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山
科举,即“分科举仕”的简称,它创设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大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设立以后,春季开考的称为“春闱”,秋季开考的称为“秋闱”。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抵说来,分为三级: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秀水村,是毛氏家族聚居地之一,目前有2000多人。秀水毛氏本为浙江江山县人氏,其先祖毛衷于唐朝开元年间任贺州知州。当毛衷翻越五岭赶往贺州赴任时,途经富川秀水,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地平旷,人烟稀少,不禁大喜,对身边的家人说:“吾归闲日,将于此卜居。”后来毛衷卒于官邸,其长子毛元留居贺州,季子毛傅则按毛衷所嘱迁到秀水居住,成为秀水毛氏始祖。
毛氏卜居秀水后,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其子弟也勤奋好学,因此,历代人才辈出。据明宣德年间重修的《毛氏族谱》、清嘉庆《广西通志·选举志》和光绪《富川县志》等书对照统计,从唐开元到清光绪1100多年间,秀水毛氏先后考取进士26人(其中状元1名), 举人27人,秀才不计其数,成为名副其实的科举家族。不论从出人才的数量还是从延续的朝代看,都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
唐代科举之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明经易考,进士难得。唐代广西共有10人考中进士,其中秀水村就占三人。毛承吟任刑部郎中,后任秘书监;毛延禹任朝散大夫;毛延铎任大理寺评事。
入宋以后,毛氏子弟据《富川县志·选举志》记述,共有21人中进士榜,如毛焕,景德乙巳科,知梅县;毛元,同榜进士,国子监祭酒;毛维瞻,天圣甲子科,知潮州;毛维蕃,庆历丙戌科,知襄州等。在秀水毛氏21名进士中,名气较大的应是毛自知。
毛自知,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赴京都临安应试。其时北方的金国为蒙古攻扰,国势日衰。毛自知于是在廷试时建议乘金国势力衰弱之机,北伐中原,恢复故土。此议得到宁宗的赏识,拔他为头名状元。宁宗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命主战派韩胄为平章军国事,追封岳飞为“鄂王”,贬秦桧为“缪丑”,筹划军粮等,准备北伐。第二年,宋师北伐,旋即失败。宋宁宗倒向投降派,韩胄等主战派被杀。因毛自知是首言用兵者,被夺进士第一人恩例,并下诏戒饬内外群臣。此后,毛自知抑郁忧闷,不久便病死他乡。
元朝是个尚武轻文的朝代,科举开场晚,又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人和色目人试题较浅,名额较多,易于录取,而南人的试题则很艰深,名额也少。其间广西科举登第者仅得7人,而富川的毛商却居其一,足见毛氏家学的深厚了。
明代,秀水毛氏子弟的学风依然保持着发展的势头。毛章彦于明朝万历乙未科登进士榜,后任四川布政司参政。举人先后出了22人,其中解元1人。
清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兴盛时期,仅广西就出状元4名,文进士587名(含恩赐进士),秀水毛氏则一落千丈,仅出了为数不多的秀才,进士则空留遗恨了。
广西僻处南疆,交通不便,文风不振,因此,历代科举考试的中式者不多。然而,位于都庞岭下的秀水毛氏却人才辈出,构成了人才荟萃和一枝独秀的独特人文景观,这个现象很值得思考。
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具体说来,形成秀水村毛氏学风有如下原因:
其一,江浙人士好学传统。江浙人士自古以来就有勤奋好学、刻苦攻读的传统,毛衷及其子孙从浙江江山县迁到广西,将江浙人士好学传统带入富川,这种先进的学风比之当地开化程度很低的“少数民族”自然技高一筹,因此容易占有先机,独领风骚。
其二,家教严格,建校较早。在秀水村,有关家长严教的故事很多。传说南宋毛奕辞官回家,白日耕耘,夜里教授子女读书,但他的两个儿子毛宗和毛璋,童稚未泯,好玩厌学,毛奕遂将两个儿子与自己关进村后的石山洞中。此山洞距地面十余丈,抽去木梯,每日让仆人送饭,自任塾师,历时数载,终使两个儿子专心向学,双双中了进士。毛基由太守辞官回乡后,在秀峰山建立了“江东书院”,这是富川县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对毛氏子弟的成长贡献很大。
其三,重视对子弟的宗规族诫教育和奖励。在《毛氏族谱》中记有毛氏祖训:“敬君师,孝父母。”“一训子弟务生理,二训子弟守法度,三训子弟忠厚俭用,四训子弟读律。”所谓读律,即读封建王朝的法律和毛氏的“宗规族戒”。若有人“作奸犯科”怎样处置呢?《毛氏族谱》说,“不孝不悌”,“侵犯祖坟”,轻者罚银,重者族长拘押。“谋财害命,立决不宥。”同时训示“戒邪淫”、“戒嗜酒”、“戒赌博”,违者杖责。这些宗规族戒在每年清明节公祭祖宗时都要由族长当众宣读,它对毛氏子弟成长有很大的规劝、约束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