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主旋律与关怀弱势群体

2005-04-29 16:38:50
辽河 2005年2期
关键词:高歌阵痛土地

春 林

高歌主旋律即是要写出我们时代的主导方面,写出它的恢弘、光明与灿烂,使读者获得对时代的本质认识,同时获得崇高的审美愉悦。它最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方向。

如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在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蜕变中的阵痛。一些弱势群体的出现,即是这种阵痛的表现之一。那么,表现这种阵痛是否与高歌主旋律想悖离呢?只要处理得好,两者完全可以统一。2004年第4、5期《辽河》杂志,就显示出这种倾向。半文的《我的农民生涯》(第4期)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农民对土地、对劳作的深厚感情,它理所当然地属于“主旋律”的范畴,尽管作品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写,但唱出的却是农民这个群体心里的歌。然而,这个歌却又几多苦涩,从中昭示山农民这个群体的艰辛乃至某种无奈(例如对于土地的蜕化)。而正是这种苦涩中的深情,大大地感动了读者,使得读者对邓小平所言“我们的人民,多么好啊!”产生强烈的共鸣。作品因之达到了对于时代主体之一——广大农民的肯定。这不正是符合主旋律精神么!谢宗玉的《瑶村的一些碎事》中的《外婆的土地》(第5期)亦是类似的华章。

苏宁的《边缘》(第4期)、白凤德的《跃动的火焰》(第5期)此种倾向表现得更为鲜明。前者写出了“白领丽人”(小说主人公白丽)在国企改制中的沉沦。她原在一个国企试验室工作,下岗后多方挣扎,最后不得不以舞女为业谋生。这种改革中的“阵痛”当然更加强烈。作家将其真实地再现出来,并非是要否定改革,而是要“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后者则写出了按摩女金妹与搓澡工龙生的艰辛、屈辱、觉醒、反抗。事实上是写出了他们的成长,从而最后构成了对他们成长环境——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两人最后并末葬身火海,而是得到了救援,而这背后,当然是政府的作用。这些作品中均充溢着较为浓烈的人情味,尤其是弱势群体内部的互相关爱。作家们显然是在呼唤整个社会给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注。惟如此,改革才能更为健康地发展。因此,作品的深层意蕴乃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这正符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当之无愧地属于主旋律作品。

两期杂志仍有失误之处,不独在排印上仍有若干错讹(第4期第80页左栏二段末行将“祥和”印成了“享和”,第5期第49页右栏字体不统一。但总的来说,较前有所减少),更主要的是极个别之处有误导,如《毕业前要做的20件事》(第4期)居然将“打一架”(第13项)和“一定要吻过一个女孩子,哪怕是强迫的”(第14项)都开列出来,显然是极不妥的。

猜你喜欢
高歌阵痛土地
我爱这土地
外卖点餐
为祖国高歌(独唱)
心声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5:00
运动与高歌不可兼得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12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02
时光的阵痛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16
风电平价上网的阵痛
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 05:05:09
《中医药法》的“产前阵痛”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18
吃出来的南瓜盅
《中医药法》的“产前阵痛”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