛链往西延伸到堪察加半岛,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下面而形成的,共有40多座活火山,其中包括著名的斯普尔火山。

阿留申群岛上的火山每年爆发一到两次。一年中平均有3至5天的时间会因为火山喷出物而影响航空运输。虽然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并不常见飞机,但是几乎所有从北美到亚洲,或者从欧洲到亚洲的飞机都会在这里加油。每年共有60到80架飞机飞过阿留申群岛的火山群。

加利福尼亚东北部的长谷火山,在76万年前爆发,使整个美国南部笼罩在火山灰和火山熔岩中,同时形成了巨大的低压区,之后岩浆回撤、火山自身塌陷后就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巨大的火山口,又称为火山臼。之后,除了偶尔有隐藏于这个火山臼中的小型火山爆发之外,长谷火山相对来说比较安静。

1980年,三个高达6级的大地震“摇醒”了这个“安静”的火山臼,从此,地震仪就不断检测到小的、不易察觉的微震。科学家们怀疑这些微震可能是这个喷火山口再度活跃的标志。科学家还观察到其他一些迹象,如火山中央部位以每年3-15厘米不等的速度隆起,这可能暗示地表以下有岩浆流动。1990年,在该喷火山口西南边缘上。离猛犸河滑雪胜地不远的猛犸山上,又发现了火山复活的另一个标志——大批树木被从地下溢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杀死。

外星上的火山

与在地球上一样,火山在太阳系中其他星球的外形塑造上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金星的表面就布满了火山,而且其中有许多火山都非常的“年轻”。1978年,天文学家曾观察到在金星的北半球上出现奇怪的闪光,并认为那是发生在金星北半球的一次火山爆发。同年,“先驱号”太空船在金星上检测到了高浓度的二氧化硫。这是一种火山气体。后来,“麦哲伦号”太空船发现金星表面覆盖着成百上千座火山。不过,虽然金星很可能正处于火山频发期,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从未真正观察到金星上的火山爆发。

火星上的火山也很有特色,其中包括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奥林匹克火山。该火山的绝对高度约27000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的三倍。

火山同样也塑造了水星和月球。然而水星上的火山爆发早在几十亿年前,也就是在水星形成的早期火山就已经停止了。同样,月球上的火山运动也发生在月球形成的早期,并在30亿年前就停止喷发了。

在木星的卫星欧罗巴上,覆盖了一层破碎的冰层,在其下面可能有一片海洋。虽然探测器至今都还未找到火山爆发的迹象,但是在这里同样可以发生火山爆发。据科学家推测,一种可能是硅酸盐火山的爆发,另一种可能是冰火山的爆发。冰火山的喷发物大多是从地表下涌出的液态的氮气、灰尘和甲烷的混合物。科学家认为在土星的卫星恩克拉多斯上也有这样的冰火山。土星的另一个卫星泰坦和海王星的卫星梯恩梯也可能正处于火山运动的频发期(可以解释该星球表面为什么有浓厚的气层形成)。

科学家们确信木星的卫星伊娥正处于火山爆发的频发期。事实上,这个和月球差不多大小的星球是太阳系中火山运动最频繁的星球。“伽利略号”太空船传送回来的信息显示,该星球上有大约有100个活火山中心。每个中心都具有许多喷火山口。

太空船传回来的信息还显示,伊娥星的火山喷口相当炽热,比地球上的任何活火山口的温度都高。这个信息暗示伊娥星上的岩浆比地球上的岩浆富含镁。而地球上这种富含镁的火山爆发远在25亿年前,也就是地球的太古时代,当时的地球还很炽热。也许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伊娥星上的火山而了解地球远古时代的火山。海啸,大海的“呼吸”

向池塘投入一块石头,可以产生一系列同心圆的涟漪。海啸就类似于这些涟漪,只是产生海啸的不是石头而是具有更大能量的地理运动,如海底山体滑坡,海洋岛屿的塌陷、火山爆发、地震甚至是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等都有可能引起海啸。

搅动“巨浆”

在日文中,海啸的意思是“海港之浪”。许多人都认为海啸就是潮汛,事实上海啸与潮汛基本上没有关系。海啸是广阔海洋的产物,一系列巨大的海浪在横越海面数千千米后,仍然具有足够的能量冲毁城镇,淹没生命。

事实上,历史上最致命的海啸都是火山爆发引起的。例如,1883年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造成了36000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死于火山爆发之后产生的海啸。

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同样可以引起巨大的海啸,但是没有人亲眼目睹过这个过程。好莱坞电影中制作的那种巨大的,足以淹没曼哈顿地平线的海啸,在很久之前很有可能曾经发生过。科学家们通过计算得出,如果一个直径约为4800多米的小行星落人大西洋中部的话,引起的海啸不仅可以淹没上游远到阿帕拉其亚山脉的东海岸线,而且可以淹没法国和葡萄牙的海岸线。

但是到目前为止,引起海啸最常见的原因还是海底地震。海啸地震通常发生在消亡地带,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当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的边缘相互卡住时,就会慢慢积聚能量。当两个板块互相分开后,由于能量突然释放就会造成海底断裂,部分海底上升,部分海底下沉,仿佛就像“上帝”伸出无形的

手搅动了一支“巨浆”,海底地壳的强烈运动搅动了海水,使海面上涌起巨大的波浪,海啸也就诞生了。

引发2004年岁末印度洋大海啸的原因,就是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交接处由于相互挤压,印度洋板块发生了猛烈的滑落,引发了里氏9级地震,板块垂直位移达10米,将巨量海水排出海床,在海底引起巨大的搅动,将海浪推出数千千米,造成印度洋海岸8国超过17万人死亡。

在广阔的海洋里,海啸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千米,几乎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但是当你从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时,你根本就不可能把海啸和海风引起的海浪区分开来。这是因为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中传播时,尽管波动速度很快,但波高却不是很大,一般只有几米,且每个波峰之间大约间隔数百千米。轮船上的旅客很害怕海啸经过,其实在远离海岸的大洋中行驶的船即使遭遇海啸也只会轻微地摇晃。

因为海啸的波浪动量很大,所以海啸在穿过很长的距离后损失的能量相对来说就很小。1960年发生在智利海岸线上的地震引起的巨大的海啸,在花了22小时穿过了16000千米的距离到达日本海岸后,翻滚着的激浪仍然“雄风不减”地在日本诸岛的海滨城市肆虐,使停泊在港湾的船只、沿岸的港湾和各种建筑设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那次来自异国的海啸使日本的150人死于非命。

由于引起海啸的海底扭曲形式不同,产生的海啸形式也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大海先来一次“深呼吸”,海水迅速退落,露出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那些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在海滩上拼命地挣扎。数十分钟之后,海水又骤然上涨,顿时,波涛奔腾着、翻卷着,滚滚而来。当海啸抵达海岸的时候,由于那里海底比较浅,海啸的速度被迫减慢,同时海浪像手风琴一样地折叠起来,形成一座巨大的“水墙”,可以达到几十米高。最后,呼啸着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海滩,猛扑陆地,涌入城市。

何处逃生

当海啸形成之后就没有办法阻止它移动了,但是仍然可以想办法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日本政府投资了数十亿日元来修建海啸防御工程,例如修建混凝土高墙以抵消海啸波浪的巨大冲击力。但是对于大海啸来说,这种方法是没有用的,你只能尽力地跑到安全的地方,不能在原地躲藏。

在日本和美国,海啸报警系统的基础是地震检波仪。当检测到海底出现大的、浅的地震时,就可能出现海啸。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很准确,常常会发出错误的警告,因为并不是每次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例如,太平洋海啸报警中心成立于1948年,其中有75%的警告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海啸报警装置被换成了安放在海底的压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在其上路过的轻微的海啸。日本已经在其海岸线下沿着电缆线放置了一系列海底压力传感器。目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也在其海啸报警系统中增加了海底压力传感器,当这些传感器检测到海啸时,安放在旁边的浮标就会通过卫星将信号传到海岸上。

尽管像引发印度洋海岸海啸那样的地震目前仍无法预测,但地震监测系统却可以计算它们的强度和位置,便于地震学家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袭击。由于地震波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大于海潮在海上推进的速度,这样的系统可在海啸发生前几小时发出警报,预警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震中离海岸的距离。1993年当海啸袭击日本海岸的时候,听到报警之后人们就迅速离开了家,转移到高山上去了。

事实上,主动躲避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对抗海啸的办法。但是当海啸快要发生的时候,我们能跑到哪里去呢?即使在同一条海岸线上,不同的地方海啸海浪的高度和能上岸的距离多少都不一样,所以海啸频繁的地区都将发生海啸时较危险的区域标明在地图上,以便于人们撤离的时候用。科学家们在电脑上面模拟海啸,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并在地图上标明当海啸发生时,海啸到达海岸线上不同地方的时间和达到的高度,甚至海啸可能上岸的距离。当地政府可以用这种做了详细标记的地图来制定撤离人群的计划和路线,并进行合理的地区规划。例如,美国俄勒冈州的法律就禁止将“关键设施”,例如医院、消防局和警察局等修建在地图上标明的海啸危险区内。

然而,印度洋上缺少一个像太平洋上那样的预警系统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近海的9.0级地震是40年来最大的地震,美国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出这次海底地震并试图发出海啸警告,但是在该地区没有官方报警系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夏威夷中心主任查尔斯·麦克里里说:“地震引起的海啸经过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斯里兰卡,到泰国和马来西亚西海岸也有一个小时,而人们只要15分钟就能走到内陆安全区。”他说:“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我们无法同那个地方的任何人取得联系。”

教堂的钟声救了情侣

1755年11月1日,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史以来最为黑色的日子:这一天里斯本遭到了地震与海啸无情的洗劫。

这一天,恰好是阿多娜与如意郎君马尔科夫举行婚礼的大喜之日。天公作美,早上日丽风和。阿多娜早早地穿上洁白的婚纱,携着新郎提前到教堂举行婚礼。在去教堂的路上,马尔科夫觉得时间太早,害怕让牧师笑话,就带着阿多娜来到了里斯本的新码头。这座码头是当时里斯本城最热闹的景点,码头上人来人往。与其他情侣一样,二人相拥倚栏眺望大海。湛蓝的海水微波荡漾,远处帆影点点,渔船星罗棋布,有几艘葡萄牙海军的战舰在巡逻,以防海盗船混入其中。突然,远海深处升起一片淡淡的灰雾,接着码头附近的海水变得浑浊起来,岸滩上的波浪也变得不规则了,海水无缘无故地下退后,又突然袭来一个小浪涛。阿多娜怕海水玷污了她那漂亮的婚纱,提议要离开。马尔科夫开始时有些不情愿,但不知怎的,他隐约听到了从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以为牧师已经开始为他布置婚礼了,就高高兴兴地拉起阿多娜的手,向着教堂飞奔而去。

其实,那一片淡淡的灰雾、突然变浑的海水以及无规则的潮波,正是灾难将要来临的不祥之兆。阿多娜与马尔科夫跑在路上,发觉大地在微微震动,教堂里的钟声震耳欲聋却杂乱无章,似乎在宣告世界末日的来临。他们不敢走进教堂,而是拔腿跑向了荒野高地。

就在这一刻,地下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还没等里斯本的居民们清醒过来,大地已经剧烈地晃动起来,房屋纷纷倒塌,继而地下火红的岩浆喷涌而出,引起一片大火。惊惶失措的人们一齐涌向码头,因为它远离房屋,塌屋压不着,残砖碎瓦飞不到,火焰无法到达,因而码头成了全城注目的“安全港”。市民们争相跑来避难,码头上站满了惊慌的男女。然而悲剧终于发生了。码头连同其上的人们蓦然间下沉180米,继而被滔天骇浪淹没得无影无踪,不见一具死尸浮出水面。许多停泊在码头附近、载满了人的大小船舶,也被巨大的

漩涡卷入海底,破船的碎块也没有浮上水面。

里斯本由于坐落在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上,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特大地震,每次都将城市毁灭,号称“欧洲地震中心”。1755年的大地震被科学家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地震,震级为里氏8.8级,震源中心位于离里斯本市约10公里处的海底,造成这个海域几乎整个大陆架突然向下塌陷了100多米,并发的海啸浪高20多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大半个里斯本城,仅在6分钟之内就夺走了6万余人的生命(这次海啸死亡总人数在8万以上)。地震的一刹那,海水先向后退,沙洲干涸,海滩见底;不一会海水归位,浪涛滚滚而来,波头高出原有海平面15米以上,街道成河,大半个城市被淹。海啸进出十多次,将废墟上的浮物和尸体席卷而去。巨浪还横扫了西班牙海岸,到直布罗陀海峡外的加的斯市时,波高仍达18米!狂涛猛扑摩洛哥的大西洋海岸,将一个名叫卜里格的村镇,连同它的近万居民全部吞没。远在西半球西印度群岛的安提瓜、马提尼克、巴巴多斯、格林纳达诸岛,平日不到1米的潮差,此时潮高达6米,破坏了近岸一些房屋和港口设施。远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湖泊也无风起浪,波澜滚滚。加拿大各大湖亦受影响,微澜激荡。这一天,地球陆地上同时感到震动的面积相当于四个欧洲,有感半径2000公里。欧洲许多教堂的大钟同时震响。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西班牙孔波斯特拉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大钟没有人敲动,自己响了。这该有多大的震动力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海啸巨浪到达之前是有预兆的,阿多娜和马尔科夫之所以能在这场劫难中逃生,是因为他们在征兆出现之际(尽管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但事有凑巧,教堂的钟声救了他们)及时离开了新码头,成了这一次海啸灾难的见证人。

“基阿娜”葬身

日本海

日本也是地震海啸频发的多事之地。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浪高达到30米。1995年7月1日发生的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波高虽然只有5米,但它以飞机飞行的速度扑向本州沿岸,许多村庄被洗劫一空。特别是1854年底到1855年初的一场连环地震海啸,使日本下田港遭到了毁灭性的洗劫,而正好巡航至此的俄国战舰“基阿娜”号上的俄国军人成了这一场浩劫的见证人。

“基阿娜”号是19世纪俄国的三桅巡洋舰,长52.8米,宽13.5米。这是一艘俄国海军引为骄傲的大型战舰,然而,它在这次海啸中葬身海底。

1854年11月24日,“基阿娜”号巡洋舰来到日本,停泊在下田港。12月11日清晨,“基阿娜”号战舰上的水兵们感到舰身在剧烈颤动,可一时又查不出原因。几分钟后,水兵们发现靠近城市的海水仿佛开锅一样沸腾起来,流向港湾中的河水突然猛涨,海浪咆哮着扑向海岸,在海岛和海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漩涡。那些停泊在港口附近的帆船,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着溯河而上,接着,海面的水位又突然降低。这种莫名其妙的现象令水兵们大惑不解,但“基阿娜”号还是再投下了一个锚。可是,海水又大幅度涌动起来。巡洋舰被推得忽而向里,忽而又向外,东摇西荡,舰上的水兵们谁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这种疯狂的旋转中,采取任何防范措施都无济于事,人们都屏住呼吸,等待大祸降临。此刻,铁锚已不起作用,有几艘船撞在“基阿娜”号的船舷上,顿时成了碎片。

水兵们眼看着滔天大浪铺天盖地朝城市砸去,转眼间整个港口水面漂满了被击碎的房屋、木栅栏和帆船的碎片,到处都漂着人和动物的尸体。接着又是几个大浪,霎时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冒着烟,散发着硫磺的气味。巡洋舰犹如落进陷阱里的困兽,无助地旋转着。舰长下令:全体人员到甲板上去,拿着武器,关上舱口!船体开始向左倾斜,搁在浅滩上。此时大海出现了瞬间的寂静,人们听到舰上所有的装置都在嗄嗄作响。过了一会儿,潮水又猛地把船抬了起来,一名水兵被摔死,两名摔成了重伤。

当官兵们镇定下来,想到应该检查一下底舱时,才发现海水已从船底的破口处涌到舱中。水兵们急忙打开所有的水泵抽水。后来水兵们又发现战舰的一块龙骨断了,必须马上修理。可眼前的城市已变成废墟,舰长决定把战舰开到离下田港55海里的户田港。为了减轻负载,保证“基阿娜”号能顺利航行,船上所有的武器都被转移到岸上。水兵们用帆布做成堵漏垫堵住船底的漏洞,又在船上做了一个临时的舵,以替代已损坏的舵,然后升帆起航。这时又遇上了顶头风,风急浪高,船很难前进。加上船只剧烈晃动,漏水情况更加严重,而抽水泵又一个接一个地失灵。眼见夜幕降临,在万般无奈下,舰长请求日本方面帮助把“基阿娜”号拖到户田港。

1855年1月7日清晨,日本征集了100多艘帆船来拖巡洋舰,3个小时只拖了5海里。突然间,俄国水兵看到所有的帆船都丢下巡洋舰急急忙忙地向外海驶去。他们很快就弄清楚了,原来日本外海又发生了海底地震,滔天大浪向沿海扑来。俄国官兵们赶紧撤到木筏上,向外海逃去。

被遗弃的“基阿娜”号很快就倾覆了。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人们已经看不见它的踪影。就这样,一艘制作精良、耗资巨大的三桅巡洋舰被海底地震引起的强大海啸吞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海啸生成时,停泊在港口的船只和靠近海岸的船只都必须快速驶向大海,离岸越远,安全系数就越大。

猜你喜欢
火山爆发海啸岩浆
教室里的“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了!
岩浆里可以开采出矿物质吗?
火山冬天——岩浆带来的寒冷
火山爆发前
连续的海啸
印度尼西亚Sinabung火山爆发卫星融合影像图
Feasibility study on optical vortex generation at Shanghai deep ultraviolet free-electron laser∗
岩浆转化机
九顶山铜钼多金属矿区岩浆侵入期次和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