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饮重器“周宜壶”

2005-04-29 00:44朱志荣
检察风云 2005年21期
关键词:酒器器皿金文

朱志荣

举世瞩目失散多年的周代周宜壶近日重回故里,即将在上海拍卖。

西周中期的周宜壶为盛酒的专用器皿,原为清宫所藏,两件一对,一件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则流出宫外,一直漂泊异乡。

它器、盖完整,流传有序,重达16公斤,通高58厘米,形体硕大。从清宫散出以后,它曾经清朝鉴赏家丁彦臣和近代著名甲骨、铜器收藏家刘体智收藏。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孙诒让《古籀拾遗》、刘承干《希古楼金石萃编》、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以及《金文总集》、《商周金文集成》等十余种专著有著录。

作为西周中期的祭器礼壶,由实用的酒器而来,在当时是饮、祭两用的器皿。西周早期有感于商末酗酒误国,曾有过禁酒令。但西周中期以后情况有所改变。作为一个农业部族,西周实行井田制,粮食生产颇为丰收,基于粮食的酿酒业到中期也同样发达。中期逐渐有了不同于商代的酒器体制。类似的椭圆形青铜器皿虽然在中商时代就有了,如妇好壶,但周宜壶在造型上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一般颈偏长,鼓腹下垂,重心偏下。在通常划分的西周青铜器五期中,第二期开始出现橄榄形壶,而周宜壶等西周青铜三期出土的一些壶,与商代的狞厉之美相比,周宜壶在形制上的总体风格显得精致、端庄,凝重、沉稳。两耳所铸成的兽形衔着两环,也不似商代那么面目可憎,而更趋于安详平和。后世瓷器的造型多受这种壶形风格的影响。

周宜壶的纹饰精美,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盖的上端的蝉纹形成一个横向环绕四周的纹饰带,在全壶处于附饰的地位。传统的蝉纹一般在食器、酒器和盥洗器皿上,象征着饮食的清洁。器腹中所饰的“十字带”形纹,是受早期用绳索或皮带捆缚痕迹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纹饰,反映出青铜器的器皿和纹饰许多是在生活原型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壶的颈部饰有凤纹,凤纹在青铜器中从商末周初到西周中期的昭、穆时代大量出现的,特别是昭穆时代,有时被称为凤纹时代。与兽面纹相比,凤纹更为祥和。壶足上所饰的窃曲纹,实际上是龙纹、夔纹等动物变形纹抽象化、几何图案化的产物。与动物纹相比,窃曲纹自然和神灵崇拜的特征大为减弱,显得更简单、更线条化,也更多旋律感。窃曲纹虽然在晚商有些迹象,但正式形成和大量流行则是在西周中期。

周宜壶铭文:“周宜作公已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可见西周酒器祭(尊先人“公已”、用享于宗)、饮(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两用的特征,已经说明得非常明显。与商代器皿的铭文相比,周宜壶铭文字体秀美,用笔含蓄,疏密有致,已经具有笔法的意味。从广义上说,它也是纹饰的一个组成部分。

周宜壶的造型和纹饰具有静穆、安详的特征,体现了和谐、敦厚的时代风貌。

猜你喜欢
酒器器皿金文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彝族器皿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北票博物馆收藏明火温酒器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唐代酒器“双鱼榼”
B4RM4N智能调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