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哲学解读

2005-04-29 21:28:41李湘云
唯实 2005年4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关系发展

李湘云

摘要:和谐社会的提出,意味着要以一种最为科学的方式进行社会的理性扩展。其具体要求是:承认社会的多样性,对社会中存在的利义关系、物我关系、人人关系乃至人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合理的调整,使经济发展与人性完善并行,使社会存在更为统一、完整,社会发展更合科学性和目的性。

关键词:和谐社会;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4-003-03

和谐社会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更多地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种新型发展的开始。具体地说,和谐社会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利义和谐

“利”、“义”关系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从本性上来说是自由的,而且更喜欢游离于组织之外,追求和满足“利”欲是人行为的主要动力;社会是由许多自由的人组合而成的一个非自由的群体,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靠群体道德的“义”来维系的。所以,利义的和谐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20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使我们创造了许多财富,这种创造现在仍然在快速地进行着。这些财富解决了中国13亿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使中国社会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我们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和“物质基础论”,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今后的发展,仍将以获取利益为主要的外在形式。

但是,谋取利益并不意味着就是以“利”来排除其他社会因素,或者是以“利”为唯一的社会发展法则。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一种生物本性,来自于人的本能冲动,这种冲动的力量是惊人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冲动被长期压抑而得不到释放;一旦计划经济体制被消除,这股被压制的力量便如火山一般地喷发出来,人们无所顾忌,毫不掩饰自己对金钱的渴望,迫不及待的去追求物质利益。正是在这种本能冲动的推动下,我们实现了经济上的迅速增长。然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理想的人类社会不应该是只追求物质强大而忽视人性完美的状态。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崛起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理性崛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培植出一种从容承担这些财富的心灵,用心灵的力量去制约欲望的泛滥,去指导社会财富的合理运用。中国儒家把这种心灵的力量称之为“义”。历史和现实都证实了,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利义和谐的社会。

我们不想在人性之上来给“义”下定义,不能让“义”失去落脚点,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义”应该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义务原则,这种原则的实质就是互惠互利。互惠互利是人的生存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才使得每个人能自觉地把自己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正因为它出自于利己的本能,所以才容易使每个人欲望的方向发生改变,生成一种利他心理,从而使人心得到规范,如同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所说:“因为我们享受了幸福,所以我们才能够抑制欲望。”另外,当每个人都开始抑制那些可能伤害到他人的欲望。或者刻意来改变自己的欲望倾向时,个人欲望自然就转换成群体道德意识,这就是社会道德,我们又把它叫做“公德”。于是,在这样的一个道德社会中,利他的义务观将取代利己的目的论,高尚的公共精神将鄙视低俗的功利主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道德意识因为来自于入的生命本能,所以它渗入到人的生命精神之中,不需要空洞的教化,也不接受政治的命令。其最终结果,就是使人的行为呈现出自觉性和可预测性,而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准确预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持久保障,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资本。

当代表了个人欲望的“利”与代表了社会道德的“义”之间的关系被理顺之后,人们的生活就不会成为互不关联的碎片,社会就不会出现松散化现象,人与社会也不会呈现出对立状态,政府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这时,人与社会的关系会自然进入到一个“人人热爱社会、社会关照人人”的和谐状态。

物我和谐

中国文化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承认并且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浪漫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观告诉我们:破坏自然无疑就是将自我撕碎。人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须依附自然而生。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联系的存在,是皮毛的关系,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秩序化的宇宙。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为经济制度付出人性的代价,也不能为之付出生态的代价。

生态就是环境,是人类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今天错误地运用自己的智力、自由和权利去掠夺自然资源的话,那么,必然会使明天的人们陷入贫困,这种行为与凭借权力来侵占他人财富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我们必须树立万物经营者的意识,而不是表现强权者的思想;我们不能靠征服自然来超越人类自身的有限性,而应该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弥补这种局限性。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本能的欲望,更是为了完善人性。但是,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面前的行为却越来越失去人性,炸山、毁林、排污、侵田……我们经常以人类正义者的身份对社会公正问题侃侃而谈,但却如此地蔑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公正;我们煞费苦心地构建人伦道德,却刻意地破坏生态伦理。儒家讲天生万物各正其性命,意思是说宇宙万物各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这是自然的法则,因果报应律在牢牢地守护着这个法则。所以。古人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我们必须与自然讲和。当人类在自然面前彻底摆脱掠夺者的身份时,这个社会才会是一个远离分裂的和谐的社会。

当然,自然是人类的生态资本。社会发展需要这种资本,需要付出生态的代价,但我们应该也能够把这种代价降低到最小。我们在得市场经济之利的时候,一定要严防市场经济之弊。如果代价大于利益的话,社会发展就毫无意义,甚至会变成破坏或倒退。今天,我们的经济之所以能够飞速地发展,客观上多得益于先行者的赐予,所以,我们有责任给后代一个生存的空间。“留一口饭给子孙吃”,这是和谐发展观的最质朴的诠释。

人人和谐

和谐社会必然还是一个以公正为灵魂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公正的待遇和平等的权利,社会呈现出一幅民主、祥和的图景。

公正的首要表现是利益上的分配平等。这并不是提倡平均主义,而是要求社会尽可能地缩小分配的差别,使社会制度有利于那些社会处境最不利的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弱势群体。当国家以减免税收、贱卖土地等极高的成本让少数人富起来之后,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以一定的成本来保护弱势群体。和谐社会要求国家应该通过高税和福利等政策来进行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而不是

简单的自愿给予或暂时的慈善义举。我们要树立这样的意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体,优势者的利益来自于弱势群体的合作,并且不可否认,后者也是社会的创造者。在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间,天赋的差别是极小的,差别主要来自社会。比如,由于资源的短缺,社会使一些人没能接受应有的教育;由于社会岗位不够,许多人失去了劳动机会等等。所以,社会应该通过利益的再分配给予他们应得的一部分。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就是平衡利益分配、缩小弱势群体、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正义能在最大的空间体现出来。

除了经济平等之外,公正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社会之所以形成,是每个人为了保护自我而与他人订立的一种互不侵犯、互惠互利的契约。这份契约的全部意义就是每个人的公平参政权,它从产生的一开始就是拒绝等级差别的。至于权力,那也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一种委托,前提是接受权力的人必须承认并保护委托者的一切利益。这就是卢梭为什么要大喊“天赋人权”的原因,也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权为民所用”的哲学意义所在。所以,从社会发生源这一点上来说,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以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来对待每个人的社会,必须是一个以平等的民主化关系来取代极权主义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权力公正的社会。

如果说,和谐的物我关系意味着要服从自然法则的话,那么,建立在平等之上的人人关系的和谐则是符合社会普遍法则的。自我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轴心的人性化社会,它包含两层意义,第一,这不是一个丧失自我的物化的社会;第二,这是一个能促进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

西方发达国家为利益所付出的最惨痛的代价就是人的异化,人变成了造钱的机器,变成了没有思想和情感的空心稻草,失去了完整性,失去了人的真正意义。“我是谁?”成为现代人最迷惘的追问,这种境况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一再强调利益趋动的重要性,这对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谨慎,不能让物的价值和功能超过并取代人的价值和功能,使社会变成一个由金钱控制人的异化了的社会。我们必须保持自我,保持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力量和尊严。须知,如果世界只剩下金钱和物质,那么,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社会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谈发展,岂不荒诞可笑。

自我和谐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保证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描绘共产主义的图景,如果我们把这个描绘在意思上推导一下,那就是:理想的社会必须是一个能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的自由思想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潜存在。自由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意志使人具有自由的思想,在行为上也使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在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当人们经过思考和选择,一旦同意了某种行为,便会从内心认可它,选择它作为社会规则来遵守它。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我们把它称做是“多元社会的自主秩序”,它是一个国家或社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协调的内在能量。可见,自由思想带给社会的是一种符合自然、人性和社会法则的秩序,不用说,这是一种和谐的秩序。

人的自由思想还是社会稳定的发生源。自由思想可以使弱势群体在心理上找到一个与强势群体共同拥有的平台。由于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平等的思考权和发言权,所以就不会有一种被社会边缘化的感觉。在这种心理之下,他们便可以自信地在这个社会中努力展示自己的各种才华,表现自己的美好德性,力图获得社会的认可,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公共平台还使弱势群体能够自己承担自身的命运,不把不幸和失败归咎于社会或政府。久而久之,在他们身上便会形成一种和谐自处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有着更强的包容性,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求同存异、心平气顺、和睦相处。于是,一个和谐的国家随之出现。

自由思想的最终结果是给人带来巨大的创造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由的思想给了人思考和选择的权力,在对人类发展进行反复的总结、思考和选择之后,人们最终在公平、民主、正义等先进理念上达成了共识,然后,人们会按照这些理念去进行自我创造,在社会中各尽所能、各展其长。由于有了先进理念作指导,所以,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欲,更多地是为了展示做人的最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人有了创造的活力,人类发展有了正确的目标,和谐社会将成为可能,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力”的伟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清明]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关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43:33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环球时报(2014-06-25)2014-06-25 14:36:51
新西兰旅游界恶补“关系”开发中国商机
环球时报(2013-09-15)2013-09-15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