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东
“小金库”是指侵占、截留单位收入,未在单位财务帐册上显示,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对“小金库”的清理、整顿和检查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但仍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财经法规,变换各种手法私设“小金库”,从而使“小金库”屡禁不止,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何采取强有力措施,彻底封杀“小金库”呢?本文在分析“小金库”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小金库”的对策。
一、“小金库”产生原因
1. 部分领导思想不端正
一些领导不是不知道国家财会制度的规定,而是认为国家财会制度规定限制太多,为办事方便私设“小金库”,认为“小金库”是业务活动的润滑剂,是辅路搭桥、沟通关系、寻求生路的秘密武器。有些领导为笼络人心私设“小金库”,认为私设“小金库”是为职工谋福利,只要不往自己腰包里装,就犯不了大错误,即使为此犯错误也无所谓。个别领导甚至利用“小金库”混水摸鱼,中饱私囊。由于这些原因,给“小金库”提供了滋生的主观条件。有些领导无视国家财经法规,授意、指使甚至强迫财会人员弄虚作假,截留收支、虚列支出。有的会计人员唯领导之命是从,整天为做假帐大动脑筋。
2 .查处“小金库”力度不够
“小金库”屡禁不止,屡查屡犯,与查处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致使一些人无所畏惧。具体表现有:只重查出,不重处理,对查出的“小金库”处理起来“雷声大、雨点小”,一般的处理是转入帐内、上缴财政或没收完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只处理事,不处理人,单纯因为“小金库”问题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责任人寥寥无几;一部分人对查处“小金库”抱有侥幸心理,要么认为私设“小金库”具有普遍性,大家都在搞,就是被发现也法不责众,要么自认为私设“小金库”的手段高明,查不出来。
3.责任难分查处不易
目前,很多单位“一把手”不具体分管财务,分管领导虽分管财务,但重大事项往往是领导集体研究和领导签字同意的,一旦被查出,责任就很难分清。个别人从小团体利益出发,认为设立“小金库”反正是为了大家,既不担风险,也出不了大问题。 “小金库”资金大多数都是单位主要领导把持,账薄管理混乱、原始记录不全、无记帐凭证、无收支凭证、以白条记帐、甚至销毁票据等等,财务人员不敢过问,内审机构躲着走,得到实惠的职工往往对“小金库”守口如瓶,内部不报,外部又无帐可查,从而使执法行政部门无能为力。
4 .外部环境差
外部环境差是私设“小金库”的客观原因。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差,市场机制不规范,某些企业为了找活干、销产品、保饭碗,在请客送礼上大做文章,而正常的招待费用难以满足,只有通过设置“小金库”的方式解决。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通过给上级或有关部门送礼,使本单位的某项事业或工作得到发展,便设置“小金库”,依靠“小金库”的资金来换取政绩。
二、治理“小金库”的对策
1.提高认识看清危害
加强对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财经纪律和法规教育,通过案例剖析,深刻认识“小金库”的危害性,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其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自觉维护财经纪律,做到警钟长鸣。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不健全的规章制度给“小金库”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前要努力建全财务监管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推行财务集中收付等制度,进一步增强单位财务管理和资金收支的透明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会计业务,对单位财会人员加强考核和监管。改革财会人员的现行管理体制,对财会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一律实行 “双重管理”、“双轨考核”、“定期轮换”。通过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小金库”的形成。
3. 要用“重典”严惩不贷
为了解决“小金库”问题,扭转过去那种只对单位处罚,不对个人处罚,只重经济处罚不重人事处理的倾向,特别要加强对“小金库”有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对屡查屡犯的单位领导要就地免职,并及时曝光以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绳之以法,决不能手软,更不能使其逍遥法外不了了之。只有严厉惩治,提高违规成本,才能刹住这股歪风,才能给“小金库”一种威慑力量。
4.建立和完全举报机制
尽管“小金库”异常隐蔽,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击 “小金库”,通过电话、信函、来访、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开展举报、奖励活动,使“小金库”无处可藏。
作者单位: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