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风道骨 画坛巨子

2005-04-29 17:10
检察风云 2005年22期
关键词:艺术院潘天寿画坛

唐 恺

潘天寿(1897-1971)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字大颐,号雷婆头峰寿者。

l923年上海的吴昌硕十分赏识和器重大颐,亲自篆写“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的对联赠予他,并称赞他“年仅弱冠才斗量”的艺术才华。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之交。1927年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又聘请他为国画系主任,此后便改名为“天寿”。1932年,又与吴之、张书等组织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的创作。1933年潘天寿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1937年西湖艺术院与北平艺专合并,改名为国立艺专。两年后,潘天寿任代理校长。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潘天寿以极大的热情深入农村生活,创作了很多歌颂新时代的新作品。并出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又出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并被聘为前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潘天寿一生为弘扬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博采众长,形成了落笔细腻,构图清新,尤其墨彩画中浓、重、焦、淡相互渗叠,纵横交错。他不但精于花鸟和山水,也善画八哥、蔬果及松鹰等。他既不是吴派(华亭之气度),也不是浙派(戴进的风格);更不是海派(吴昌硕、任伯年格调)。他的画风及艺术风格可分为两个阶段,抗战以前的画风较为显得沉郁,抗战以后的画风大变,明朗是主流,讲究用色,鲜艳而不俗。尤其是他的花鸟画进一步溶入了时代的精神,展现了豪迈壮阔的气势。一生中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潘天寿平生创作的高峰期,巨幅作品越来越多,艺术风格更为强烈鲜明。在他整个艺术生涯中,这是一个出神入化的最高阶段。

《雁荡花石图》就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该画卷高150厘米,宽264厘米,设色纸本(现藏杭州潘天寿纪念馆)。主画面巨大的山石气势奇崛,显得一点不闭塞,富有摄人心魄的阳刚之美。上面的两只青蛙和下面的野草山花互相呼应,线条沉健,形成得体的均衡感;右边的落款题词,一线排开压住了边脚;朱色印章紧押在“者”字左下方,不即不离恰到好处。烂漫的山花,野草,巨石,这些极为平常的东西在潘天寿的笔下却创造出了一个极为清新、别致、幽深、静穆的画面,表现了禅风道骨和空山无人诗一般的意境。不愧为中国画坛的巨子。

猜你喜欢
艺术院潘天寿画坛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我眼中潘天寿的画
潘天寿在历史中,在眼前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 周年
浅析赵孟▌绘画对画坛的影响
展览 Exhibitions
喜迎新年
——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赴遵义春节慰问演出
去坚若磐石 铿锵呈豪迈——访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下)
寺凡几多僧/CG画坛
英国皇家艺术院院士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