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赅,时然后言

2005-04-29 00:44赵少康
台港文学选刊 2005年4期
关键词:电视记者来宾讲话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上班族有愈来愈多上台发表言论的机会;但是,放眼望去,竖耳倾听,能言之有物、侃侃而谈的却在少数,这是为什么?

中国人不会讲话似乎已成一个公认的缺点,起因于从小到大的训练不够。

还记得小时候,爸妈总是告诉你:“小孩子不要乱讲话。”到似懂非懂的年龄时,每回坐在大人们身边听话,当有意见想发言时,就有一巴掌拍到头上:“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你懂什么?还不回房里去。”

等到读书了,老师也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问,尤其是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所以,他总是说:“上课专心听讲,不要说话。”

在那个主张“沉默是金”的年代里,太有意见、太多话会使自己成为“问题人物”。

父母喜欢的是“少说话,多做事”的孩子;师长喜欢的是“背死书,会考试”的学生,在双重的压力束缚下,孩子只能机械化、一致化地成长,而缺少了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于是,即使学历再高,书看得再多,一开口仍有不知所云的毛病,那是因为欠缺训练的关系。

即以我现正主持的电视节目来说,由于是说话性节目,所以,每次上节目来的特别来宾都是有身份地位的,而且均有备而来。

孰料每次在录影之前一再拜托的“简短、简短”,到正式开录时常成了冗长之言,不少来宾讲了半天也不知在说什么,说的太长反而失去了重点。

电视记者们也常向我抱怨,说他们在访问大官、政治人物时,往往一个简单的问题丢过去,换来的却是一大堆废话,说了半天简直莫名奇妙,害得他们一个头两个大,回去为了要剪接播出而伤神不已。

的确,不知所云、乱讲一通的大人物实在太多了。

所以,现在我们在训练新的政治人物、候选人时,就一再交待,你每天早上出门时,一定要对今天发生的事情有所准备,若被电视记者问到感想意见时,能不能在二十秒内把观念讲清楚。

凡事应先讲结论——赞成或反对,再说原因——为什么。千万不能模棱两可,这也好,那也好,但是、而且地拖了半天,最后到底是赞成或反对都不知道。

连自己要讲什么都不知道,别人怎么会清楚?

所以,如果时间有限的话,我们必须要求自己在一分钟或二十秒内把一个观念讲清楚,如还有时间,则再把为什么的原因说出。

另外,“时然后言”也是个重要原则,绝不能不看场合,任何时候就那么一套;总要准备个五套吧!有长有短,短的三分钟,长的二十分钟,这样,无论是婚丧喜庆,可视状况决定说哪一套,而这五套还有拆装组合的妙用,要长要短,可随机应变。我的口才之所以还可以,即源自于小时候很爱讲话,而我那当老板的妈妈也很鼓励我,常夸奖我说得好,给了我无比信心。

成长过程中,我经常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等,在台上讲话是我的兴趣,而得到荣誉则为附带的收获。

记得小时候有次演讲时,忘了稿子,结果在台上愣了五分钟,最后也不知是怎么下台的,总之糗极了。

由此可知,人没有天生会讲话的,演讲也一定要有准备,并经过训练。

至于上台之前的紧张、恐惧,一定要努力克服,因为台下的观众并不想看到一个因一直发抖而显得耍宝似的演讲者,若真的有了充足的准备,就不该那么紧张:反过来说,因紧张而促成事前不断的准备,这才是正面的效果。

据我所知,许多著名的演员、歌唱家,把每次表演都视为人生一次新的挑战,这也是一种敬业的表现。

我自己也是怀着同样心情。

虽已历经大小无数次阵仗,但每逢竞选时有重要的政见发表或电视辩论,心里仍会紧张,并一直问自己:“我能不能把它讲好?我会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此时此刻,紧张是好事,表示你重视这件事,若吊儿郎当,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那事情绝对做不好。

我重视,所以,我才会紧张。

又每回许多学校或团体请我去演讲,因为忙碌或指定题目不熟,我便会婉拒,但对方却说:“没关系!大家只要看到你就很高兴了,你说什么都没关系。”

我觉得这是个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而且很多人都喜欢这么说,既然如此,我只要去亮亮相就好了,不必讲了嘛!

既然决定赴约,就要好好地讲;否则,台下五百人,就等于浪费了五百小时,我又怎忍心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所以,对于不擅长或没有兴趣的题目,不必勉强自己去讲,浪费自己的时间事小,浪费大家的时间才罪过!而且,听众听了一场浪费大家时间“不过尔尔”的演讲,不在心里骂你才怪呢。

(选自台湾《赵少康谈灵活职场》)

猜你喜欢
电视记者来宾讲话
女王
布达拉宫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注水”讲话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来宾,有三个“全国第一”的甜蜜园区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电视记者采访中的点面结合策略探析